语文如何教,如何学
(2013-03-26 20:49:49)
标签:
语文教与学赵明生教育 |
分类: 随笔 |
高中语文教学能力提高之我见与我行
这个论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如何做,一是学生如何学。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五行之精髓理论,结合自己三十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我首创出这么一种教学模式或曰思路:通过读、写、练、说、思五个方面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读是读书,写是写作,练是做习题,说是口头表达能力,思是思想的形成与培养。具体方法也是五个方面,即打通文体,圆通思维,会通思想,练通语言,精通技巧。
打通文体就是把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各类文体相互打通,合万为一,不再有诗歌与散文与小说与戏剧与传记等之分,都从一篇文章的角度去理解。圆通思维,是把我们多年来形式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改变成合一的,同一的,不再有是非对错、标准差异、现实与想像、你我和权威等差别。会通思想,是指把千年以来形成的人类共通的思想合一,交融,具体来说便是把前人圣哲们对文章、文学、语文方面形成的共识合于一体,抛弃种种认识上的差异,形成一个绝对的真理观念。练通语言就是经过多次的习练,把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同时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精通技巧,就是针对相关的考试,通过大量的习练,把答题的方式技巧总结出来,提高考试成绩。
五个方面,五个途径,教学合一,教学相长。这样下来的语文才应该是真正的大语文,真语文。较以往传统语文教学之概念有所不同,也有所相似。
具体做法如是:
读:要求学生大量地阅读各类文学、哲学、文艺等方面的书籍,积累下一定量的文学知识,了解世人的各类文学内容。古今中外,名著微博,小说野史,传说戏剧都读。读之前不要管能不能读,谁写的,哪国的,分什么好坏等差。
写,大量而自由地书写各类文体,特别是想写那些叫不来名称的文体,想怎么写便怎么写,写好写坏不要管,把自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情写出来就成。当然,艺术性越高越好。一开学时,上现代诗歌,我就让他们写现代诗;讲古诗时,我就让他们写古诗、民歌、歌词。上散文就让他们写散文。我告诉他们,写不好不怕,就是一堆狗屎,老师也会认真地批改的。日记要坚持,但老师不会看;摘抄要做好,老师会检查。笔记不需面面俱到,真的需要做时,老师会及时提示他们的。
练:一定要做大量的考试题,它是检验我们教学效果如何的一个特别的标准,没它不行,高考要用它,前程出路要用它。但一定要与平时的读与写结合起来。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不管出题人站在怎样的角度提问,它们之间一定有好多的相似点,可以供我们进入到文章的本质世界。经常地,我会把高考题中的好多问题拿来让他们做,也许只是一、二分钟,但他们只要用大脑做过了,就会有收获的。除此之外,还规定有一本专门的习题集,让他们定时定量完成,老师经常检查。
说:其实能说会说就会写,就会读,就会思的。说是读的一种表现,是写的一种变换,是思的一种结果,更是考试的一种补充,工作的一种必需。说一口标准准的普通话并不难,难在良好的口才与严谨的思维。于是,我便在每节课前,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读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老师进行简单的点评。有时候便把它们的有关内容当作引题,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与课本一起对比学习。同时,还有一个目的是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知道,一个能言会道的人,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吃一碗好饭也比较容易且有质量。我在高中三年对学生说的要求上是这样的:高一时,学生读别人的好文章,老师点评;高二时,学生读别人的好文章,学生点评;高三时学生读自己的好文章,由学生自己点评,然后别人再批评。三年中,每节课前进行,无特殊情况,不可中断。
思:就是思考,思想。读后、练后、说后、写后,再去认真地想。思考它们的优点与不足,自己的看法感情,然后再引发开来,对照现实生活与历史进行思考,从现实的层面到精神的层面,再到灵魂的层面,三个层面步步深入,一直探究到灵魂的本质问题。看它是如何反映这个问题的。如果文章没有涉及到灵魂,那就降一格看其精神,如果连精神也没谈到,那就放弃它,因为它不值一读。
接下来便是思考其艺术性如何,表达手法如何,给人的感觉如何。如何才可进入到它们的深处而不使真正的好文章从自己眼前溜走呢?那必需得一颗沉静不乱的心,有一定思想与口味的心。要用心去读去写去练去说。无心想学好语文,那是妄想。
有时上课,我会让全体学生们安静下来,丝纹不动,给他们三、五以至十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用心去感受外界的天地,想眼前刚刚看到的人物,想他人的心思,想刚刚读过的一个话题……我相信一点,静往往比动收到的效果要大。从内心出发要比从外在入手效果好的多。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你让他再如何讨论,他们还是他们,能真正理解李白、杜甫吗?但他们能进入到李白与杜甫的内心,能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悲凉,能体会到“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之美景的。我们的教学水平再怎么高超,语言再怎么精美,也难通达到李商隐的内心深处,但我们可以通过心灵,想像出《锦瑟》万端的难言之隐,体会到屈原那“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过人忠节。心灵的功力远远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不动用心灵,那是育人与教学方面最大的失误。而灵气的培养则又是每一个为教者最根本的原则与目的。用心灵去思考是我多年来一直相信不疑的法则。
如何打通文体?要知道,世上的种种文体,本来就是相通的,如我们的外观的七窍,它们和心脏本来就是相通的,不通的是我们的思维。那么,散文与诗歌它们不相通吗?小说与传记不一样吗?只是一些名词的说法变了而已,本质一点也没变。形象与意象,材料与事件,主题与中心,结构与过程,等等,如此,散文的理解一通,诗歌的欣赏也就通了,传记的认识也就更容易了。我们不是经常让学生进行改写吗?改的是形体,不变的是中心。一通百通,这样学习起语文来很是轻松与有效的。
如我讲《祝福》,就把下一单元将要讲的李商隐的《锦瑟》结合起来,它们都有时空的穿越,都有特别的意境,都有材料的典型选择,都有起承转折的结构,都有精美含蓄语言的表达。把《红楼梦》与《老人与海》与杜甫的《秋兴》结合起来,看它们共同的一点:看似普通实则非常精准的环境描写。然后再谈它们对表达人物与主题的作用。这不就是高考经常考的一种模式与内容吗?一石几鸟呀。这语文多好学,多省事啊。
再说说如何会通思想。
首先要清楚,这个世界上看似有千万思想,而实则就一种:爱与不爱。这两个概念其实是一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再不能分开的。一旦分开,我们就必须会陷入错误的泥淖而不能自拔。要牢牢地记住这一原则。从远古时的《周易》,到当下流行的《《西方哲学史》、及时尚节目“非诚勿扰”,再把浩瀚的佛经拿来看看,它们的最后一点都归结到了“爱与不爱”这一思想上面。人类与天地相一则必生大爱,大爱一生,生命的层次必高,思想必纯,行为不必正,社会的善美则必多,相反亦然。而处于两者间的生命,就是在这一夹缝中一直纠集着,对抗着,或生或死地不停地转换着。世界上所有思想与意识方面的矛盾也正是从此派生的。生命的根本意义与最终目的,高低与贵贱,对错与好坏,痛苦与喜悦的根源与差别都在这里:你是否有无大爱。真理告诉我们:我们必需有大爱,这是至高的生命准则。如何有?需从身心两方面真正回归自然,放下自我,小我,与天地与万物合而为一。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难,但道理却就这么简单。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再去看天下所有文章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无一能超越或远离了它。这也就为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最佳捷径、目标与方法。
举个例子来说说。
曹雪芹写《红楼梦》,本是想通过一个虚假的故事,以一些真实的人事为例证,反映一个道理:人间的一切荣华宝贵都是空的,色情也是空的,人生命的最后归宿在于无边的天地,而不在于名利及其他。《老人与海》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被打败,但精神却永远不可被摧毁,人活着其实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心灵的追求要不懈。而心灵在哪里?因海明威心中迷惑,故而他自杀了。李商隐之所以能写下那么多的无题诗,根由也在于他心灵的困惑:对名与利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矛盾。连同杜甫为何伟大,李白为啥可爱,都在于其内心深处是拥有天下众生还是自我一人。只思自我者必定痛苦万分,胸怀天下者,一定精神高尚而芳名永恒。文学的魅力往往在于处于二者之间的百般纠结。而这种纠结则是因人而异,因情而异的。可他们的根由却是一致的。
而如艺术技艺方面,有好多方式都是千古以来众哲人们都在通用的。如比喻、拟人、通感、对比,想像、夸张等,只是它们的语境不一样,效果也便有了差别。我们的目的便是把不同地方、不同语境下它们的作用理解透,把握准,说出来。这个既需要时间,又需要练习,更需要心灵的参与。
学语文就这么简单,别再把它搞得神秘艰难了。
当然,这一方法在实施中也遇到了好多困难,一是有一大部分学生因基础的原因,很难达到这个程度;二是时间不够,现下的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大量地读、写、思、习练;三是好多学生本身的认识有问题,认为语文不需要下苦,或下了苦也提不高多少。
所以,要想使这一教学方法真正见效,尚需一定机缘的。
今天下午,学校开教研会,组里让我讲讲,我便把它全盘托出,听者不知有几分收获,我则有一番深刻感受的。回家后特记如下,是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