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祸,为啥不单行

(2011-11-23 17:49:19)
标签:

韩昭侯

郑国

申不害

高门

传统文化

《易经》

道德

教育

杂谈

赵明生

分类: 随笔

祸,为啥不单行

 

与此相连的另一句话便是“福无双至”,早年也没对此句名言有啥思考,顺从大众理解,人云亦云吧。今天突然思来,却有好多问题不明白:福与祸是相对的一组事物,既然福不可双至,那为啥祸却能单行呢?常言不是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二者形影相随,不可分离吗?如果说凡人对福祸的理解不同,视福为祸,看祸为福,是人的主观评判有问题,但这并不能影响客观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呀?它们也应该是该来则来,该去则去,或都可齐来齐去的?为啥一是双,一个是单呢?福和祸的关系好理解,就似一枚硬币的两面,那单与双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有时,我都臆断,该句是不是“福不会不双至,祸不能不单行”的误解?然而,放到原文里去对照,还是错的。不理解,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是圆融的。

还得从它的出处查起。那便是汉刘向的《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来,祸必重来者也。”作者是一博学考证大家,其著作《说苑》是以讲一些小故事为主,从中得出一个道理来。这句话是屈宜咎就韩昭侯要建造宫殿的大门而进行的评价。当看完这个小故事后,我一下明白了,此言真的不差,古人,对人心和世事的认识真是高明得很呀。

按理说,福与祸是从天地老母那里出来的一对生死弟兄,形影不离,哥俩不但外貌酷似,本性也相近,表现有时还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经常易容易体,在不同情境下,变幻莫测,让凡人浊眼真难辨识真与假,对和错。于是,我们常人就把钱财、名利、权贵、长寿等都交给了福,而将灾难、坎坷、苦痛、夭折等送给了祸。时间一长,它们就各自成了双方的代言人,或以形象大使的身份在人间各处随意肆为,远扬声名了。

这哥俩记得,当初它们出世下山时,它们的父母曾给它们规定过有关规矩:一,你们是永远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任何力量也无法把你们分开或消灭;二,你们本来就是同一个生命体的两个异样的外形,二者本没有一点差别,所谓的不同,只是凡人站在不同角度的认识而已;三,你们最喜欢的是爱、是善、是仁慈、大宽容,最厌恶的是贪、是恶、是恨、是自私自利,如果有谁用爱与善对待你们,你们定然要回报他们相等的幸福,否则便回敬相应的痛苦;四,你们永远不会被世尘的名利诱惑而迷失本性的,你们是天地最忠诚的孩子,是宇宙派到天地间扬善惩恶,教化世人的天使,天地万物万事中,无处不有你们的身影。五,人心难测,不必主动去招惹他们,他们如何对待你们,那是他们的事,一切结果都是他们自作自受,与你们无关。

这密语,世人却完全不知,世人只按照世俗的眼光,从外表上去评判、选择、对待它们。于是,对外表光艳,锦衣灿烂,气度不凡,令人舒适而愉悦的“福”便穷追不舍,百般投靠,一旦福到手,则万分欢喜;而对身着破烂衣衫,蓬头垢面,令人发呕痛苦的“祸”却不屑一顾,鄙视敌对,唯远避而不及。而“福”与“祸”却从来不去争辩什么,几千年来,少有人知晓它们的本来目面。有一位得道高人无意中却悟得其中真相,便一语道破了它们的关系,这便是那句四海皆知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但是,人语能听,天意难懂呀,后人还是那么执着,那么执迷,那么不改不变以往浅薄而片面的行为法则,视福为至亲,看祸是寇仇。

时间一长,便出现了下面这种情况,有的人本来善良无比,公正慈爱,勤劳至上,每做一件好事,一个福便自然朝他奔去,投入他的怀抱。而世人的心有一大特点,便是不可把控,没有止尽,贪欲无限,得到一个福后,一时间便得意万分,便野心勃勃,便产生了千万个欲念,盼不得它们能群来群至,该自己得的福份要,不该得的还要,这时,“福”的另一体“祸”便双双欣然前往,这一下,高兴得还没合上嘴巴的主人便马上大祸临头了。相反,一个受尽各类祸害折磨的人,身心上受到了无限的伤害,他害怕了,胆怯了,他感觉到自己的这些行为是昧着良心去做的,内心是不会安宁的,于是,在不断的觉悟中,他迷途知返,悔过自新,爱与善重新回到他的身上,这时“福”也就不请自到了。

人们也许不知道,宇宙本有一法则,是福祸相等,万物相应。但世间的众生也有一既定的规律:为善难,成恶易。做了一点好事,就感觉有了天大的功劳,要求得到最大的奖励,犯了天下的错,却可以自我宽恕,不想受一点惩罚。所以,时间一长,便产生了一种偏见:福来得少,祸临的多。故曰: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哈,归结到底,违背或私下篡改自然法则的,还是一个人心呀,是这颗无始无终,无大无小,无内无外,看不到,摸不着,本来是至纯至善,却因了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对物质名利产生了无限追求,渐渐地,贪邪恶占居了心灵的全部,并且时时刻刻支配着人的意志和行为的心。

最好的例证便是它的祖师爷韩昭侯,这位战国时韩国的国君,执政了二十八年之久的一代霸主了。本来,这位身逢战乱艰难时季,置身弱小韩国的君主,当初真的是一心为民,全力为国而不为自己的。有例为证,一次,韩昭侯因饮酒过量,醉卧在床,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担心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侯身上。舒服的韩昭侯从酒醉中醒来后,知晓了事情的原由,便处分了这两人。其理由是,一个越权,私下离开工作岗位,一个失职,擅自拿出公家的衣服。这位韩侯还有一件感人的事情,就是与申不害的关系。申不害原是郑国的一个贱臣,但他精通黄老、法家诸学,让慧眼识人的韩君发现了,破例任命申为宰相,让他大胆对内治理教化国家,应对诸侯,在短短十五年的时间里,国家治理得很好,军事力量很强盛。君臣关系特好。但是,一次,申不害推荐他的堂兄做官,昭侯却没有答应,申不害便有怨色。昭侯就给他讲道理,说:公法与私情哪个重要?国家与你我那个重要?如此之君是明君,如此之臣是正臣。故有“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这一切,与韩昭侯的正与公是分不开的,故他的福便有了。

而到后来,这位精明半世的君王就不能那么向善了,自然地追求享受起来了。一次他要造高大的宫殿门了,下面一位明慧的大臣屈宜咎就断言曰:“昭侯不出此门。”果然,“高门成,昭侯卒。竟不出此门。”是的,昭侯曾经很顺利时,不造高门。现在不顺了,却造高门,祸能单至吗?要知道,造一座高门,会伤害多少百姓呀。屈宜咎当时还说了一个事例,那一年,秦国攻陷了高阳,杀了许多人,隔了一年那里便大旱,闹饥荒。灾难的原因都是因为做了坏事,不但不马上改正,反而不合时宜地增加百姓之灾难,加剧奢侈享乐。这时,祸便自然要成群结队地光临他们的身家了。

“漏屋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这是真实不虚的辩证法吗?肯定是的。好多人面临接连而至的种种灾难,往往会委屈地对着苍天和大地大声呼喊: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其实,他的良心会轻轻地告诉他:因为这一切都是你自作。而一点也不知悔改的主人却总是听不到这个真理的答案,总是以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福全无缘无故地跑到别人那里去了,而留给自己的都是根本与自己无关的祸。如前不久,那位已葬身大漠的非洲强人卡扎非,如果他明智一点,在国家内外交困时,选择为天下百姓谋点利益,而不是为自身一家图权力享受的话,也许他还能看到下世界上一个封建暴君是如何退位的。可惜,执政了四十二年之久的一代沙漠枭雄,到危难之际,无多少人冒死保护不说,死得又那么得凄惨。

一心期求而难得的“福”到了,仅是一个,不幸的躲避的“祸”来了,却是一双,这是世人为善难故做少,做恶易且多为的必然报应。没办法,人心既如此,天神也难改。

写到这里,本该结束全文了,却还有一双执着的眸子盯着问我:人世间的这些福与祸到底是为什么而产生?本想用市面上流行的唯物主义观点作答,又怕对方不太满意,便借用这么一种观点作结:世界万物万事,都是由生命中那颗心魂发出的无形而强大的心电之波能相互凝聚到一起而生成,即世界是心界的真实反映,生命中所思所想什么,这个世界便会产生什么,一一对应,毫厘不差。而且是物以类聚,事因性成,特别是大规模群体性心魂的活动,更会产生连续不断的福与祸。近年来,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系列同类性质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里有地震了,其他地区接着就此起彼伏;一架飞机出事了,便会有相同的事故接二连三发生;这城市出车祸了,他方也成群结队;一领导出事了,所在单位灾难频频……

祈福不如去恶,避祸莫比为善。一介草民如此,一代君王如此,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亦如此。上世纪,因有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对军事独裁主义的强烈向往,而有二战的爆发及最后德国的失败,今天,因整个国家的人心散乱,道德沦丧,才会有周边众小国对我们竟相发起的挑衅。

恶聚恶,善引善。一切皆有因,本乱相便散。这个理,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的。

 

 

 

2011-11-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光棍的日子
后一篇:太原夜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