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经》的解读(三)

(2011-08-04 12:09:14)
标签:

观世音菩萨

般若波罗蜜

观自在

赵明生

宗教

佛教

心经

神灵

灵修

文化

分类: 随笔

                    《心经》的解读(三)

好,多讲了一点,下面我们马上回到正题上来,看正文。

“观自在菩萨”,“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讲。啥意思?你们看我,看,我的目光在看前方,对吧?但是,我的神光在回视,是返观内视,是在看我的大脑里面。但这一点我不说,别人一般不会知道的。这叫内视,修炼时很重要的一个法门。(有人记笔记),别记,好好听我说。我上语文课经常对学生说,脱离开小学初中那种死板的学习方法,上我的课全凭用脑子,而不凭文字。文字记下来还是我的,而用心领悟了的才是你的。如果你的眼神跟上我的话,这一节课下来,你得到的东西是非常多的。现在我们是用心去观,而不是看,看与观不同。看是有形的,短距离的,浮浅的,而观则是深远的,高妙的,是无形的。内视先是暗,后才会明,用肉眼看,只是短暂的明,一遇黑夜便不会明了。要想明,只有内视,不断地内视,最后达到明了一切。

我姓名中的这个“明”的意思,也与这里所说的基本一样。我的这个名字是父母无意中起的,父母也没有多少文化,随缘而来吧,早些年,我和周围有好多与我一样的明生。张明生、李明生、杨明生,但老婆说,都没有我这个赵明生好(笑),当然那时找对象,不足为信。现在半辈子过完了,回过头来一想,我知道,我这一辈子就是干这个的,就是在让别人知道、明白生命的意义。故,这一辈子老九是当定了,也无法更改了(笑)。这是天意,也是我的使命,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笑)。我这一辈子没有受多大的苦与累,所以,我承担的不是什么大任,是小任。

我的意思是,看无明,观可有明。心中定住一点不动,一直看,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亮点,亮点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自然会出现图像的。否则,你根本不会有什么超凡的智慧的。戒、定、慧,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高,戒中可定,定中有慧,静极生慧,而定是前提。在定中反观内视是具体的方法。这也是道家内功秘诀,我稍微点一下。定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用心去审视,用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等。一调动,自有非凡的妙用。我们以前讲过,人的心有九窍,有的说是七窍,都对,因为两耳在里面相通了,两鼻孔到里面也是相通的。上面的七窍是都是相通的,中间有一窍,下面还有二窍,九窍上下相通,全部集中于心。心有九窍,一窍通;窍窍通,一窍不通,窍窍不通。老百姓的话真的是真理呀。

眼耳鼻这些窍呢,通过外面通到心上。功能也通过这些途径开发出来了。如千里眼,千里耳,一旦开了漏尽通,那才是大通,什么也知道了。这些都得通过心去开发。所以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做事要一心一意。心意心意,心与意分不开的。但它们还是不一样的。意是心的外围,心是意的主体;心如我,意似手指头,我掉了手指头,但不影响我的生命;意是散的,心中大的。心是司令员,下面的意是众大将,大将们得到的消息都得汇报给司令员。

观世音菩萨是通过反观内视才得到这种高远的智慧的,而不是用肉眼去盯住看事物的外表。那会看成对眼的(笑),不行的,也不对。唐三藏的翻译太传神了,一个字准确地说出了事物的真相。此里说的并非指用眼作观察,而是以心去“审视”, 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自”,作“自己”讲;“在”,即“存在”。“菩萨” 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的人,我们汉人把它译作“开士”、“大士”、“觉士”等。开士,就是开悟了的人,“士”,在过去是指有一技之长的人,如斗士,勇士、战士、术士等,“开士”,就是自己首先开悟了,然后又能使别人开明的人。总括一下,就是指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高士。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到自心,他自观自在,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的高士。他是一种大自在的生命,整个宇宙中,想去哪里去哪里,想成为什么便可以成为什么,哪里都有他影子,这便是大自在。观自在菩萨,我们又把他又称作“观世音菩萨”。对了,他可是男的,不是女的,我们经常看到那种女性形象,是他为渡人方便,常化作具有非常慈悲之心的女性来出现的。所以,时间一长,我们就认为他是女的了。他是成了佛的人,但关不局限于自己的成佛,看到人世间的众生受苦受难,心中悲悯之情顿生,便发誓来人世救渡众生。他是通过观察听闻人世的苦难之声来知了世间众生的,故我们称他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最大的一点便他的慈悲,即大爱。爱是所有感情中最美好、最基本的一种感情,所有的感情如恨、喜、怒、悲、乐等都是它的外延与衍生物。它也是生命底处最真实不虚的,最为美好可贵的,最为华丽永恒的一种感情。它的作用也是无比巨大的,与宇宙一样的伟大而无边。日本有个叫做上江洲的神人,他的好多光话里就提出一个要求,让人们常说、常想三句话:“我是神,我是光,我是爱。”人们一般想像不到爱的这个概念,而对神与光好想像。是的,爱是比较抽象的,但爱它包含一切的,就似宇宙一样,正是因为它拥有无限的大爱,才可以诞生万物,兹生万物,养育万物,包容万物,能让万物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蔼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发展、壮大。所以,你可以这样理解这个爱,爱就是无垠的大地、草原,就是无尽的山河、沟谷,就是广袤的天空、白云,就是能让人开怀不断的笑脸,就是从心里产生的无上的喜悦,就是无私地帮助他人,就是你我心底那一颗真诚的心灵。这样就具体了,你也就好似变成爱了。是不是?(是)

好的,再回到正题上。

    菩萨有时又称为“菩萨摩诃萨”,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爱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大智度论》说,此种人心能为大事,其智能得大理。因勤修六度大行及一切大善,能修难修,能舍难舍,能忍难忍,经三大阿僧祗劫而行愿不退,唯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的意思是无上的正等正觉,就是最高的大道,最真的觉悟)为所求目标。据大乘佛教讲,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菩萨有两种身,一为生死肉身,一为法性生身。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此处作“功行”解;“深”,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已达到很深的境界。说到这种功夫,我们要知道,它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达到的。具体来说大致是这样的,先是初发一颗善心,再次是行观照审察内心自我,这就要求有一颗自心常在,而且还要要扫除一切妄念,一心一意专住佛境,眼里只见佛色(包括天眼在内);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现那颗自我的真心。但这些也还只是浅层次的功夫,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不为外界各类色相所牵动。这就需要在红尘中不断经受考验了。故真正有成就的高士,练成后,都得再回到人世间来进一步固持。具体方法就是去渡人,去经受各种名利色情的考验。有好多痛苦就是来考验你的,让你来好好修行的,所以,我们要有认识,要清楚人生坎坷的意义,一方面是业报,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故意设置障碍,让你去跳跃前行的。感恩对手,感恩仇人,道理就在这里。   

    知道所谓心想,无非是妄想攀缘的影子。无论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从其本性来说,它们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无,又非有非无。若能到此,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再进一步扫除妄情,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浮光掠影,也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一切声响,如风之过树,一切境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 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再勇猛精进,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达于涅槃彼岸。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即菩萨他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这是观音自己说的话,说他得到了妙观察智,就是妙智妙觉,无可言说,说不出来,但是特别的高超与觉悟;无想慧,就是连想都不去想的一种特高超的智慧。

“照见五蕴皆空”,“照”,光明所到,照耀,也是反观内视的行为。“五蕴”,也称为“五众”、“五阴”,实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对于人的感觉来说,形象的可以看到感觉到的实相,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佛家把物质的组成看作是四大,道家看成是五行,这是它们的一点区别。人的身体称为“色身”。“受”作为“领纳”义解。即领纳感受种种境界;“想”是思想,由六根感触种种境界,心中思想种种相貌形状,这叫“想蕴”;“行”,即行为;“识”,指对所感觉的对象分别所起的认识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修习了般若法门,功夫深久,生出了妙智妙慧,于黑暗中也有光明照耀,因则能够洞见一切诸法均为不实在,均为虚假,懂得了在大菩萨那里,众生眼里的五蕴其实都是一种掩盖和障蔽,众生也而此而昏昧不明。而菩萨是明了的。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这五蕴就是五种因缘而合而成的实体,不仅眼睛看到的色相是空的,身体感受到的也是空的,心里想到的一切也是空的,行为活动也是空的,认识思维也是空的,这五者,是一般人常具有的状态,菩萨在这里通过单举一个色为代表,说明了生命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空的,并不存在,全是虚幻,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执着,去为它们的存在而担心,而烦恼,而喜悦,而思虑。

如何理解为个意思?难道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这棵树是虚的、假的吗?难道我刚才的这个意识是假的吗?它们不都实实在在都存在的吗?如何理解呢?是这样子的:还是我们曾经给大家讲过的从三个因素去理解,那就是时间、空间与速度。时间,佛的时间概念是劫,远远不是我们的年月可以比拟的。比如一只蚂蚁走一年,它能走多远?还不如我们走一分钟的路程呢。同理,蚂蚁能活多久?一只更小的虫子又能活多久?我活了一百岁,在我眼里,这只只活了半个月的小虫子的一生,不就是一瞬间吗?它的存在不就可以让我们忽略吗?在我们工作的办公室里的墙角里,一定会有无数这样的小早子的,难道我们还会把它们当回事去整天为之费心吗?我们肯定是忽略的。它们在我们眼里可以说就是无,空,是假相,是一时的,马上即将消失。那么,既然如此,我们还用得着费那么大的劲去执着于它们吗?对于处于不知比我们高出多少维层(注意,这个维层就是空间)的佛来说,我们的这此肉身,眼前的这些楼房,我们的一些想法,一些感情,一些名利,不就是根本不起眼的小虫子吗?再说了,处于佛那样高的维层里,它们运行的速度也是我们人类无法比拟的,它们是超光速的,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物体的速度达到或超过了光速,物体的会消失,就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而存在,也就是虚存在,这个虚存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空,或虚,或没有。如果现在有一个神人,它是以超光速的速度在我们的面前运行,我们能看到吗?光速是多少?光速为30万公里/秒,对了,这是个啥概念,你知道吗?你有感觉吗?没有的,我们只知道飞船的速度,但比起光速来,还是小巫见大巫。站在佛的维层看整个宇宙万物,佛看到了事物的真相,那就是虚空。这些空的事物不光是实体的,还有虚体的,如想与识,一念即起,一念已去,所以,连同它们也是空的。那么,我们眼前的这些实物体又将如何理解?因缘集合,四个字,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看似无比坚硬的高山与楼房,看似永恒不变的大地与江河,其实它们都起源于某种因缘,这些相关的因缘一散,它们也便自然而散,而世上任何一种因缘都是不断变化着的,随时而灭,随时而生,你能说由它们组合而成的万物不是虚空的吗?佛家的道理就是如此,它把事物最根本的地方给看透了,也讲明白了,只四个字:五蕴皆空。这一句是《心经》的总体之要,我们一定要明白,也是记住。

    度一切苦厄,就是说,得到了空这一个认识之后,它能够度化逼恼身心的各类苦恼灾厄。苦厄起于生死。生死因结聚五蕴而有,因之不能返观五蕴的虚假不真。由于认识有如是的错乱,难免受到痛苦烦恼。痛苦烦恼不得清醒的认识,不免要起惑造业,结果便陷入了更深的魔道,因而轮回生死,现世执有五蕴,未来招致生死苦厄。如果能够了达,连五蕴都是虚假幻化的妄想,扫除一切魔缘,自然心中清净,生出智慧,也就可以度脱一切苦厄 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达到的境界。这也是菩萨对众生的告戒。

注意了,这里是“度”,而不是化,或者除。就是说,各类苦厄既已产生,我们就不可把它们消灭,或让它们再回去,它们回哪里呀?哪里哪去嘛。从哪里来?从心里来。心也是空的,那它们从哪里来?从虚空中来。那好,你就让它们到虚空中去吧。可是,它们如何去呢?你要说了,如何来,便如何去。那好,它们是如何来的?你我的心造出来的。你我为什么在造这些东西呢?因为执着,因为放不下,因为太贪,因为嗔,因为着迷痴,等等。好了,苦厄是由我们的心造出来的,是因为我们的业力影响而生的,那么,乍么办呢?只有度。度就是度化,就是帮助,就是让它们自觉自愿地走,离开。为什么不能驱赶,消除?因为当初是我们亲自造它们出来的,就如同我们生出来的孩子,现在不想要了,能随便杀死他们吗?不行的。现在想用武力把它们驱赶,谈何容易呀。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度,是最好的方法了。度,就是慢慢地教化,就是耐心地帮助,就是让它们明白道理,其实,说到底,还是让自己明白,然后一步步地看淡这些事物,才能把各类苦痛放下,消除。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舍利子,即舍利弗,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闻,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被称为“智慧第一”。此处称呼他的名字,是告诉他的,也是让他注意听讲的,其实是想提醒告诉世人的。舍利佛,这么大的一位高人了,人家是干啥的?不可能像我讲课时,你坐在下面打瞌睡,或开小差的。(笑)因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最深最上,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而舍利弗是智慧的象征,故佛在此称呼他,意在通过他来告示众生:般若波罗蜜多法门,非有深心智慧者而不能得入之。这一点,大家注意了,并不是菩萨说像你们这样的普通生命,领悟不了,或说得不到《心经》这样高深的道理,而是说,要想领悟这一道理,需要用非常的智慧。否则,是不行的。这是菩萨自己亲身实证后的真实感言,是对舍利佛说的,也是对大众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