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的真谛解读(二)

(2011-07-02 23:01:13)
标签:

《西游记》

长篇小说

佛道

四大名著

文化

赵明生

中国

宗教

读书

分类: 随笔

                                          

 

刚才卫老师说了,《西游记》作者是谁?传统的说法有三个,第一个是吴承恩,是公认的。第二个呢,是丘处机,是道家个一个很重要的代表人物。第三个是明嘉靖年间的“青词宰相”李春芳。至于作者考证这块,我不屑做这个事,因为那个事非常下苦,他们研究出什么,我拿过来用就行了。我先承认是吴承恩,是对还是错,我也不知道,因为对《西游记》作者的研究一直就是一团浆糊。我感觉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当然啊,作为作者,我们应该特别地研究一下的。受时间的局限,我按公认的,先承认是吴承恩。下面就把吴承恩的生平简单说一下。

吴承恩,是明嘉靖年间的一大才子,淮安人,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自幼聪明过人,从小非常有才,干啥像啥,书、画、诗、围棋都精通,填词就更不用说了,在当地非常有名。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特别是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非常得熟悉酷爱。按中国传统习惯,考科举,有一个好的仕途是他的理想。他也曾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后来曾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这让他悔怨不已。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又去世了。接受了初次失败与丧父的打击,吴承恩在以后的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很下了一番苦功,然而他还是没有考中。他羞恨交加,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他也曾经考了一个岁贡生,有资格去做官了,可是在人事部考试的时候,又落榜了。40多岁时,没办法了,经别人介绍,当了一个县丞,即副县长之类的,但由于受别人诬告,在职一年,就不干了。回到家里,卖文为生,晚景凄凉,活了大约82岁。50多岁时开始写《西游记》,先写了前七回,写出来后,人们都觉得很好,他就又把后来的写完,一共用了7年的时间。

 

《西游记》的真谛解读(二)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注意,这些夸赞的话的主干,我赞同,但它的有关定语,我则不一定认可。我们都读不懂它,老外?我都小瞧他们那双蓝眼睛呢(笑)。

我为什么要多说吴承恩的生平?我想说明的是,他跟另一本名著的作者有相同的经历,就是《聊斋志异》与蒲松龄。通过这两部名著与作者经历的对比,我想证明一个观点:凡是名著,都是上天对人间的一种恩赐,是为教化世间众生而特别赠予的一份最为珍贵的礼物。谁来承担这个伟大的使命,那是需经过一定的考验的。老天在选人的时候也非常谨慎的。第一要有才,第二要有德,第三还不能让你的生活太顺达了,否则,你就不会一心一意去干这个了。因为从古至今,凡是写字的或说码字的这事,都是苦差事。从古至今,孔子如果周游列国不失败,他也不会坐在那里认真地讲仁爱礼智信,后世也就不会出现《论语》这部名著了。这类事有一个规律,即司马老先生说的:“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当然,《道德经》是个特例。因为它的作者既是个奇人,作品也是部奇书。不能按一般的理论去对待的。

蒲松龄的一生也是这样的,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吴承恩是老天定下他要写成这四大名著之一的。你蒲老先生特有才,品行又很好,对官场特别的向往(笑,是真的向往的,连同李白,真的,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文人不向往到官场做场的,只不过是向往不到才产生了厌恶之情的,对吗?对。)……于是就找到了他,进而也就对他的生活进行了一种特别的安排。就这么一种状态,你没办法。你当不了字,发不了财,整天坐在家里,只识得几个烂字,你不干这个,就活不下去。与蒲松龄一样,不干那个,就活不下去。孔子不在乡下教书就活不下去。没办法,正是上天对伟人成就伟业至命的一招。这一点大家也许不信,但你尽管去看,到有关的史书上好好查去,凡成大业者,特别是将要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人,必须在物质方面做出巨大的付出。既然老天定下了他,他这个江南大才子就必须去干。这是坏事,也是好事。别人想做还做不来呢,还不选你呢。就如同我们将要讲到的唐僧一样。

你看他,从小就对这个神鬼特别感兴趣,搜集了好多有关鬼神的故事传说。在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唐三藏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多难的人生也许让他看淡了社会,知晓了生命的本来,并且懂得如何去升华生命的层次,脱离苦海,真正解脱。于是,他想到了历史上那个取经的故事,拿过来,借用这个传说把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了出来,于是就形成了这么一部一百回外表看似神魔志怪的长篇小说。

关于这个小说的主题,我首先想批驳的就是我们一贯以来认定的反封建、揭露社会本质一论。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受的都是一种相同的教育,无知的教育,愚蠢的教育。

《西游记》的真谛解读(二)

 

我查过,明朝,在中国历史上还算是尊重知识分子的,特别是录取的进士的数量,还是可以的。整个明朝260多年,中进士的有2.4万多人,而江淮即浙江和江苏就有3000多。再把历史对照地看一下,取的进士除了宋朝就属明朝多了。具体再看作者生活的年代,嘉靖年间,嘉靖这个皇帝说好也不好,说不好也还可以。他没有对文化人大开杀戒,在他手上,对全国各地的科举还是很重视的。那么,吴承恩处于当时那个时代,考了好几次,考不中,好不容易考中了,还没考过人事部的那个考试,估计考外语了,要么就是政治不及格(笑),就像韩愈当年一样,这根本怨不得政府。他自认为天才,却屡次不中。而中间也没有什么舞弊的,像鲁迅的爹吧,就是因舞弊而取消了考试资格的。还有唐伯虎,也是因为舞弊案终生不能仕。吴承恩所在的嘉靖年间,基本没有发生什么舞弊案,他那几次是正正常常的考,可就是没有被录取。人们说这是吴承恩刚直的性格所致,于是产生了对官场的厌恶,心底就积攒了一腔对封建社会官场的仇恨,而写成了这一部书,以此来揭露当时的黑暗社会。我说,他一心想高考,好不容易等了三年,等到了一个唯一能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了,他敢在考卷上像张铁生一样那样写文章吗?要知道,他特有才呀,是江淮的一大才子耶,绝对不可能交白卷的。谁愿意那样写?太原五中的前几名学生,绝对是北大清华的料,苦苦求学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到了高考场上,他能不好好答卷?却在那里抒发自己对社会、政府或对教育部的一已之怨?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嘛?是不是?(是),纯粹是扯蛋。即使扯蛋不疼,这个理论能成立,我刚才说了,凡是将一己之欲表现出来,来反映当时那个社会的话,是成不了名著的,无论你的才有多高。不信,你们可以下去看看有关这方面的小说。

通过以上所述,我想说明的是,当时的社会基本上是清明的,没有大的动荡,没有大的战争,考场上也没有什么大的改革而使其仕途坎坷不遇。再加嘉靖皇帝一心修道,全国人民上下风靡,如我们现在的唱红歌(笑),势必影响到吴承恩本人。让人遗憾的是从现有的资料,看不出吴大人是否精通修道一术,但喜爱是一定的,只要有喜好这一点,就当时他的条件,他就绝对可以写出这么一部完美的修道大全的。

那么,这么有才的人为何屡试不中?只有一个解释,天命。我是相信天命的。天的使命已经降到他身上了,所以他必然要几次落榜。就像蒲松龄,那么高的才,最后一次考试,就因为两张纸合在一块,翻得时候,没有搓开,一个小节,导致了他一生做不了官,与富贵无缘。这是他的命,他的使命就是写出那本名著来。借此来留芳千古。而和他同时期考取的那么多状元,最后都没有他的名高。上天既然定下这个人去做文学这个大事的时候,往往会让你物质上清贫,精神上丰富,人生上是坎坷。最后,你写出来了这个东西后便会千古流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