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分析

(2011-06-09 19:49:41)
标签:

新课标

高考语文

试题分析

赵明生

2011年全国

教育

分类: 小札

      应某报社邀请,特写此文。明天见报,今晚吾先发于此。望大家批评。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分析

 

一,平稳变革,有例可循。

综观我省实施新课标教改以来的首次高考语文试题,其一大特点便是与往年实施新课标的其他省份(宁夏、海南等省)的高考题一样,基本无啥新意,依旧遵循了往年既定的题型与结构,大的方面还是按照先阅读,再基础,最后作文的模式安排的。阅读题也是先社科类文章,再古诗文,之后是文艺类。作文也是60分的一个材料作文。这与考前山西省教育厅曾下发的有关今年高考的要求和试题模式一致,也与太原等县市曾进行的高考模拟形式相差不大,其考查的重点、要点也是这次高考的重点与要点。如此说来,首次新课标高考对山西的考生、教师及教学来说,并没有造成大的震动与影响。

二,难易适中,陷阱常在。

再看试题的难易度。总体感觉是适中,虽没有太难的试题,具体到每个小题却也不好得分。从开篇的那篇社会科文说起,虽然三个选择题都是从“不正确的”这一角度去提出问题的,而这一角度又是选择类型题里最容易的,可是因为所选内容不那么明白易懂,所谈问题又是上古时的诗经和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所以,学生在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时,一下难以找到准确答案,这便增加了答题的难度。

古文阅读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仍然是一篇篇幅适中的人物传记,选自宋史,文字比较易懂,基本没有生僻的字词与难解的句子。即使所考的几个实词与句子的意思,也比较好判断。只是最后的一个选择题,在细节上有意设计了一个陷阱,增加了一点难度。翻译的两句也出自原文,五个采分点中,只有一个较难些,可是,也可以从上下句及故事情节推断出来的。一首七言唐诗的阅读,内容难易适中,既没有理解不了的诗句,也没有直白的情感表达,表现技艺方面虽然只问了一个情景的问题,但那个“借哀景抒哀情”,又增加了答题的难度。再加之感情上“怀古伤今”这一点,整首诗想得满分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名篇名句默写很是简单,虽说有课本外的两空,却也是大部分学生知道的,没有啥难度,也没有超纲。

三,两题选择,旗鼓相当。

小说阅读选择了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一篇精巧的小说《血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内容简单,内含却深刻。通过一个爱情故事的叙述,反映了中华民族血脉一家,亲情相连这一重大的主题。一般考生难以读出来。这篇小说既有中国古典小说的味道,又有现代小说的风格,小中见大,普通里看真情,平常中有新奇,很适宜拿来做高考试题。最后8分的那个大题,也出得好,通过题目《血型的故事》里一个字不同运用,出现的两种不同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两种答案都有道理,并不矛盾),可以引发考生的许多思考,进而很好地考察了考生对中国小说的阅读与欣赏能力。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很好的。

较小说阅读的难度来说,一般情况下,传记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可是这套考题所选用的传记《下笔不觉师选化》一文,却并不像部分考生想像的那么简单。文章内容比较深厚,行文也较艰涩,专业术语多,文化味重,意思并不好懂。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许多困难,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更让一开始答卷时就不看小说,一心去做传记的考生的心理有了一定的负担。估计最后得分不也会很高。总述这两篇文章,其难度应该相当,难分伯仲。故无论你选做哪篇,都不会有什么便宜可占。这也是高考试题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的表现。

四,因循守旧,沿照老例。

第五大题是基础知识,成语、病句两题都没什么大的新、奇、怪,所考查的“步履艰难”、“尘埃落定”“妙手偶得”“指日可待”四个成语和病句中的成分残缺、语意不明、搭配不当三大类型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学。衔接题通过简单的技巧,通过对比,马上便可断出。长句变短句,其长句的结构比较明显,看一眼便可把句子的几个意思分开,基本无什么难度。而最后一个访写题,也没有啥新意,只是所选内容的合理及表达上,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总观这一大块,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想的那种要体现新课标的某些教学要求及目标。从落实新教改教学任务这一方面来说,是不太好的;再从语文的创新角度讲,也落于平庸守旧,让人感觉不到三年新课标改革精神与方向与往年的教学到底有啥变化。

五:大而空泛,政治化浓。

今年的作文题仍然没有创意,还是一个给材料作文。基本淡化了审题的要求,只要求考生平日关心时事政治,注意经济民生,思考国家的未来发展,所以,它让整个社会感到吃惊,竟然出来这么一个类似于政治的作文题目,让十几岁的高中生大谈大国的崛起,而且所谈六大内容里,又少见人文精神、道德品格、个体感受、思想情怀等,故好多考生难以把平常所练所学的写作技能、才思、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只能是说空话、大话、甚至是假话。而如果不照材料中的观点说,又容易跑偏。此作文虽然不易偏题,却也难考出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高手得不到高分,差生也差不到哪里去,拉不开档次,不利于高校的录取。同时,对分文理两科考查的学生来说,也显不公平,文科考生明显占了绝对的优势。再从体裁方面讲,虽然没有具体的限定,好似诗歌也可以写,可是其材料本身就决定了写其他体裁的文章,也难出彩,获得高分。所以说,此材料内容不太合宜,导向性更不好。当然,真正优秀的学生还是可以采取以小见大,以真写虚,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去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的。

最后总括几句:此套高考语文试题,其优点是严谨科学,难易度适中,题量合适,没有超纲越轨。其缺点是创新意识不强,较为陈旧,落后,死板,没有和新课标的整体思想衔接,没有真正体现出新课标的教改精神,落实好新课标的有关教学要求。特别是作文题,政治化太强,少有文学味道。

 

 山西新闻网的相关报导:

 http://news.sxrb.com/tyxw/118747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