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何滋养心灵
(2011-04-28 21:35:38)
标签:
肉体神生命体文化赵明生读书 |
分类: 随笔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是一千多年前宋朝的一位皇帝对天下人的御告。凡人把它简化为:读书能使人获得富贵与享受,包括美女。此言因其真实不假而一直流传至今。
那天,在外面开讲《了凡四训》一书之前,我特向到场的听众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成年人,水平、爱好、知识结构并不相同,答案有:可以明理,可以获得财富名望,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可以填补思想的残缺,满足好奇心,等等不一。其中,也有一位听众说:“读书可以让心灵获得安宁。”我马上追问:“如何获得?”对方一时答不上来。
开是,我便开始了下列讲述。
世人对书的态度,无非不过写,读,藏三种。但凡写书的一定读书,读书的则不一定写,藏书的有时写,有时也读。三者中,写是第一位的,没有写,便不会有后二者。凡是写书的人都知道,那里面的字不只是由作者的心血堆成,更是观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直至心灵的映照,神魂的呈现。
世人都知道,生活中的好多事,有的可以不用心去做的,有的则只凭体力就成,有的虽然得用心,但用的力度却大不相同。真正用神来做的,我想除了道士驱鬼,教堂祈祷,就只有写书这桩了。它绝对是一项高智商的脑力活动,来不得一丝的随便与马虎,仅凭体力更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不仅要有夜以继日,宵衣旰食,独守黄卷的寂寞,更需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脑力付出,除此之外,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卓越的才华,丰富的学问,还是不可能写出传世之作的。如那字字如金,句句蕴慧的《道德经》《南华经》《论语》也罢,仅凭一己之力,“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写出举世之作《红楼梦》的曹雪芹也罢,文人学者3600多人参与,动用3800多抄写人员,历经十年工夫,共收图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由朝廷出面编撰的煌煌巨著《四库全书》也罢,可以说,都是编写者无数的心力、血气和超人智慧的凝结。自然地,每个字里,每句话中,都倾注了编撰者们的思想、智慧与血、气、精、神。而且越是经典的书籍,凝结的精气神越是纯正与浓厚,越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拜读,吸纳。
读书,一句话,不仅是在和作者进行观点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沟连,更是心灵的对话,神韵的对接和相映。特别是后者,我感觉,对生命的成长与崇高所起的作用更大。故曰:书,就是用它里面所蕴含的无限智慧与神魂,来滋养我们的心灵。这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和至高境界。
写书,简言之便是写字,而字,特别是音形意三者相一的汉字,那绝对是天地特赐给我们的一种神奇的符号。这一大组符号中的每一个字,每一笔画,每一个词组与句子,都带有天地自然原本的全部信息和巨大能量,读它,写它,除了认知它本身表达的字面意义外,还有更重要的抽象意义,也就是它们包涵的深层次中的特别意义与作用。如“泰山”、“黄河”,一看到它们,就有一种高大巍峨,奔涌不息之感觉,一落于纸,那种超越凡俗的冲天气势便夺笔而出。而一句“小桥流水人家”“春江花月夜”一吟出口,便马上有种潺缓不绝,轻悠细致的美妙之感于心底滋生。对汉字情有独钟的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时,往往要静心、屏气一会儿,然后凝神运笔,挥洒泼墨,就是把自己生命中的全部精气与神和所写汉字的神韵彻底融合于一起,这样出来的书法作品也才是一流的,绝世的。这便是汉字与人神魂相合的神奇的魅力所在。
又有人说,世上独一无二,变化莫测的汉字,还是通达宇宙万物的信号体系,是破解事物间相互关联,宇宙神秘本质的特别代码。常读常写相关的字句,时间长了,就可以和相关事物的灵相通,神相连,进而达到人物合一的高妙境界。我们相信,万物皆有神,有神便会相通。因为神与神的沟通并不十分困难,真正困难的是双方心态的平和,端正,善美,环境的宁静,优雅,神气的正确运用。“诗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这便是大诗人于谦的读书心得。是的,当你读了那几千万字精美绝伦的文字后,“全无一点尘”的你,能不超凡脱俗,气似神人吗?
敬书就是敬神,读书就是成神。根本不只限于那千钟粟、黄金屋。所以,古时,我们的祖先读书都是很讲究的,有条件者一般都要洗手净身,更衣束发,静心宁神,然后端居雅室,正襟危坐,一心一意,目不邪视,心无旁物,大声吟诵,神情并用。或与书中人物相感相应,或细细品味书里所言道理,或静心凝神去感悟书中所蕴智慧和灵秀。之中,还要常常发挥其丰富的想象,调发出自己的神魂,主动去猜想作者写这些文字时的一言一语,一念一意,从字表到字实,由形及质,步步进入作者的心魂深处,最后达到神魂相一的神妙地步。时间一长,原本那粗俗不堪之气,鄙贱底下之情便自然会一一改善,而出落为清高纯正,优雅脱俗之态。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大凡真正的读书人,不知不觉中,身上便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非凡气质,那便是书熏陶出来的神韵。也是书对心灵的真正陶冶与净化。“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此想来,大学问家苏轼的话,是没有一点错的。
古时,书并不如现在这么丰繁浩翰,鱼龙杂乱,有限的书籍大都是经过历史陶炼出来的精品,因而,人们对它们的敬畏便表现得十分虔诚。不说有专门的书屋、书柜、书箱、书桌等来摆放书籍,更有专门的人去看护,整理,不时地晒、晾、翻、补、修等,视之如圣,待之如神。贫穷人家一般是读不起书,更买不起书的,而一旦有了些钱,第一要事便是买书,让儿子读书,除了识字懂理之外,你不能说他们再没有改变生命的气质与命运的愿意。至于那些大户人家,对书如敬神灵般的虔诚的情形就更不用多说了。毁人不毁书,毁书断脉根。这个信条,几千年来,老百姓一直恭谦地恪守着。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左宗棠帖在门口的一副对联。“神交古人”,哈,说得多好呀。一个“神交”,道出了读书的最高境界。没有神交,读书只是读书,而不是心灵与心灵的通达,自然也就不会借助古人之高神来净化自己之低命了。
201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