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归向
(2010-09-30 21:08:33)
标签:
陶渊明南山菊花文化人民赵明生 |
分类: 随笔 |
菊花的归向
对菊花的认识不能说早也不能说晚,山坡上那到处可见的黄艳艳的,瓣不大,茎不高,叶子或细或圆,层层叠加的便是。它与山野同在,也与我的童年一起绽放。后来听到一个名词叫山菊花,知道它其实有许多种颜色与形状的,这也应归功于自己放学后的劳动。再后来,便知道它还是一本小说,是反映抗日战争内容的,作者是冯德英,主人公有个叫于震海与小白菜的,在山东一带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看完它后,老师又说还有“两花”:苦菜花和迎春花,它们并称“三花”。而这“三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并不是什么美好可爱的映象,而是苦与痛,是残忍与流血,是枪杀与牺牲。山菊花也罢,苦菜花也罢,都是百姓的鲜血浇灌长大的。
第一次让菊花留给美好映象的时间忘了,可是有句诗却很是深刻:“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大讲农民起义的伟大的动荡年代,这样威武有力,憾人心魂的诗句,自然地就进入了我们这些不知世味的红小兵们大抄特抄的大批判文章里。但什么是“黄金甲”,又是一片的茫然。待看了电影《满城皆带黄金甲》后,方悟,原来低贱的野菊花也可以与高贵的皇权并列的,而且还那么得让人感动万分。由是又联想到了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菊花台》,又方感这都是中国之风,时尚之潮呀。这时的年龄也自然到了秋季,再去讲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一下领会到了,原来这本不起眼的野花,竟然这般的高洁清爽,竟是道家心中的一大圣物呀。后来我查了有关的资料,得知,在各类常见的花卉中,能在寒冬腊月绽开的,一是梅花,另一就是这菊花了,它叫晚菊花,能在十二月至元月盛开,而其他的则可以在五月之后陆次绽放,为早菊花和秋菊花。
菊花,这看似微小孱弱,浓艳花丽的外表下,竟然也有一副着坚强刚直的品性呀,难怪陶老先生对它那般的钟爱有加了。一件破蓑,一柄笨锄,几间柴茅,五棵老柳,日落时对残阳而长吟,月明里独对苍茫静思,一壶残酒品天下,五斗粗米过人生。老先生,你的胸怀为何能有如此高洁,把世间所有的欲望与名利清扫殆尽,一心一意回归于那片杂草丛生,豆苗荒稀的南山野坡,筑庐饮菊,平淡养真?
“你
惨白的月弯弯
夜
是谁在阁楼上
忧伤而深沉的曲调,血腥与爱合绘的画面,似一片凝固的黄色泥土上生长着几株卑微的红色生命,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势,为了那痛彻心魂的爱情,更为了一些叫不来名字的什么,春天黄色变成了秋季的血色,秋日里的血色又成就了冬日的黄色。古老中国上自权贵皇族,下到黎民百姓,名利权势,爱恨情仇,一片浸人神魂的黄与无尽呻吟的红相互交织蔓延,似两股骤风卷起,又是两场暴雨降下,苍茫中原大地由原来的繁华似锦变得一片荒凉寂静,只在乱石山坡中生长出一片片的野菊花,精心安抚调养着一个王朝与另一个政权更叠与替交时留下的喘息与呻吟。春来秋去的岁月,花开哪时,叶落谁家,
“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被小人排斥,贬离朝廷,本心却清高玉洁的屈原,就是再怎么得处于穷贱苦痛之位,其芳心也是不能有一丝的改变的,故他饮的是玉露,吃的是秋菊,佩的是陆离,望的是琼瑶。名望与身分对这位三闾大夫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尘杂和污浊之类岂能与之为伍?为什么屈大夫能有如此这般的出世与脱俗?我想,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信念永远不变,那便是作为楚国之精英,世间之奇才的自己,从内到处,从才学到人品,都应该是美丽如初,纯洁如玉,至高无上的,即使是死了,也不能与污泥合体。于是穷途的他在那片偌大的土地上,找到了这朵小小的菊花,把它当作生命的唯一食粮了。清孤高不屈的的菊花,可以当清茶品饮,可以当良药治用,可以当宝物观赏,菊花的片片落英,更可以当重要的食物来填补生命的所需。美丽的英叶虽然随着飒飒的秋风而凋落了,但那股浓浓的纯真的精气倘在,凝聚不散,有它,任何高洁的生命便可以长存永在。当然,是指它的精神生命。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菊花的这种纯香,一转眼便留芳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宋代,文坛一代大师梅尧臣面对丛丛残菊,也由不得不吟诵赞美。原因之一应该是他低下的出身与高尚的志向并存一体。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的他,面对清寒无力的家庭,只好屈就去当一个小小的主簿。后虽被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的他却没有遇到圣君,一生仕途坎坷,最大的政迹也仅是在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几千年后,让后人念念不忘的,是他为人的诚厚,清高自持,和与民同乐的那种平民精神,与那菊花一样,纯香万里,留芳千古。
20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