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封没有公开的情书(压缩版) 后记
(2010-09-20 04:46: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小说 |
后
说实话,写小说并不是自己的最爱,多少年以来,由于职业的局限,没有大量的时间去玩这个最深层广博的东西的,但这并不表明自己对它的远离与胆怯。早年时,曾一口气搞定一个二十五万字的长篇,而一笔一画誊写清楚的时间,却是我草稿时的三倍。记得当最后一个字落纸时,长吁了一口气,虽没有像路遥那样,把那支好好的笔从窗外丢出去,但心里也是下了个决心,今后再不玩这个东东了,太累了,何苦呢?人生难道就是专门来寻这份罪受的吗?且不说,你这小说写出来后,又有谁去一字一句地看细读深研呢?故好长时间以来,自己眼前小说常在,但手下却无一字落笔。不是不爱,而是有时爱不起来,没有时间去爱;有时间了,又无好的小说让自己付出全部的心血与精力去细读,深思,反复地咀嚼。文人相轻,也许是此公在作怪吧。眼高手低的毛病在自己身上也很是顽固的。
说实话,自己最大的爱好是哲学,但哲学不能让自己吃饭,而只能让自我更加痛苦与孤独。但每晚在孤独与痛苦之时,能有一个新的现象发现,有一种奇异的观点出现,有一种现象被自己的哲学观合理地解释,也会使自己兴奋无比,彻夜难眠的。失眠一夜的代价便是几天里对一个问题无限的思考。恍恍惚惚的,真的掉进了唯心主义的泥淖而不能自拔了。
但生命如果没有了心,只用身体去思考,那他还是个人吗?还是个高层次的生命吗?而心意太重了,情便自然会产生。情满则溢,性足则动。抒情便成为自己平日里的常事,于是,诗歌也就自然地走入自我的最佳位置。可是,如此的情书却是终生第一封。三万字的长篇情书,虽抵不上沈从文追求张兆和写情书长达三年零九个月的执着,但也是尽了自己半生的心血与精力的。虽然,这样冗长乏味、无聊寡淡的情书在当下的时代是很少有人去认真看的了。相反,这个时代的好多抒情方式,也是自己所失味乏觉的。
一时的冲动,被朋友无意中的一个话题所激发,于是那十封情书便在几个夜阑人静时分诞生了。朋友看了不过瘾,说太少了,才三万字,如真的有更多的话想说,何不写成小说呢?我靠,一封情书三万字了,还不够意思吗?人心,真的没有个足呀。于是一根筋与不服输的性格便一齐使了劲。只因那一句话,十几个子夜,便让这个奇异的怪胎诞生了。名曰小说,却以情书命之。邪也?正也?真实否?虚幻否?
纵观古来中外,许多著名的小说都是以情为中心来演化某个故事情节的。因为情中有一切,情可展现生命的全部,顺着它所指引的曲折路径,而可直接抵达灵魂之殿堂。人就是一个由各类复杂之情与血肉之躯组合成的一介奇异的生命,远离了它,这个生命也就无一丝价值可言了。但以情书为主钱的小说恐怕这世上还不是很多(当然,《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一例)。但是再把诗歌、故事、对话、景物、议论,人生现实、爱情权力、友情矛盾、婚姻家庭、地位名誉、生存与死亡等等全部加进来的就不那么常见了。天下事有之则难,无之则易。而艺术又是没有什么固定不变、不可更改的规则的,更何况是写虚构的艺术小说?既然如此,那何不大胆地来一下子尝试呢?成也吧,败也吧,又有何关联呢?本就是一个无名之卒嘛。如此一来,这篇以情书作纬,叙事作经,一个不很漫长,也不十分复杂的故事便开始演化于我的心中展示于眼前,实现于纸上了。
小说写成了,心中却有忐忑的不安。那几天,一没事了,就去想,就去思,就去前拉后扯地对比自省。后来,渐渐地有了自信。让朋友去读,一些意见便出来了:
情书与故事不十分关联。
答曰:故意为之,使二者成各自独立的内容,以示现实与心灵、精神与物质、美好与丑恶等无奈的选择,无法的重叠。所谓无情的现实导致了普通大众生命在思维、人格、行为、精神几方面多重的分裂与对抗。但是美的毕竟是美的,生活中可以没有一些细节,却难消除这些美好的想象。正是因了这虚幻的东西,我们才一步步高前走去,而不显得无助与无聊。
诗歌等冲淡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曰:人生中不可能没有一点美好的东西让生命回恋咀嚼的,诗歌是很高雅的,眼下更是下滑到了无人去读的地步,但美好的东西它必定是永久的,会穿越时空而不时地向我们走来。或梦中,或夜阑人静时,或情人的口中,或文学的作品里。而诗化的小说更是一种让人回味许久的读物。生命、文学偌大的一个生存五彩的空间,不可能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否则我们生活的空间便缩小了许多,色彩也暗淡了许多。一个对诗歌不爱好的人又何能得上爱小说爱文学呢?忘得小时候,看那《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对里边的诗歌往往是一扫而过,那是在读它们吗?成年了,回头再想往日那幼稚的行为,深感无颜呀。
故事很平常,时空有点乱。
答曰:
平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普通的生活中提炼出真正的金子来,然后再把它们铸炼在一起,成一个金质的器皿。自己真的不知道它们是不是自己独自从生活巨大的矿藏里提炼出来的金质的矿石,匆忙之中铸成的这个物件是不是还有一点用的用处。但却是精心加工了一番的。高大全式的人物我们早就把它抛弃一边了,贪婪、卑鄙、无耻的人还生活在我们身边,却常常以另一种慈和、温善、光辉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有时我们就是这样的人。这也正好应证了生命的双重或说多重性。说是了身体与灵魂的对立,高大与缈小的组合,完美与残缺的统一。生活中是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事物的,好与坏也是相对而言的,发现揭示丑陋,昂扬褒奖善美,这应该是文学对生活的一大教化功能。所以,小说里边的好多人物,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瑕的,也没有一个是虚假的,能为我们轻易否定的。这就是生活的无奈与残酷了。缘何于此?这就是我长期以来思考并想得到的一个问题了。也许它全部源于灵魂与肉体这两者有时很难真正交融这一本质特性吧。生命有时是很丑陋、矛盾的,有时却很那么得善良、美好与单一。
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人说,它本就不是个东西。老祖宗的话里真的有深层次的内涵的。如果细究一下,便是,人是一种特别的生命。他有其性其情,更有其智与理,还有各种本就有的欲妄邪念的冲动和向更高完美境界的执着的追求。概括而言便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神美属性三者的结合。三者混为一体,互为依靠,不可分裂。但不断要求向善尽美又是人最本质的需求与性质。于是,这便形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处于这三者之间的这种生命,它一方面有了很大的选择的自主权与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就必然地要经受艰难和痛苦了。何去何从,真的是由自己决定的,谁也主宰不了的。小说里的人物虽然是虚构于心中,却也是蕴育于现实。虽然我们常说文学高于现实,但也常常低能于现实百倍。自然是无所不能的,五彩斑澜的现实它包容一切的同时也创造着一切;而文学仅是美好的,主观的,反映的也仅是其中的某几点、几面而已。再加我们的笔力所限,所以,就某篇文学作品而言,一般来说它是较微弱的,浮浅的,狭小的。
至于时空错乱之问题,也是故意而为,因为非常繁复的现实生活并不像我们眼下所见的一切都按顺序运行的。巅倒、混乱、无序、错位等等现象也常常在你我身边发生,我们却称之为偶然的,暂时的,不认为它也是一种必然,是事物的另一种特别的运行规律,有时它实际上还是经常的。我认为,时间与空间及时空间一起相互交替的复杂而无序的变化,才是任何一个完整生命所处的真实的位置与运动场所。因为组成我们每个生命中的那些个(我们的灵魂到底有几个)灵魂是无序的,根本不理会过去与未来的间隔,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情感也绝不是按四季的更替与昼夜的往来出牌的。只有由血肉、骨骼、毛发等组成的低下鄙俗的身体,才是在我们所见到的最低、最慢、最狭窄的时空里进行变化着的,故而为我们所见所知。更深层次、高妙、神秘的灵魂很难为我们的目光捕捉,理智所探知。但是,它会在一定的特别的状态下出现,而为我们所感知的。虽然它很模糊,不能让人清楚地说出一与二。这便是文学与艺术的重要使命所在,当然也就是小说所需进行探究追问的一项重要的精神任务。由此,后现代派艺术流派的诞生与发展,也就成历史的定然与必然。不面对它,尊重它,则是我们的无知与浅薄,而不是生活的无序与复杂。
里边的议论太多,抒情太重,影响了小说的故事发展。
答曰:
这话说的是对的,问题也很是明显。我承认。但考虑了许久,我还是不想将此删去。这是不是受西方小说的影响而至?看惯了几千年中国的传统小说,我渐渐地感到它带来的这么一种负面影响,就是国人越来越低能而弱智了。记得在一次讲座中,曾对卖矛鬻盾这个寓言故事进行过一番认真的剖析,剖出十二条内涵深邃、让人回味无穷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哲理来,远非小时候听到老师讲的那么简单。由此而引发了我长期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现近代哲学的思考与探索。后来,我发现,我们的祖先真的是把天下的至理全部说透讲清了,西方的好多哲学观更是对一些问题皮毛的理解与辨别。更愚笨可笑的是渐次到了后代的现代的我们,什么也不明白,却硬要装着什么也懂的样子在那里鹦鹉学舌。古人也早觉察到了这一点,于是就用好多通俗易懂的故事来帮助我们,教育我们,开启我们的智慧。于是,诞生于最低层大众的文学样式小说,就是以讲通俗明白的故事为主的。一个故事里包涵着一个道理,几个故事看下来,娱乐性达到了,教育性也起到了。
可是,古代人没想到,生命虽然在不断地前进,它的好多功能却也在不停地退化,比如,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力、思想力与感悟力。伟大的古人一个故事里可能蕴含有十几个方面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又相互影响,不能分割,离开了一定的语境又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而远离古代的我们往往只能看透其中一个或二个。特别是受“极”的思潮的影响,目光短浅,偏激片面的现代的我们,至今都认为一件事只能有一个中心,物与心是不能相互共存的,心不是物,精神是虚幻的,可有可无的,事理也就只能有一个是对的,正确的对面一定是错误,不可能有第三者出现或与之并存。特别是经济为主的当下,还会有多少人对一个问题,从哲学的角度三思而后行呢?那么来一点或几点议论,对某个问题进行一下简明的阐述,也不失为一种开启民智的做法。明知道,这不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作法,但顾不得这么多,也由不得自己了。以故事的叙述为主要方式的小说的做法是由来以久,但由来以久便对吗?便好吗?当然,也许是自己的智商太低,使得原本还明白的道理反而说得不清楚了,或故事本身就不需要你多说其他的,是自己多情了,有故事细看则可,何需浪费这番笔墨?真如此,小民则过莫大矣。
国人还有一传统的特点,含蓄。但这点优秀品质也越来越受到时代的挑战了。特别是对爱情方面,深陷爱河的人,谁人不想每天听到有关爱的甜蜜的话语呢?否则哪不就似大晴的天,一下失去了太阳?在这一点上,不管你是七十老翁,还是豆蔻少年,情发乎心,必然要现于声的。在这方面,越是大胆的声音,越能体现出生命的无畏与执着的追求,生命也才可得到一种平衡与安慰。在这一点上,任何文字都不可与之媲美的。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还不如说情书是真人呢。研究一个人,最好的文字证据,我想莫过于他给自己最心爱的人所写的情书了。那么,认识小说里的一个或某个人物,看他给对方写的情书,则是非常直观而准确的。隐私,是生命展示最真实的内室,无一丝挂碍,真视生命的本质。故而,自己在对情书的营造上,虽为平生第一次所为,却也是尽了全力的。其目的也正在于些。
主要人物的转变太快了,仅一次车祸便会让他淡泊一切吗?
答曰:
作为组成一个完整生命很重要的肉体,只要它还存在,人对名利与权力等的追求就不会消停。庄子是这样,释加是这样,陈哲是这样,世人都是这样。但是,生命深处那种精神,那种永无止息的对神美的追求更是无穷的。那么,这种矛盾如何解决?佛让人放弃,说一切全为空。道说顺其自然,求得大道便可长生不老。可是,作为一介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的凡人,谁又真得能看得开、放得下?只有死亡。经历了这种特别方式考验后的生命,才可以脱胎换骨,重新认识世间的是与非、人生和名利等并开始新的一切的。
死亡是可怕的,原因就在于它能把你原有的一切全盘否定掉,重新洗牌,从头再来。这一点,上天早为我们作了最合理而无情的安排。谁也逃不过这一关的。佛家所言的涅槃的伟大与艰难就是这个道理。除了死亡,任何说教、惩罚、打击都不可能使人的灵魂重生的。从死亡地带回来的生命,它知道了那面的情况后,自然会对两界进行一番对比的,由此,他也才会更加热爱生命,远离死亡,更加热切地追求更高、更纯洁的神美。而没有此番经历的人,还会在那里空洞地叨叨地诉说着什么生命不要追求什么物质名利,应该有更高的品格追求等等。一个死亡,会引发许多有关活着的生命无尽的思考,也由此会转变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一次死亡,就是一次更生。这就是生命历程中一个最难证明的定理。也许只有像陈哲这样经历的人才会有所省悟吧。所以,陈哲,他必需活过来。
最后的大团圆,落了俗套。
答曰:
是俗套吗?是皆大欢喜吗?再思考,我并不以为然。看上去露出笑容的那些人个个都心满意足了吗?三代人,几个家庭的生活都归于宁静与幸福了吗?社会也趋于和谐了吗?名与利没有人再去争了吗?现实和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得解决了吗?我不知道,但现实的生活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如陈哲、黄雅利这样真实生命的我们,将如何去面对未来生活中将会出现的各类困难与纠葛?如何去选择属于自己却有时又由不得自我的人生之路呢?它必将还会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一个无比艰难的重大的课题。
曾说过这样的话语,世上的文学作品,就其思想境界的高下可分为三个层次,它们依次为:描摹型,即描绘事物外部特征,叙述事物发展过程,显露物体变化的,如浅显的游记、单纯的写景、简单的心情的泄露以及回忆性的文章等;表现型,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观点认识,表现事物一定的矛盾冲突,体现其特点、需求、痛苦及内在关联的,如我们常见的一事一议的散文,展现事物内部的一定矛盾,带有大量直白说教内容且有一定哲理性的文章等;深究型,即在哲理、灵魂、精神领域进行探索,表现一定的哲学思辨,提出对世事特别是生命一定的新的认识,注意对精神与灵魂,对生命的来源与去脉进行无尽的探究的文章,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真正百看不厌,常读常新的优秀作品,如《离骚》《复活》《红楼梦》等。而超越了这三个层次的、最高层次的文学艺术作品则是带有浓厚文学艺术性的宗教性的作品,是对真、神与美,天、地、人三个维层的全部生命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解读,超越了自我,跨越了天地与时空,从思想与理智的双重角度,利用自身与大众的生命,对整个宇宙进行认真的探究的宗教艺术品,如《庄子》《神曲》《浮士德》等。
而对最后这类作品中有关宗教的成分,我们现下的作家却关心得甚少,探究得甚少,因为我们认为它是迷信,最是应该反对与抛弃的。我们现在创造的大量的所谓的优秀作品,充其量也就是二流的货色。相反,西方一些起伟大的文学家却不由自主地朝这个方向走去。也正因为此,他们走得往往比我们要远。当然,这几者并不是相互隔绝的,伟大的作品往往是几者的巧妙融合,就比如你只要登了这个堂,如果再细心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它的内室。而看与不看则又决定你是否可以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杰出的文学作品的真容,常常是深藏不露的,内敛深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如此说来,一部小说,如果没有其一定的哲学原理作为其写作的理论依据,那么,即使它的文笔再优美漂亮,故事再曲折引人,人物再生动形象,其思想内涵也是陈腐空洞无多大原实质的意义的。
那么,自己的这部小说有吗?
在这部小说写完后不久,一个特别的时刻,一个新的哲学观忽地从大脑里跳了出来。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总结后,把主要的内容拿来与此小说对照一看,好多道理很是吻合,也能自圆其说。也许这仅是出自一己所思,也许它本就无任何价值,但想了想,还是将它引附其下,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那便是: 整个宇宙起源于虚无而实有的混沌的“一”,一分为二,二相互交融,与原先的母体(包括这“二”)共同成为了三,三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宇宙。宇宙可分为三界:阴阳界、阴界、阳界。三界的事物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存在:波粒状、粒子状、波态状。它们分别占有时空合间、空间、时间。事物有三种特性:阴阳性、阴性、阳性。换个角度讲也是三种特性:混合性、特殊性、普通性。事物的变化过程有三个步骤:量质变量变、质变。其轨迹为圆、直线、曲线。物质运动的三种状态:边运动边静止、运动、静止。每个事物的内部关系都可分为三个方面:混合面、独立面、对立面。事物是以既和谐又矛盾、矛盾、和谐三种方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事物的运动过程是一分为三,最后运动结果则是三者合一。三者中,往往是前者居其中,主宰支配着事物的性质、运动与变化。天的功能主化,地的功能主育,人的功能主变,人便是那个重要的“一”;以“三”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无限地组合下去,便构成了整个无穷的宇宙。对待宇宙必须从三个方面同时进行研究:天、地、人。认识事物也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既本质又现象、本质、现象。各民众成员、统一的环境、道德伦理法律又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也应表现为民众之间的和谐、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自然与自然的和谐。事物的每一次发展都要经历等待、斗争、和谐三个步骤。蕴育新事物产生的主要是不阴不阳性、支配主流事物前进的主要是它的阳性、影响支流事物异化的主要是阴性。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三大规律:一分为三,合三为一规律;对立、相持、和谐规律;既肯定又否定、否定、肯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