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漂泊”的另一种思考的后记

(2010-07-29 17:44:08)
标签:

宗教

后记

文学现象

现代文学史

中国

赵明生

文学创作

灵体

文化

分类: 随笔

                      关于“漂泊”的另一种思考的后记

                                

    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总在奉行着这么一个观点,特别高雅的文学不是给一般的草民看的,正如诗歌,本来就是哲者的产物,贵族的宠物,与平头关系不大的。可是,没有人看的文学还是文学吗?如此,近年以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处处充满矛盾的文章也越来越像白发一样疯长了,多次想把它们压下去,或斩草除根,一番努力之后却是白费苦心。后来也就索性放纵了本性,随它去吧,看它能写出什么经典的东西来。之中,我悟证了古人的一个道理:文学就是人学。自己身材又瘦又矮,奇思异想却是挺多的,有想法便要说出来,对与不对,听听他人的意见不更好吗?所以,听着傅教授的“漂泊”,想着为自己所熟悉的那些人与事,文与理,不知不觉的,便有了这篇近三万字的长文。它虽由教授的一个“漂泊”的主题引起,但其内容却并非只是漂泊,更不是对教授讲座内容的感受的引申或感想。有的读者已经又看到了,它是关于文学的好多方面问题的阐述,所提观点综合起来,其实也就两个:生命是非常奇特的一种高级动物,它的生存与毁灭都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文学是有关灵魂的呐喊与探索的高级精神活动,它是一门主客观世界结合得非常紧密的高雅的综合艺术,它与神秘的宗教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

按照文学的真正定义,从它的生活审美性、社会功用教育性、灵魂崇高性从发,对自己所能阅读到的文学作品尽可能地给予了自认为客观的评价,之中,特别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早已成名的作家与作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指点与定位。这并不是出于什么专爱挑刺的爱好,也非一时的冲动。早在多年前,自己就在课堂中对《荷塘月色》《大堰何——我的保姆》等名篇里的毛病逐一进行了批驳,一篇《我的小狗包弟》(巴金《随想录》),随手一点,一段里就是二十几处错误,我不知道这样的文章如何去让学生学习。更让我疑惑的是,这样的作家如何能挤入堂堂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前列?还有对八零后的文学现象,我基本不抱什么好感,想了几天,才没想出有个谁,其作品能让世人在各个方面受到心灵的全面的滋养。不是这些年青有才有为者没有成就,而是感觉这个社会太浮燥了,即使是眼下成了名的,也应该放下心来,静静沉淀一段时间才好,再那时再评,也许更准确公道。透过缤纷十色的文学现象,从古至今,一路地看过来,慢慢的,我清楚了,文学似女人,也常常会让个别牛人强奸或诱奸的,而这样的女人有时在大众看来,又是那么得美丽、大方、漂亮。曾经由某个组织或政党定出的那个文学排名榜与今天的流行音乐的排名榜一样,有时是非常荒唐的,是欺名盗世,是混淆黑白。后来,我便放大胆子,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学观。当然,这个文学观是建立在自己事先确立起来的世界观、宇宙观之上的,也是与自己早就认定的一分为三(与一分为二不一样的)的哲学观一脉相承的,也正这此,这篇文章的好多内容对于一定的读者来说是有点不大好懂,虽说,之中,我已用了最为大众普通而明白如水的语言进行了表述。文学,该明白如水时,就得一句一句地说,不能故意让人昏天晕地的。对那种有意不说人话,不让人看懂的专家、大家们,我历来就没有什么好感。

 


关于灵魂,关于宗教,想说的一点是,我不是个虔诚的宗教徒,我对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却过得很是心安理得感到理解,但我认为,灵魂与宗教这是世个任何一个为文之人绝对离不开一步的最为真纯、灵感非常丰富而巨大天地。从东西方上古众多的神话开始,它就一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最大的一份滋养,它不是麻醉人的毒药,它是我们一步步走向真理的阳光。如果你要是真的不懂,就不要对它说三道四。要是有点感觉或好奇,那就特别静心地去读一下弥尔顿的《失乐园》,在温暖如春的天地间,在紊乱却很是和谐的情境中,感受一下“上帝失落了人,人也失落了上帝”的有关哲理,或再把我们敬捧了几百年的《红楼梦》反过来,倒过去地看看,看它到底是如何表达一种超常的生命观的,一种透彻着爱恨亲仇、因缘际遇与生死之道及最后回归的曲折路径的。要么,进入到西方现代魔幻现实主义中去,感觉一下马尔克斯的超凡思维,或读读诗人艾米莉那关于死亡、永恒、自然、爱与诗的哲学的诗稿,相信你会有一定收获的。“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何来生?老庄哲学早把一切全说透了,可惜的是,应者寥寥。读透了真正的好文学,你也就读懂了复杂的人生。经典确实是必需精读的,却不能人云亦云。有的经典,只有作者,而无读者。这是天地的荣耀,也是人间的不幸。

知道,读像我这样的文章有时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苦难。但是,没办法,正像当年我阅读《复活》《安娜》《红楼梦》时一样,感觉是好东西,可就是难以卒读。这是属于自己的原因,而非作者。世上的好多作品,有的就是心灵鸡汤,一小勺,一银碗揣来,一位优雅的小妇人优雅地举手抬腕,然后送到樱桃小嘴边,轻轻一尝,伴着那钢琴优扬的声音,那味道,那感觉,绝了,美死了。而有的则不是,面对食量非常,又饥饿着的关东大汉,它们应该是一道美味丰富的大餐,其营养价值无与伦比,所用原料有时也差不多,做法却大不一样,火候更是与众不同的久长,进餐的环境、方式、心态等也自然有别。当然,也许它仅是供少数人爱好者品赏,也许只能是让部分人喟口大开,也许它什么也不是,仅是一堆臭豆腐,或似北方秋天田野里的一堆土烧山药,烤玉米,能算作一顿正餐吗?不,但有的人就是爱吃。世人的味道如此,世间的文学也如此。生命的特质不一,没理由硬僵如一,让他人全来听你的。

那么,自己的这属于什么?不知道,评价菜肴的权利在食客,爱不爱好也不是你能管了的,由他去吧。也由自己来吧。

文章写到这里,也真可谓懒婆娘的裹脚了,写的累不说,看的更累。可是,真的想写的,不把这些写出来,灵魂就不安宁,心里就不舒服。如是而已。

如果你看着不舒服,闭眼走开就是了,看来这东西真的不适合你。但还是谢谢你,因为你与文学还是有一点点缘分的。

 

 

2010-7-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