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三枪》与《阿凡达》
(2010-02-07 13:18:07)
标签:
影视影评三枪阿凡达张艺谋中国赵明生评论文化 |
分类: 评论 |
本人一向很少看电影,感觉前前后后花那两三个小时到那个乱哄哄的地方看一些虚构的东西多少有些不值,还不如看电视呢。但昨天带着小姑娘去朋友开的一家书店还书时,看到了书架上的碟片,便顺手拿了两张,一是《三枪》,一是《阿凡达》,也是近日市场上炒得特火的两部片子,一国内的,一国外的,都是国际级的大牌导演,正好拿来对比观赏。一个晚上过后,便把这两部“名片”了结了。然后,有一个感觉便是,老谋子的片还是比那老外的片好看。具体评说如下。
一,是中外电影在选材上的差异。中片注重的是从历史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中去开拓素材,挖掘有意义的东西,而西方的电影则更多地从大脑的幻想中、未来的向往中去求灵感,找内容。于是,中国人拍的电影,大多以现实主义为生,反映的内容都是我们熟知的,能亲身感受到的。而西方的电影则便以浪漫为主了,有关的情景好多时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像的。
也许是看惯了本国片子的缘故吧,对外国的电影,我们历来大都抱有一种崇拜、神往的心理状态,总是认为我们的不如他们的好看,特别是那种大幻想、大场合、大制作、花大价钱制作出来的科幻大片,更是让从传统农业社会走来的我们惊叹不已,赞赏不能。就连被世界文学史所称道的《封神演义》《西游记》这类的浪漫奇幻大片,我们也拍不出人家那种超凡脱俗的非凡气势来——当然,首先从原著来看,我们的祖先就没有脱离开现实生活与有关真实的历史背景,这便给后人的改编设定好许多无法穿越和突破的障碍与难度。没办法,古来如此,悠悠几千年,代代中国人,这便是文化与历史巨大的影响力、感染力使然。谁人也难在此方面有大的突破。
由于同样的原因,现代的外国人便可站在一个非常宽大、自由的艺术平台上,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而去天马行空,纵横上下,任其所为地创造制作各类影视大片。说句实话,有时,他们就是想拍有关的历史影片,也没有多少历史的素材可供挖掘。面对本来就非常稀缺的文化资源,他们只能如此。但这也正好走出了一条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创作之路,为世界文化广袤的原野奉献出了另一份丰富的、新鲜的血液与养份。
与《三枪》相比,《阿凡达》就是这么一部巨大、宏伟、震慑力非常强大的科幻大片,而我们的则还是显得那么现实与真实,人家可以把故事的背景放到一个外星球上,把有关的人物想像成外星人、变相人,两个不同的星球间可以轻易往来,更奇妙的是,同一个人可以由生变成死,在生与死之间来回穿梭,天上地下任意走动,整座的山峰可以浮在半空,人与鸟兽可以结半而行。同时还会想像出一棵超凡巨大的生命之灵树,这棵充满无限的能量与神奇智慧的灵树,可以容纳这个星救上的所有生命,可以与本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通灵,进行对话,且也可以死而重生。相对而言,我们却只会或更爱往远古时走,回头看,如需要一下艺术幻想的话,充其量也就是在自家的那片苍凉无垠的大西北,借一处世人不多见的雅丹地貌,建一座并不高大的客栈或面馆,三五个人物,故事便开张了。
按道理说,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背景,在故事的想像与推演中,后者应该比前者更难,就似带着真实的镣铐在一定的场地跳交谊舞,和在大平原上跳自由的街舞,其难度如何,结果可想而言。但中国人一贯是爱也会更能在一颗小小的核仁上雕刻出万千气象的,以小见大,小中有大,大就是小,小也是大,一滴水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芒,这便是国人的思维习惯与审美爱好,当然也是一种本事或曰艺术。而一旦出来个大气势、大场面、大规模的作品,国人就感觉异常的新鲜和震憾,就认为我们走到了世界的前沿,达到了人类艺术的另一高峰,如我们的08奥运会开闭幕式便是一典型的例证。可惜,事实上并非全是这样的。艺术的高低本没有大与小之分,也不可能强行分成大与小,只有看你在处理大与小的事件时,所用的手法是否高明了。
相对而言,一般来说,老外就在这一方面差点劲了(但有好多取材小的影片又绝对超越了我们),他们搞大的特有感觉,特别是科幻,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可对小的精致的艺术品却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心神粗犷,思路太直,不善于在细节方面精心雕构,百般的经营,特细腻地去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由此,再往深联想,中国人爱搞小动作,善于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用四两去拨千斤;而老外更不安分守已,一心向外看,热衷于向外土拓展,探险,搞侵略,四处扩张,抢占别人的地盘。于是,精妙入微的我们可以写出《诗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而粗狂豪放的老外却能创造出《荷马史诗》《奥德赛》那样的宏篇巨帙。不同的思维,便自然会有迥异的文化诞生,于是,一浪漫,一现实,从此分野。虽说其中也有交合的时候,但再交合,也有个主流与支流,也不可能把原本属于它们的本质的东西丢掉,而换作他人的。这便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与历史的审美形态在起支配作用。从两者本身来说,仅是两种不同类质的艺术,实无高下之分的,故,从这一点上说,《三枪》与《阿凡达》是分不出胜负的。一让人真实地感受其故事的内涵,一让人无限地享受超级的异境,一内在,一外表,互为表里,相与为一。
《三枪》虽然不是一部正经严肃剧,但在这一点上,却还是继承了千古以来的定式传统。而《阿凡达》则就显得那么得单薄纯一了。一个反对侵略,维护各地、各民族和平的主题,从地球人“杰克”进入潘多拉星球上的那一时刻,就很是明朗化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内容了。至于有国人从《阿凡达》读解出“JC大神”是在向唐福珍致敬,说《阿凡达》本质上是一场钉子户暴力反拆迁的斗争,对此,我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这是因国人当下的现实所致,是国人的一种理想的寄托,美国人是根本不会想那么多的。至于还有人从中看出了环保,物种生态平衡,或和《十月围城》主题一样,讲的是“革命”与“信仰”,更有人直接读出了“JC大神”的国际主义胸怀,对此,我都淡淡一笑,不以为然。《阿凡达》其实就一个主题,简单的很:反对侵略,热爱和平,虽大却空。长达二个多小时呀,就告诉人们这么一个简单的题,是不是过太做作了?是不是有形式第一,内容第二,卖包装胜过货物本身之嫌?
三,虽然两种风格迥异的影片都会通过有关的故事来表现某种道理或思想,这一点,并无多大的分歧,但是在不同的思维与审美基础上,具体所用的手法却又有明显的不同。国人拍出的片(其他艺术也大致如是)其内在的思想表述是直指心性的,与外在的发毛肤肌关系不大,好多东西是让人们用心与神去感悟和领受的,而国外的电影则正好与之相反,是先通过人的外部感觉再进入到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走的是由外到内的路子。由此,他们自然地想到了通过听觉和视觉这两种最直接而有效的渠道来打动观众,然后再上升到感觉,让人在一种强烈的视觉与音乐等的震憾中,产生身体的悸动,让四肢动起来,热起来,然后再去思考有思想等抽象的问题,这便是外国片在表现主题上的特点之一,也是我们国内的好多观众不大看得起的地方。
多少年来,我们更多爱好的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含蕴地把作者(编剧和导演)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去,就如同把一副苦苦的中药,制成甜甜的糖丸,让众人在一种悦愉的感觉中,把它当一种小食美美地吃下去,润物细无声,病好了却并不知情。国人创作出来的东西,无论大与小,这与那,教育之目的是必须放到首位的,娱乐则理所应当地在第二位的,这也是依循着历史上流传已久的做人第一,为事第二,道德为甚,事业次之,德高功自高,厚德载物,文以载道之文艺标准所致。所以在表现方式,更是隐晦内敛,婉约不明朗,所谓的借景抒情,指桑骂槐,托物寄寓是也。而外片则往往是娱乐为首,思想次之,商业第一,公道助之,在表现形式上,直接单一为多,不爱玩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更不会转那么多的弯子,是什么,就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讽寓,也显得那么得糼稚与浅显。所以,中国人善于搞政治,外国人适合搞经济。可以这么说,中国人是吃政治饭长大的,外国人是通过做买卖成长的。《阿凡达》便是最好的证明,纳美人面对入侵的敌人,所喊的口号,所有的矛盾冲突所表现的主题,都非常得清楚,根本不用你去细心地思考探究的。而《三枪》的主题是什么,你能说清楚吗?或说它仅是一个什么也不是的东北大杂烩,但你知道吗,东北的大杂炂可是一道历史悠久、营养丰富,味道特别的大菜呀。看了《阿》,我们想到的只是那美产胜收的自然景色,而看完《三枪》,嘻嘻哈哈后,我们难道就不想剧中的那些人物的生死财利及美好难得的爱情等?过去有杀人不用刀一说,在教化人这一方面,我们则有改变灵魂不通过说教一法,这便是聪明而内敛的国人的大智慧所在。
一看外,一重内,老外的电影是在开心娱乐为主的,加那么一点儿小甜食点心进去就行了,长毛们也就满足了。而我们则是以教化人为主,一桌饭可以没有或少有各类蔬菜副食,却绝对不能没有大米面条这一主食。故老美可以创作出《猫与老鼠》这样单纯的娱乐片,而我们呢?代代相传的却是《葫芦娃》这样的思想教育片。这也正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趋向与传统,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一是农业为主的封闭狭小的社会,一是商业为主的开放大的生存环境。中国人古往今来的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离不开教育这一目的,无论是一则短小的寓言,还是一篇洋洋的大赋,或是一幅抽象的绘画,都会有一个或无数个思想、道理或哲理蕴含其中。这个捉摸不定的特别抽象的虚幻的东西,又像往来倏忽的幽灵一样飘忽不定,往来无踪,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时地闪现在你大脑的深浅各处,让你在轻松悦愉之时,慢慢地感受,渐渐地思考,故事完了,你才会品出它的真实的味道,而有时这个味道还并不那么明显,常常还会以一种含糊的状态出现,让人们百思而去得其解。而外国的东西则一般不这样,它们更倾向于一种直抒式的方法,很是明显而直白地把故事的内涵表面出来,让人们在一种威慑中,强烈地感受到它的正确与合理,故事还没结束,主题早就突现出来了。回头一看,思想性往往很是苍白单一,整部影片无聊至极。
总括一下,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三枪》要优于《阿凡达》一筹,一个是在悦乐中思考着好多具体的、现实的问题,一个仅是在惊险新奇中,感受着高超科技的魅力。至于后者在那个和平主题下面附带着的如爱情、信任、勇敢、正义与非正义等问题很是微弱渺小,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所以,看完《阿凡达》,你根本不会用多余的一份心思,去理解思考它的思想内含的。也许这正是外国片从历史的苍白处,带着纯娱乐性,沿着浓厚的商业风光一路走来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从单纯体现出来的智慧来看,还是我们的文艺所起到的作用大。为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死板、严肃的表现手法这一弊端,张艺谋来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把许多娱乐性的因素手手法多多地增加进来,故使《三枪》成了另一部别出心裁的浪漫与现实结合的喜剧大片。我认为《三枪》正是把娱乐性与教化作用结合起来的一个较好的例证,远远走出了老谋子早些年时《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满城尽是黄金曱》这类严肃地讲述一个正经故事,认真的宣传一个生活道理的既定模式。也可以说,这是老谋子对自我的一次新的挑战与超越,无论是艺术的表现风格,还是编讲故事的方式与能力。
四,中国电影看重的还是细节,借无数个细微的情节,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展现、凝聚、发展着各类矛盾,渐渐地形成越来越大的波澜冲突,不断地推进故事向纵深处发展,而无论它的过程多么漫长曲折,每一细微处均丝丝入扣,前后关联,紧密照应,人物的内心世界也随之而被挖掘出来。而《阿》则过分地关注了故事的大的走向,不关注什么多头绪、多矛盾的情节的编织。《三枪》这一故事,整体看似非常的简单,里面又带有许多滑稽嬉笑的成分,而在细节问题的处理方面同样不敢有一丝的含糊。
如果单从从故事内容本身来看,《三枪》实没有什么奇特的。一个地处大漠地带的一间面馆,因麻子老板的女人不能给他生出个娃,老板便对之百般的虐待,青年漂亮的老板娘不能忍受,悄悄爱上了一个善良而胆弱的徒工李四,两人开始偷情,让老板发现,花钱买通巡逻队长张三,借手杀掉他们,而这位公安却见财生邪,杀死老板后想偷窍老板的保险柜,最后偷鸡不成,反把自个也赔了进去。老板手下的一伙计赵六,也因谋图老板的财产,不幸被公安杀死。那位起初有色心却无胆担当的李四,悔悟后却也被公安一箭射死。这一偷情加谋财害命的故事之所以能摄取了无数人的眼珠,其细节的关注,细节的表演,细节的关联,是其一大原因。如阴险狠毒的麻子,一个人在后院里悄悄剪美人像,以抚其孤独的心魂;一把前面看似无关紧要而在最后的一刻,却用了上大作用的剪刀;张三伪装杀人现场,把自己抽烟磕在地上的烟灰仔细清除掉;老板麻子躺在土坑里,被人用土埋的时候,用尽全部力气从衣兜里掏出的几枚铜钱,及当时那种十二分求生的眼神均很逼真。
再说“三枪”这个题目。确是三枪,不多不少,有这,整个影片就足够了。波斯人买给他们的时候,就给了三发子弹,第一发,是张三阴谋实施的开始,也是整个故事由平常向奇特发生转变的开始;第二枪,是至老板死亡最主要的一枪,这也是使主要矛盾向纵深一步发展的关键一枪;第三枪,女老板用颤抖不已的手,在紧要关头,开枪把李三打死,矛盾由此而一下子平缓下来,故事也随之到了结尾。三枪很少,空寂的天地间,仅有三声枪响,关系却很大,一个故事也就由此而自然紧凑地演义出来了。
特别是张三这位老公安,几次进入麻子的屋里进行偷窍却屡屡遇到他人无意的干扰时,特别情形之下,那真实、细腻、犹豫、惊恐、复杂的思维判断及沉着冷静,忙而不乱,有心机,有办法,有步骤的行为特征全部通过那张脸表现得尽致淋漓,让人难忘。从始至终,这位非常关键性的人物只说了那么有限的几句话,但这个人物的歹毒、无情、狡诈、贪婪、阴恶的本质却跃然眼前,这便是细腻真实的表演使之然。可以这么认为,如果此剧没有了这些众多的细节,细致入微的表情,它是绝对不会让观众看得那么入神入迷的。而“扑朔迷离事件背后,总会隐藏着无数真相”。
以小现神,以大见景,两者融合,对比强烈,美不胜收,这便是张谋子又一艺术绝活。对一些大场面的处理上,导演通过几次静态的画面,用无声的语言给予了完美的展现。广阔无垠的群山与峡谷,美丽如血的雅丹地貌,蔚蓝如海的天空,朵朵飘来荡去的白云,之中,却发生了这么一个具体朝代不明,各处却都可能发生的传奇故事。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内心,有关的生活内容又是通过天空的阴晴与云影的来回移动、明暗的不断变化来暗示的,很是含蓄、细腻、别致。无限蔚蓝的天空,起伏无限的大地,高高低低的远山,一条窄窄的马路,一匹独来独往的马,六个很是普通的人物,演出了一个生与死、善与恶的不平凡的故事。大与小相互关联,人与景强烈对比,密和疏,实与虚,美与丑、生与死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和谐的发展。这也是张艺谋在这种艺术手法上的一次大胆的偿试,好在,这次偿试,他成功了。
相对而言,《阿凡达》却明显的不是这样的。整个故事内容很像《终结者4》和《泰诺星球》的结合版,一点也无什么突破。它是以大取胜,以宏伟壮观感人,以大的场面以给人以无限的视觉与听觉上的震憾,以大的自然背景为故事发生的前提,以大的战斗规模与众多的人物为故事的主要因素,以大的景物、大的活动场所、大的现代化的武器、大规模的流血、死亡为影片的主要元素来表现有关内容的,很少计较小的地方,忽略细微之处,没有人物表情(带着关键的外星人都戴着面具,想有表情也是不可能的),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以某个人物为感情的主要代表,语言概念而简单,人物单一而无变化,人物的个性太典型、故事情节太平淡概念化了,浮浅也少丰富性。整个故事的发展也是粗线条的,单一的,基本没有什么矛盾的交错与巧合,或有机的对接,无意间的碰撞,所有的情节都是经过简单推理出来的,基本没有啥悬念。有的只是那壮阔的战斗场面,新鲜绝美的画面,美丽超凡的自然风光,长尾巴的奇异纳美族人,从未见过的各类飞禽走兽,再加3D特效,一句话:凭了大,它成功了;如若走了《三枪》的风格,这部耗资巨大的巨型影片也必然失败。在我心中,整体上它还不如《黑暗骑士》(2008)和《西斯的复仇》,对人产生的心灵上的强大震憾呢。不可否认,卡梅隆的《阿》是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一场盛大的视觉梦幻,他的想象已经超越了科技的发展,但是,它里面的人和动物及相关的场景与故事,丝毫没有离开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影子,或说,这种影子还很浓厚,根本没有达到让观众的身心不知不觉置身其境,与主人会一起悲与喜,一同惊与叹的程度,显得非常的幼稚与浮浅。套用《三枪》的一句歌词,便是:“不要疯狂地迷恋它,它只是个传说。”
如果说《阿凡达》里绝对没有细节的表现,那也好似不十分真实。如主人公的每次生与死的转换,表现得都较为副真而细致,还有对那个地球人的最高指挥官的表现,也较为细腻,还有,原住民纳美人手上和脚都只有4个指头,都有一条长长的“辫子”,但,这些仅局限于人物外貌特征的小儿科,与国内的影片比较起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最后,想说一点的是,《三枪》对于国人来说,好多方面也是一次创新,或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这一尝试越超了近年来其他好多贺岁片、喜剧片、传奇片。它用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正剧的内容,用古代的故事,反映了现实的生活,通过爱情与谋财,讲述了一个正义与邪恶的故事,其内容是丰富的,艺术特色是非常新特的。它能大胆地打破时空的界线,超越真与假的相隔,把东北二人转的特技、现代社会的生活、古代的风俗、西部迷人的自然风光、各个演员最明显的特征、民间的俚语笑话、市井流行语、哲理句、有趣的段子、现代街头舞蹈、娴熟的中国古代刀法、当代的爱情观、法官式的辩论、大团圆群体舞蹈的欢庆等等各类不同性质的、不同类别的、不同时代的、不着边际的、不可能发生的人、事、物、景、语、情、食、住、衣、习统统杂交组合于故事之中,变荒诞为可能,赋真实于离奇,把虚假看成真实,视历史为现实,成了这么一部不知叫什么才合适的奇特而精彩的电影。
轻松地看完精干的《三枪》,你会有这样的认识,在张艺谋手下的《三枪》里,已经没有什么内容不可以放进影片里,没有什么技艺不可以不随意地使用,没有什么话语不可以说出,达到其想要达到的目的了,这也方显出国际大导演非凡的胆识,过人的气度,应用自如的、无所不能的、高超的手段,这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要说成功,这便是《三枪》最大的成功之处。如果说,张艺谋经过多少年的奋斗,在取得巨大的成就之后,有了一次大胆的、明显的转身,便是这一次由正经转向娱乐,由严肃转为滑稽,由宏大转向简细,由沉重转为轻松,由单一转为华丽的前所未有的创作风格与表现手法的变化。也许这对国内的其他导演来说,这本不算什么,可是对张而言,这一转变却是很稀罕而难得的。尤其是在奥运会上特别的表现之后,这一变化,更显珍贵而新奇。这一变化让国人为之而震惊,也让国人为之而大开视眼:原来,堂堂电影也可以这样玩的,让人无比痛快的呀。
《三枪》肯定不会永恒,但我感觉还是比看了《阿凡达》要舒服多了。虽然酷爱电影的崔永元说,《阿凡达》的上映是出大事了,从此由特技统治的影片将挑战由真人扮演的影片,比起比拼明星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有可能落后百年。但是,我不相信,一种艺术的高与低,绝对不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来衡量的。一旦脱离开艺术本质里最核心的人,远离淡化了真而重要的人性,不去反映具体的现实生活,这样的艺术其生命力必然是短暂的,一时的,或说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庞,是为了那一时的票房收的。或许,我是一个永远也走不到世界的很平凡的人吧。中外的电影看得真的很少,故上述评论定有好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批评为是。
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