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哲学
(2009-12-22 20:44:27)
标签:
矛与盾发明家课文长处中华高考作文感悟随笔赵明生文化 |
晚上无事,正在专心看《小窗幽记》,小姑娘在一旁大声朗读着课文:“发明家手持矛与和,与朋友比赛……”琅琅童音,很是悦耳。正闲看电视的妻子突然回过神来说道:“咋矛与盾的故事变成这样了?”
我一听,可不是嘛,咋变味了呢?拿过书来一看,原来是西方版,哈,谁创作的就不知道了。“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关头,发明家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如果你是这位发明家,会这想吗?”
“只有笨蛋和懦夫才会这样想呢。真的勇士,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怕任何强大的敌人,真的智者是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事先就想好对付对方的良策。要么不动手,一动手就要取得最终的胜利。”
“有道理。不过,照你这么下来,孩子的教育可就成了大问题了。用这种思想教育出来的人,真的可怕。”妻子对我的回答有点吃惊。而我却毫不当回事:“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一个是勇敢,一个是智慧。两者都应具备,而且不能少一样。即使不如此,我们也绝对不可以用假的虚的东西去教育那些无辜的孩子,让他们成年后吃大亏。”
“那美好的品性呢?”
“品性与精神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不要放到一个地方去谈。否则,任何高明完美的教育都是一句空话。”
这真的是本人从事教育三十年的一点真实的感慨与收获。
人生是由这么三部分组成的,一是肉体,一是道德,一是精神。而贯穿其中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便是智慧。智慧是任何生命都具有的,而其他几者则不一定。如树木山石等自然物没有肉体,而只有躯体。牛虎犳等动物则具有精神,却没有道德。可是天下所有物种都是有其智慧的,或大或小。它们之所以能在这个偌大的世界生存壮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上天所赋与的这样那样的智慧,就连那高大永恒不变的山川河流也有其生存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征,这就是它们高超智慧的体现。而且这一智慧又是我们人类所难以企及的。如具有自我净化功能的河流,能做到宠辱不惊的高山,在生与死间随意转换的火焰等等。至于动物的智慧,那更有我们的仿生学为例证。据此,我们的教育也必须依照这点去进行,而不能有所违背。
说句简单的话,教育的最大核心不只在于知识,也不仅仅让受教育者具有某种高尚可贵的精神,更不在于如何能强壮肉体,练出一身能扛鼎举釜,九牛二虎之非凡的力气,而在智慧与品格,在于对一张白纸般的生命,进行生存与发展与如何才可壮大自身的无穷智慧的教育,和在增长这些智慧的同时,加重人类必须共同应该遵守的某些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教导。
说句实话,道德的高贵与否是很难判断的,特别是在一件具体的事件中,站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所带感情不同,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那真是的不好下个结论的。道德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偏激而且空泛的概念,受各方面条件的局限,我们的目光与标准往往是不可能保持永恒正确的姿态的。
但是,人总是要活着,生命在一天天长大,社会要一日日前进,各方面利益的争夺又不会有一时的消失,矛与盾的故事天天在上演。如何在这无数的竞争场中获胜,则就成了我们所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下来,我们的教育该如何进行,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却又必须做出选择的棘手问题。
我们认为,教人智慧是现阶段(或很长一个阶段)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有关生命的道德的教育问题是更重要,但如我等这般的凡人却是很难做到,做好,做成功的。说句有点绝对的话,要想把一介很是平凡低俗的生命——如你我这样的“小人”——教育到一个真正高尚无私的境界,那只有佛与菩萨才可胜任,且还得经过无数轮的生死涅槃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所谓道德家的话语,理论家的推理,官场里的报告,课堂上的讲义,大抵是一面之辞,一家之言,好多都在站在各自的利益角度去教人如何行为处事的。而这样的说教,其片面性、偏差性是很大很大的。如照着他们所教的去做,除了丢掉生命之外,基本再无其他的收获了。这方面的例子我就不说了,大凡有眼的人,看看近处远处的人事,都会有所感慨的。
生活诚可贵,生命价最高。若为道德故,抛了便白抛。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崇高与伟大且又不可复制重来的,故,我们的各种行为与理论,均应该以这个为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精魂中的精魂。尊重生命,敬爱生命,推崇生命,在此基础上再去强调高尚的道德,无私的品性,圣洁的精神,这也才是我们的教育应该遵守的一个基本规则。谁若违背了这一原则,那他的教育也必然会失败。
话题扯得有点远了,姑娘的朗诵声继续响在耳边:“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洞,从洞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这个故事一听就是编的,坦克的发明绝对不是某个发明家在与人角斗时的突发奇想,而是无数武器专家智慧与辛苦的结晶。听着小学语文课文中这些臭不可闻的虚假文章,我的火不打一处来,想起了刚才在班上对自己的学生布置的作业的情形:“背诵《离骚》两自然段”当这个决定一发出,便召来众多学生的反对:“凭啥?书后不要求背诵的。”无语的我带着长长的叹息离开了教室。
“看看古人过去读的书,背的东西,什么《易经》《大学》《中庸》,最差的也是《刻舟求剑》《矛与盾》。再看现在的课本,什么《春天来了》《找骆驼》,一点哲理智慧没有不说,连点内涵也不多了。”
“你说说,那个“矛与盾”到底包涵着什么内容?孩子读那有啥好处?”妻问道。
“一个不到一百字的寓言里,包涵了十大哲学道理,告诉了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无穷智慧与方式。想听听吗?”我故意卖个了关子。
“讲讲。”
“一,事物是由二个方面组成的——我们不能只看其一;二,事物的双方会想到相互转化——我们不可死守一方;三,任何事物各有其长处——我们不要太分自信;四,事物有时是分不出高低上下的——我们的自尊与自卑也都是错误的;五,人有时会表现出一种矛盾的状况——这是最为痛苦与无奈的;六:矛盾的双方相持一定阶段后,最后毕竟要有个结果的,很难达到双赢——我们对事物不要时时都抱有美好的幻想;七,胜与负的双方往往就是一家人——我们不要胜则娇,得意忘形,败则馁,破罐子破摔;八,世上的好多问题或困惑,大都是自我欲望的结果——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往往是从自我入手。九,事物的矛盾一旦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自然会引来更多的问题与纠葛——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解决的办法却可以是主观的。十,只有置身事外的人,才能把好多事物的根本看得清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旦成了当局者,就要注意自已的局限了。如果再作一番引申的话,还有如:矛与盾有时不是同时产生的,但最关键的时刻,却一定是一起出现的。如果一对矛盾的力量相当,相互相持不下,那么最大的赢家则是它的主人,而这个谎言一旦被戳穿,主人也就成了最大的输家……”
这便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对孩子的启蒙读物。然而,作为如此伟大聪明的祖先的后人,我们却在这里接受着这些无聊的甚至错误的教育,其后果可想而知。
坦克是厉害的,但是开坦克的人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非常厉害的他,却被囚困于一个铁屋子里,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他连个逃跑的机会也没有的。这便是矛与盾的道理,很是简单的。可我们的教科书却写的很片面,只说到它的好处,对它的弊端反而一点也不提。这样的文章能把人教得聪明了吗?
还有如,一大群羊,面对一只凶狠的大灰狼,团结协力,最后弱小战胜了强大,这样内容的课文能让孩子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道理与处事的方法?不是说这样的事没有,而是不可用这样的例子来作比误导孩子。要么可以这样说,通过羊的无限聪明与智慧才可取得胜利,否则便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违背常识与自然。
这样荒谬的事例,绝对不只充塞了一本两本课本,看看选入小学的课文是些什么篇目吧(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开篇是《我们的民族学校》,之后是《金色的草地》,之后有反映高尔基关心孩子的《小摄影师》,表现列宁与孩子关系的《灰雀》,可笑的寓言《狮子与鹿》。古诗只有可怜的两首《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睛后雨》。整册书到处充满了轻浮、浅薄、虚假、无聊、单一的内容,很少有让孩子展开无穷的想像,获得艺术美感的文章。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其文化素养与处事能力能有多少? 相反,和《诗经》里那“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老子》里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庄子》的“阳子之宋”“庄子化蝶”等类优美绝伦的词句和故事比起来,真的是天下地下,一黄金万千,一土石一堆,一富丽堂皇宫殿,一破旧茅草小屋也。难怪,从小诵读四书五经长大的我们的祖先,从中吸收了多少丰富的生活与生产经验,一旦高中,小可修身齐家,大则治国平天下,世上没有他们啥玩不转的。而几千年后的我们,通过此类文章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呢,却连碗求生的膏粱也谋不得,真让人哭笑不得,感慨无限啊。
中国人聪明绝顶,智慧无穷,那对事物深刻的认识与思考精妙的程度已达到了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地步。那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里,有多大的天地让人暇思,有多少内容让人学习借鉴啊!即使简单如《东施效颦》》、《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超级短文,也均处处充满了深深的哲学意味。古人无限的智慧,我想主要就是借此来开发得到的。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是一个简单的寓言,但是,我们的好多准大学生却连它的中心也把握不住,真叫人欲哭无泪。一方面是身处于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又一方面却是连几千年前几岁小孩的智商也抵不上的大学生,你说,这样的人培养出来要他干甚?
打开百度,我搜出小学阶段必读的古诗,一首一首地数来,一共才80首,最长的只有八句,五十六个字。就按这个最多的数字计算,一共才有448个字,而就凭这,要把中华浩如迷海的古典诗词里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取到,这无异于痴人说梦。要知道,我们面对的,需要继承的可是人类历史上,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一部宏大无比的史书呀!故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并无多少大错:教育部的人,全是一群脑子进了水,整天只管吃屎睡觉,什么也不干的猪。
所以,强烈建议,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以四书五经、古诗词曲歌等为主,一方面打好扎实的语言功底(古汉语里面字词的组词造句的功能,可谓是天下独绝,精妙无比呀),另一方面从小培养孩子浓厚的文学意识,再者,开发他们本身具有的无限的智慧,享受文学艺术之美,陶冶其美好情操。同时,还可继承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与美好的文化传统。至于识字问题,根本就是放羊的打柴——捎带,一碟小菜而已。这样做有啥难的呢?有啥弊端呢?搬动这张桌子,真的还用得着动武流血吗?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姑娘把课文的最后一段读完后,高高兴兴地去玩了。我则继续陷入了沉思:不知道自己的长处,焉能识别他人的长处?丢掉自身的长处,如何去获取他人的长处?不知道何为矛盾,哪能去有效地解决矛盾?
一个没有智慧的民族,注定是永远落后的民族,也绝无任何可能会走向什么成功。这一点,用根本不着去怀疑的。这便是读了小学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给我的启示。
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