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上)
(2009-03-17 17:29:10)
标签:
赵明生读史杂谈文化真实的历史真实 |
分类: 小札 |
经常看些历史方面的书籍,看得多了就由不得要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如古人长得有多高,具体饮食起居怎样,如何就业,一人的工资能养活几口人,上班族如何应付公务,同事间如何相处办公,王公贵族有啥特权待遇,在老百姓眼中,法律又是什么样的,文人雅士什么场合开什么玩笑,等等,很少去关心什么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的。因为那是人家专家们的事,咱平头没那资格,更少那水平。黄仁宇可以那样写历史,当年明月可以把历史写得那样,那咱这个草民,无事时读历史就读点芝麻绿豆之类事,从中自慰自娱一番吧。
但这一读,真的读出让我震惊的好些东东来了。下面便简要摘录几则,以供众看客一乐。
首先如:魏惠王死了,他的儿子定下了日子,要好好安葬父亲,但是不巧,遇到了大雪天,道路泥泞,无法通行。太子下令:修栈道。群臣进谏:如此一来,会给政府和百姓带来巨大的财力与人力压力的,不如改日再葬。但新国王不同意,这样的事岂能儿戏,说定哪天就是哪天。但惠公一出面,晓以利害,于是,这位太子便悦然,下令:“敬弛日,更择日。”相比之下,我们的官员却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了,不管你天灾与人害如何,我定下的事就得完成,而且是在高度的政治任务去完成,不允许出一点的错,否则……大者如奥运会,不能出半点的差错;中者如圣火传递,不能有一点问题出现;不说是皇帝去逝下葬这等大事了,即使是今天有一个比自己大一丁点的官来检查,也得给我把各顶工作做得点水不露。“你影响我工程进度一天,我毁掉你一辈子的前程。”这等强盗恶霸,何止一个两个?这样公平民主的制度就一定比封建时代的家天下要好多了吗?我怀疑。
再看:汉朝时,有个叫卜式的农村放羊汉,从给国家义务捐巨款开始,而慢慢让天下人熟知,皇帝也对他赞许非常,便放大胆子给其官做,没想到把一个县治理得大化,后再提拔为齐王太傅、齐相,乃至御史大夫。想想,如果遇到我们这开明盛世,他是绝对不会有如此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的。一个文凭或公务员考试就把他给拒之于红墙朱门之外了。
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后人又考证说不是他发明的),于是便成为了一代杰出人才而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其实他更是个无德无行的恶棍,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其禽兽之行径让人发指。他的为人与做出的事当朝人都知道,没有一个不在唾骂,根本不把这个为人不耻的东西(太监)当人看的。到后来,他自作自受,以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但我们今天却不这么看,认为从只发明了纸这一点上说,他就可以算作一个大人物被高高供奉了。每当想起这些历史,再看着自己所在的身边的那教学楼道里张帖着的这位大人的巨幅画像,及他的先进事迹,我真的开始了怀疑:这个社会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们到底进入了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时代又是以什么作为后人思想行为的标准的?真的是只要有成就,何论品德乎吗?
北宋时有个隐士叫方山子,祖上为高官大族,家有万顷良田,奴仆众多,家财千万,自身因命运不济,读书后终不能做官,于是便隐居黄州一带,与众隐士一起,每日出入自由,放浪山林。偶尔为贬外的苏东坡所遇,对其自由率意的行为羡慕十分。由此想到,如果我今日出世为隐,抛开家人的生计不说,单一个隐居的地方就让我头疼不已。去儿隐居?俗曰大隐隐于市,可我能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里自由往来,对社会现实诸生活现状不闻不问不理吗?即便我能,那街道办的大娘大婶能吗?我能到深山老林里去饮清露,以风为餐,以云为屋吗?退一万步说,即使我能做到如仙似道这般的清高,能脱离红尘,那森林警察马上就会顺着那升起的缕缕清烟而找到我,以加强森林防火为由,以第N条法律为据,把我铐进局子里,没几天,我就会因躲猫猫而奔赴黄泉。更何况北宋时那么多的隐士。想想,真得要对本家皇帝开创的那个大好时代而羡慕十分,赞叹十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