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絮语“以小见大”之四:隅 中

(2012-01-29 12:32:55)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源文字

絮语“以小见大”之四:

 

隅 中

  

     前年与几位朋友同游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对江南古黟“烟火千家、栋宇鳞次”的桃源胜景尽情领略,无论是徽商豪宅、大幢民居还是书院祠堂、水景绿地,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水园民居,其中尤以宏村的“碧园”为最!该宅院的建筑朴实洗练,幽静雅淡,院门向南,门口为一泉活水,楼房座东朝西,三间二楼形式,楼厅窗扇规整明快,可开可卸,身在此隅中,登高远眺,山峦平野尽收眼底。高瞰西溪,自然临水,景致变化莫测,却把宅院同外景拉近许多。令人叫绝的是庭院水榭的设置别具一格,你看庭内沿水圳傍石立基,紧靠楼房正西掘有鱼塘,塘沿设有美人靠栏杆,走出厅堂即入水榭,如襟带环绕、楼间隐榭,水际安亭,实在灵巧别致,观鱼赏花各听其便,使人胸襟舒坦,顿生禅意。处于此景框中,既体悟着禅的智慧和机趣,又享受着禅的澹泊与宁静,如果时间允许,真想在此时此刻坐禅入定,品其三昧!只可惜行迹匆匆不得不走,好在倘佯其间,于不知觉中又进入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另一境界,更觉着坐是禅,立也是禅,行也是禅,睡也是禅,事事处处莫非皆禅也?又想到孟浩然的一首禅诗:“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义公习禅,在清幽的环境中,心理感受上的淡然寂然、澄澈透明于此可见。吾处碧园隅中,此番感受浩然禅诗焉能道尽乎?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善将复杂的自然景物加以高度的提炼浓缩、集中概括,化真境为画境,总是所舍甚多所取甚略,以“因小见大”、“近看以取其质”部分表现全体的手法来描绘祖国的美丽山川,除传世名作《踏歌图》以外,他的另一幅《寒江独钓图》更有其雅号“马一角”的特点。整个画面只有一叶扁舟飘荡在江面上,一渔翁独坐舟上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烘染了江面上空旷渺漠的萧瑟和寒意,凸现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情,同时提供给观赏者以更广阔的想象余地。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夏圭,其山水画也有这种倾向,素有“夏半边”之称。

    “一角”、“半边”之景,实际上是艺术家把握自然美的必然取向,体现出人的独立性以及对广远的追求,选择隅中半角之景品赏山水之美,把握人生境界,实在是一种绝妙之举。写到这里,随手翻开案头刘墉的一本书,扉页有诗曰:

“有个地方,

很近,也很远;

很小,也很大。

很麻烦,又离不开;

很可恋,又非走不可。

欢爱是它、痛苦是它、

怨恨是它、不舍是它;

看着它变大、看着它缩小、

看着它朽坏、看着它倒下;

直到有一天,

它容不得我们,我们也救不了它,

只好依依不舍地向它道别,

回头、再回头、

挥手、再挥手,

搬去我们下一世的新家——

另一个

灵魂居住的地方!”

    刘墉先生将人的身体喻为“灵魂居住的地方”,灵魂居住在身体,身体安顿在隅中,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和宏村“碧园”的一隅便也是人之灵魂安顿的最佳去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