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絮语 “以小见大”之一、二

(2012-01-19 08:05:39)
标签:

杜甫

中国

楷体

gb2312

灵台

文化

分类: 心源文字

絮语 “以小见大”之一

心印与灵台

 

     中国的艺术主要讲“心”,中国的艺术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有人说中国的艺术是一种“心印”,此话不无道理,请看古人是怎样“心印”的: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
“书者,如也”(刘熙载)
“进技于道”(庄子)
“呕学十斗,不如嗞雪一团”(石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的陶渊明完全走向了“天心”,走向了“天境”,后人有诗曰:“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可见“心印”之深。
   又有人说,中国的艺术是延长生命价值的一种方式,这话更直白。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杜甫说:“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人生如寄,人生如客,当你看到一片梧叶的时候,不是已经知道有多少秋声了么?反过来“月映万川,处处皆圆”虽属永恒却也让人发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叹。禅语曰:“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苏东坡说:“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一切实际上是中国人所阐释的自己的“心印”,自己的灵台,更是自己的宇宙观。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都在我的灵台中,都在我的“宀”下面。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有寿州书画网站之存在,便“当下即是,此在便足”了,不好吗?牵强吗?

 

 

絮语 “以小见大”之二

 

壶 中

 

    “一壶天地小如瓜”,却能“品出五湖四海味”,我们的先人最会把握壶中的天地,无论这壶中装盛着的是美酒还是酽茶。且看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如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生命精神最大限度的张扬。再看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对生命本体的无比珍视。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不是饮酒而醉,而是为“山水之乐”所陶醉,这便是醉翁的“壶中”之意了。而东坡居士则是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天问中走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精神家园的……这里说的是壶中之酒,可见天地之大矣!。
   至于壶中的茶,想先人饮茶必取好水,好水必连着好山。他们或会于名泉奇峰,或坐处松林之间,或迎对皓月清风,或挥毫明窗净几,隔绝尘迹,赋诗鸣琴。在空廓、宁静、清凉的世界中细味茶香,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自然的感到心境澄澈,万物冥化,天人合一。他们用山中乳泉、江中清流、岭梅朝露涤去心中的苦寂。盏中泛起的浅碧、流淌出的陶醉,似把人带向翠微深处、云际山刹的诗化境界,其内在的精神乃先哲们寄寓的诗样情怀和美学追求,他们把大江的豪迈、林泉的幽意以及俯仰一世的怀抱通统“灌水”一壶,握小盏而容日月乾坤,这难道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生动体现吗?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忽的想起午间的新闻,报道名茶“碧螺春”掺杂兑假被曝光,又联想到随时都可能遇到的工业酒精勾兑的“名酒”,不禁悲从壶中来!今天的人们无论是造酒造茶的还是品酒品茶的,都还能寻找得到、感觉得到那种诗化的境界与林泉的幽意吗?当易拉罐、玻璃瓶、塑料袋被人们“打造”成漫山遍野的风景线的时候,这壶中的天地就更值得倍加珍视了,此种珍视至少应该包括两种人,一种是消费水平尚很低下的庶民百姓,另一种便是“天心月在壶中圆”的所谓的文人们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