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原始思维》
(2013-06-19 02:49:12)
标签:
列维.斯特劳斯原始思维杂谈 |
分类: 哲学、西方哲学 |
野性的思维
——列维-斯特劳斯《原始思维》 【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
原始人是怎样思维的?法国哲学家列维-布留尔(1857-1939)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梳理出了原始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描画出了一个清晰的图景。
原始思维是一种集体表象,就是说,它不是以个体思维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一种集体思维。个体的观念受集体表象的制约,它先于个体而存在,为每个个体提供了思维的框架,从而规定着个体的思维。同样的事物会在不同个体那里产生同样的效果,比如恐惧或是敬畏。这表明,原始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严格地讲,个体思维还没有产生,虽然有个体,却不具有个体思维的特征。个体思维的分化,似乎是到了文明社会才发生的。原始社会以活人献祭的习俗就证明了这一点,个体的价值还没有得到重视,而这是与个体思维的产生相关联的。
这种集体表象具有神秘性,它把一切事物都赋予了神秘的特征。在原始人看来,神灵支配着世界,任何事物后面都有神灵存在。所以,任何事物也都具有喜怒哀乐等情感,因而需要敬畏。一旦得罪了神灵,任何事物都会发怒。这些神灵隐藏着,是不可见的,事物的发生都是由这些不可见的神灵引起的。由于这个原因,世界上没有偶然的事情,任何灾难也都不是偶然的,一定是由神灵发动的。不仅外部的自然事物具有神秘性,就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也具有这种性质,各种器官能够产生不同的神秘作用,因此不能得罪人体上的器官,得罪了它们就会受到惩罚。
这就造成了原始思维的另一个特点:在原始思维中,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分别,也可以说他们是与世界合二为一的。今天的人们认为存在着一个外部的非生命的物质世界,与我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我们可以去认识它,它因此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原始人却不这样看,在他们看来任何事物都与人自身没有实质区别,都是具有灵性的,他们甚至可以把一块石头看作是自己的祖先。对于他们来说,没有睡梦与清醒、生与死的区别。
他们不是按照我们所惯用的逻辑来解释世界:我们认识事物时,要找出事物自身的客观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是由事物自身的内在逻辑的,而且因果关系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原始人并不这样看待事物,他们是按照互渗律来解释世界的,即一切事物都可以互为因果,是一种泛因果逻辑。比如他们不吃鸡蛋和乌龟,认为吃了它们自己会变得懒惰;有的部落则要吃掉死去亲人的心脏,他们认为这样亲人就可以活在自己的体内。可见,他们并不是没有逻辑,而是遵循一种与我们不同的逻辑,即一切事物都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泛逻辑。
原始思维是具体的,他们没有我们今天的抽象思维。他们的语言中没有抽象概念,而只有具体概念。我们所说的“走”是指任何形式的走、任何人的走,甚至任何动物的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原始人那里没有这样的概念,他们有几十个用来描述“走”的词,比如歪着头走、摇摇晃晃地走等,却没有一个抽象的“走”概念。他们没有抽象的数字概念,他们的数字是与实物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我们现在的可以指称任何事物的1、2、3这样的数字,只有一头猪、两只羊等概念。同时,数字也具有神秘性,能够产生神秘的作用。当然,在原始思维中也开始出现了抽象化的过程,表现为对于数字的简化,他们把大的数字简化为小的数字,发明了记忆的方法,比如他们把40个说成20双,已经出现了向抽象化发展的倾向。
与之相关的是,原始人具有非常强的记忆力,能够记住一切细节。这或许与他们需要记忆的词汇量巨大有内在关联,他们必须具有强大的记忆力才能够记住那么多的词汇。原始人路过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记住路边的花草树木,他见过的脚印也能够认出来,所以从来不迷路。这与我们思维的方向相反:我们总是简化一切细节,试图上升到普遍的层次,文明的记忆功能已经外化,比如书籍就是记忆功能外化的较早的形式,现在的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把记忆功能外化以后,记忆的负担就放下了,所以我们的大脑主要用来进行思维活动,这是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原始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的儿童思维中依然留有痕迹。儿童就是物我不分的和万物有灵论的,他可以和玩具说话,玩具坏了他会伤心哭泣,以为它真的死掉了。前些年有一个轰动一时的影片《玩具总动员》就真实地再现了这个孩童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出生以后,都要经历原始人经历的精神形态,体会他们感知到的世界,然后才达到文明时代的思维形态。
今天看来,原始思维显然是幼稚的,但它却是人类思维的第一个形态,是人类跳出动物之海的伟大一跃,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最早的认识形态和对世界的初步解释。动物则没有这样的意识,它们不可能产生对于世界的神秘感。没有这一步,便不可能有人类后来迈出的更深远的步伐。【原载严春友《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