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估值和市值之辩

标签:
股票 |
分类: 思维 |
动态估值和市值之辩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市值和估值的研究,很有启发。其中的几点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1) 随着市值规模的提升,公司股价上涨越来越困难,业绩增幅≠股价增幅。当公司由小股票成长为大股票时,估值将逐渐成为拖累股价上涨的变量。要使1家200亿市值公司的市值再提升1倍,在正常情况下其业绩增幅需要远超1倍。
2) 100/200/800亿以上市值标的合理PE(TTM)水平的阈值在40/30/20倍左右。
3) 200-400亿市值区间标的估值下滑风险提升。以近3年为例,市值处于200-400/400-800/800亿以上的上市公司平均PE(TTM)分别为29/22/12倍
4) 25亿市值看主题,200亿看业绩,400亿看创新,800亿看国际对标。在市值达到25亿之前,公司基本面表现参差不齐,股价主要靠估值驱动。一旦市值突破25亿,公司很有可能迎来一轮业绩爆发,明星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增长是该阶段股价的主要推动力量。当市值进入200-400亿区间时,如果公司未能实现成长模式创新,其估值水平将开始显著降低,市值攀升困难程度成倍增加。在超大市值阶段(800亿以上),公司面临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的压力,估值水平将越来越多地与海外同行直接对标。
最近几年投资了一些股票,也计算了大量的估值,虽然认同上面的一些观点,但也有自己的思考,任何估值的形成其本质是由于不同投资类型的人的共识所形成的,每一种估值体系都是有其基础的,在不同的市场氛围中估值体系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市场情绪、投资人的多寡、市场资金等因素产生一些动态的变化。看下图,整体上随着股市的体积增大,熊市不断导致资金量的萎缩,部分个股的估值体系是在不断调整的,特别是大市值的股票,其调整的幅度是最为剧烈的。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整体估值的平衡,只能往小市值股票倾斜。200亿以下的估值体系还是很稳定的。
文章中还谈到800亿魔咒,比如伊利,就受阻于此。
但从精确的角度看,其实伊利的最高市值在1000亿左右,而非800亿。从市场看,这个现象确实存在,比如苏宁电器、格力电器,最近几次的高点都受阻于1000亿市值,而格力电器由于14年良好的业绩(一季度增68%)所以回撤不大,而苏宁电器14年一季度出现亏损,所以回撤也特别大。伊利股份,营业收入增11.8,净利润增122%,所以回撤也好于苏宁电器。从资金的角度看,这些大市值的股票很难成为熊市英雄,就算是业绩再好,但没有资金推动也只能不断的降低自己的估值,已平衡市场资金的匮乏。
从上面的角度分析,既然在熊市中这类股都能冲击1000亿,那么在市场资金充足的牛市中1000亿是否还是其上涨的天花板呢?我觉得应该不至于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阻隔。
比如招商银行,07年最高峰时候的市值曾达到5579亿,现在也有近2000亿的市值。所以只要资金足够冲破1000亿市值应该问题不大,但1000亿上面想要获得个股估值上的溢价我觉得就比较吃力了。这也和前面总结的第一点是符合的:1) 随着市值规模的提升,公司股价上涨越来越困难,业绩增幅≠股价增幅。当公司由小股票成长为大股票时,估值将逐渐成为拖累股价上涨的变量。要使1家200亿市值公司的市值再提升1倍,在正常情况下其业绩增幅需要远超1倍。
总之,不同的股票,在市场资金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估值方式,任何时候作为 一个投资者,对于估值的评定,应该按照市场不同阶段、资金变化、情绪等进行微调,不能陷入简单的计算和经验主义,动态的分析和比对是一个成功投资者必须掌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