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菲特谈保险公司(1977-1985年)

(2010-06-06 21:25:00)
标签:

杂谈

1977年
 保險公司所提供標準化的保單是很容易同業模仿的,其惟一的差異在於信譽。
 在美國取得保險公司執照並不困難,所有的費率皆是公開的,商標、專利、地點、公司設
立時間長短、原料來源這些皆不重要。
 
1979年
 去年我們曾預估保險業的綜合承保比率(Combined Underwriting Ratio)會上昇幾個百分
點,有可能使得整體保險業界發生承保損失的狀況,結果一如我們所預期,從97.4%上昇
到100.7%。我們也預期在1979年我們本身的承保表現會比同業平均好一點,事實證明從
98.2%降至97.1%。展望1980年,一方面在整個業界表現將如去年一般將持續惡化,但另一
方面,我們卻無法像去年般表現優於同業。(但請大家放心,我們絕不會故意放鬆,以使得
本人的預測成真)。
 
 從前大家認為承保比率通常會一年好、一年壞,1979年若差一點,則1980年便會好轉。但
我們卻不這麼認為,現在的低利率使得的業者會傾向犧牲一點承保損失,而試圖在投資收
益上彌補回來,這在過去高利率的時代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我們判斷,同業忍受承保損
失的限度將較過去提高,這使得競爭更加激烈,預估未來五年此比率將提高至105%左右的
水準。儘管如此我們認為保險業仍大有可為,而管理人員的素質良囿將是一大關鍵。
 
1980年
 
 保險產業的情況持續依我們先前所預期般地發展,Combined Ratio 從1979年的100.6 升高到
1980年估計的103.5,可預期的是未來1981到1982年這個趨勢將繼續持續下去,業界的承保
損失將向上攀升,想要了解箇中原因我建議你讀讀Chubb Corp 的年報對產險業競爭態勢所
作精譬的分析,雖然報告不見得令人振奮,但絕對中肯。而不幸的是,保險業的陣痛將持
續,事情的起因在於債券價格下跌,而會計原則允許保險業以攤銷成本而非市價列示其帳面
價值,結果導致許多業者以攤銷成本記錄其所持有二、三倍於其淨值的長期債券,所以只要
債券價格下跌超過三分之一便很有可能把公司的淨值吃光,其中包括好幾家知名的大公司在
內,當然債券價格也有會回升,使得其淨值回復,但同時卻也有可能繼續下跌。(我們深信
對股票或債券價格所作的短期預測根本是沒有用的,預測本身能夠讓你更了解預測者,但對
於了解未來卻是一點幫助也沒有….),有點吊詭的是若持有的股票投資組合下跌有可能會影
響到保險業的生存,但若換作是債券價格下跌卻是一點事都沒有,保險業者所持的理由可能
是不管現在的市價是多少,反正只要到期日前不賣出,便能按照票面贖回,所以短期價格波
動無太大影響。但真正的情況卻是,業者很可能為避免認列損失因不敢出售債券而錯失其它
更好的投資機會,更嚴重的是,由於保險公司資金主要是來自於保戶所繳的保費,由於產險
的投保期間較短,一但保戶規模縮減,資金流動不足時,將被迫出售部份債券使得損失浮上
檯面,更慘得是有些公司採取出售較有價值的股票或是不管保費水準有多低,照單全收以維
持現有保費收入水準,這兩種作法無異是殺雞取卵,對於公司與產業長遠的發展皆會產生重
大的傷害。相對上,波克夏所屬的保險事業,財務操作明顯地較為穩當,債券部位相對較低
(雖然資產與負債到期日仍不相稱),充足的資金與彈性的投資操作,使得我們同樣面對不當
定價(Inadequate Pricing)的惡性競爭還環境時,仍能生存下去。
 
1981年
 
「預測」如同Sam Goldwyn 所說的是相當危險的,尤其是那些有關對未來的預測,(波克
夏的股東在過去幾年的年報中讀到你們的董事長對紡織業未來的分析後,可能也會深有同
感),但若預測1982年的保險業承銷會很慘,那就不會有什麼好怕的了,因為結果已經由目
前同業的殺價行為加上保險契約的先天性質獲得了印證。當許多汽車保險保單以六個月為
期來定價並發售,而許多產物保險以三年為期,而意外保險同業一般流通的期間則略低於
十二個月,當然價格在保險有效的期間內是固定的,因此今年銷售的合約(業內的說法,稱
之為保費收入)大概會決定明年保費收入的一半,而另外一半則由明年簽下的保險契約來決
定,因此獲利的情況自然而然會遞延,也就是說若你在定價上犯了錯誤,那你所受的痛苦
可能會持續一陣子。注意下表所列為每年保費收入成長率與其對當年與隔年度獲利的影
響,而結果正如同你所預期的一樣,當保費收入以二位數成長,則當年與隔年的獲利數字
就會很好看,但若保費收入僅能以個位數成長,則表示承銷結果就會變得很差。(1981)
● 下表反映一般同業所面臨的情勢,Combined Ratio 表示所有營運成本加上理賠損失佔保費收入的比率,百分之一百以下表示有承保利益,反之則表示有損失:
                 Combined Ratio
1972 10.2% 10.9% 96.2%
1973 8.0% 8.8% 99.2%
1974 6.2% 6.9% 105.4%
1975 11.0% 9.6% 107.9%
1976 21.9% 19.4% 102.4%
1977 19.8% 20.5% 97.2%
1978 12.8% 14.3% 97.5%
1979 10.3% 10.4% 100.6%
1980 6.0% 7.8% 103.1%
1981 3.6% 4.1% 105.7%
 
 去年年報我們曾經提到許多保險公司因投資不當使得其公司財務變得不健全,迫使他們放
棄原有承保原則,不惜以低價承接保單以維持既有流動性。很明顯的帳上持有不合理高估
的債券的同業,為了現金週轉而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大量賣出保單,他們害怕保單收入的
減少更甚於承保所可能增加的損失。然而不幸的是所有的同業皆因此受波及,因為你的價
格不可能與競爭同業差得太遠,這種壓力未曾稍減,並迫使愈來愈多的同業跟進,盲目追
求量的成長而非質的增加,害怕失去的市場佔有率永遠無法回復。即使大家一致認同費率
極不合理,我們認為沒有一家保險業者,能夠承受現金極度流出的情況下不接任何保單,
而只要這種心態存在,則保單價格將持續面臨調降壓力。對於專家一再認定保險產業的循
環具規則性且長期而言承銷損益接近兩平,我們則抱持不同的看法,我們相信承保面臨鉅
額損失(雖然程度不一)將成為保險業界的常態,未來十年內最好的表現在以往僅能算得上
是普通而已。雖然面臨持續惡化的未來,波克夏的保險事業並無任何良方,但我們經營階
層卻已儘力力爭上游,雖然承保數量減少了,但承保損益相較於同業仍顯優越。展望未
來,波克夏將維持低保單的現狀,我們的財務實力使我們能保持最大的彈性,這在同業間
並不多見。而將來總有一天,當同業保單接到怕之時,波克夏財務實力將成為營運發展最
有利的後盾。其中GEICO我們不具控制權的主要股權投資更是個中翹楚,它堪稱企業理念
的最佳實踐典範
 
1982年
 
下表顯示的是去年我們曾引用過,經過更新後的產業統計數字,其所傳達的訊息相當明
顯,我們將不會對1983年的承保結果感到吃驚,數據正說明了目前整個所面臨到的狀況,
Combined Ratio係表示經營成本加上理賠損失除以保費收入的比率,若比率小於100%則表
示有承保利益,反之則有承保損失,就如同去年我們所說的一樣,若承銷保費年增率低於
10%,你就會發現隔年的承保結果惡化,即使像通膨率相對較低的今日也是如此,隨著保
單日益成長,醫療費用上漲的速度遠高於一般物價,加上保險責任日益擴大的影響,承保
損失將很難壓低到10%以下,大家必須有所認知1982年的Combined Ratio 109.5已是相當樂
觀的估計,在以前年代保險公司幾乎可依自身喜好來調整年度獲利,只要(1)承銷長期保單
(Long-tail)因為理賠成本多採用估計(2)以前年度提存有適當準備或(3)業務成長快速。
有跡象顯示有幾家大型保險公司傾向以模糊的會計與挪動準備的方式來掩飾其本業不佳的
情況。保險業,跟其它行業一樣,不良的經營階層對不良的營運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不
良的帳務,俗語說:「你很難讓一個空沙包站得直挺挺的」。當然大部份的經營階層都儘力
正正當當的遊戲規則玩,但即使是正直的管理當局在面對獲利不佳的情況時,下意識多多
少少也不會願意完全承認走下坡的窘境,產業統計資料指出在1982年對於提列損失準備方
面有惡化跡象,而實際的Combined Ratio 可能會比表列數更差一點。
一般認為在1983或1984 年會到谷底,然後產業循環會如同過去經驗一般緩步穩定地向上,
但由於一項明顯的改變(這種改變已許多年未見,而如今卻重現)使我們抱持不同的看法。
Yearly Change in Yearly Change in Combined
Ratio
Premiums Written Premiums Earned after
Policy-
holder
Dividends
% % %
1972 10.2% 10.9% 96.2%
1973 8.0% 8.8% 99.2%
1974 6.2% 6.9% 105.4%
1975 11.0% 9.6% 107.9%
1976 21.9% 19.4% 102.4%
1977 19.8% 20.5% 97.2%
1978 12.8% 14.3% 97.5%
1979 10.3% 10.4% 100.6%
1980 6.0% 7.8% 103.1%
1981 (Rev.) 3.9% 4.1% 106.0%
1982 (Est.) 5.1% 4.6% 109.5%
 
回歸正題談到保險業,供給量能馬上提高只要業者增加點資本(有些時候由於州政府立法保
障保戶免於保險公司倒閉風險,甚至可不需要增加資本),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除了發
生股市大崩盤或自然界的大天災)保險業皆處於過度競爭的環境下經營,通常來說儘管勇於
嘗試多變化,業者所銷售的保單多屬於無差異化的一般商品(許多保戶包含大公司的經理人
在內,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投保的是那一家保險公司),所以保險業在教科書當中一般被歸類
為面臨供給過剩且產品一般商品化死胡同的艱困行業。
那麼為什麼保險業即使在面臨這種情況下,數十年來仍能有所獲利?(在1950年到1970年間
產業平均的Combined Ratio為99.0,使得公司獲利除投資收益外,還外加1%的承銷利益,
答案在於傳統的規範與行銷方式,這個世紀以來整個產業係依照業者所掌控的近乎法定管
制價格機制在運作,雖然競價行為確實存在,但在大型保險業間卻不普遍,主要的競爭係
在爭取經紀人方面,且多用各種與價格無關的方式去爭取。而大型業者的費率主要係透過
產業公會與州政府管制當局協調(或依照公司所建議)來訂定,討價還價是難免的,但那是
業者與政府間,而不是業者與客戶間的行為。當爭論結束,公司甲的價格可能與公司乙的
完全一致,而法律也禁止業者或經紀人再殺價競爭。業者與州政府協議訂定的價格保障業
者的獲利而當資料顯示現有價格不敷成本時,政府還會與業者協調共同努力改善損失的狀
況,故產業大部份定價的舉動皆能確保公司有利可圖,最重要的是不同於一般商業社會運
作的習慣,保險公司即使在超額供給的情況下,仍能合法地調整價格以確保公司的獲利。
但好景不常,雖然舊有的制度仍在但組織外的資金入續投入市場,迫使所有的參與者,不
論新舊皆被迫回應,新進者利用各種不同的行銷管道且毫不猶豫地使用價格作為競爭的工
具,而確實他們也善用這項武器,在過程中消費者了解到保險不再是不二價的行業,而關
於這點他們永遠記得。產業未來的獲利性取決於現今而非過去競爭的特性,但許多經理人
很難體認到這一點,不是只有將軍才會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大部份的企業與投資分析都是
後知後覺,但我們卻看得很透澈,惟有一種情況才能改善保險業承保獲利的狀況,這和
鋁、銅或玉米生產業者相同,就是縮小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距,而不幸的是不像鋁、銅,
保單的需求不會因市場緊峭而一下子就大幅增加,所以相對的,須從緊縮供給面來下手,
而所謂的供給實際上是偏向心理面而非實質面的,不須要關閉廠房或公司,只要業者克制
一下簽下保單的衝動即可。而這種抑制絕不會是因為獲利不佳,因為不賺錢雖然會使業者
猶豫再三但卻不願冒著喪失市場佔有率與業界地位而放棄大筆的生意。反而是需要自然的
或金融上的大風暴才會使業者大幅縮手,而這種情況或許明天就會發生,也或許要等上好
幾年,到時即使把投資收益列入考量,保險業也很難有獲利的情況,當供給真正的緊縮
時,大筆的業務將會捧上門給倖存的大型業者,他們有能力也有通路能夠吃下所有生意,
而我們的保險子公司已準備好這一天的到來。
在1982年我們的保險部門承銷成績惡化的比同業還嚴重,從獲利優於同業滑落成同業平均
之下,主要的變動在於National Indemnity傳統的承保範圍,我們以往獲利頗佳的部份,
價格下跌到保險公司鐵定賠錢的慘況,而展望明年,我們預期表現將與同業水準相當,不
過所謂的水準將會很慘。我們兩位明星,Cypress的Milt Thornton 與Kansas的Floyd
Taylor 表現持續看好,維持一慣的積極態度並建立在節省成本與客戶至上的企業文化上,
這明白顯現在他們的得分記錄上,在1982年母公司負責管理保險子公司的責任交給Mike
Goldberg,自從Mike從我手中接棒後,不論在計劃、招募與監控上皆也明顯進步。
 
1983年
 
 我們本身除了經營保險業外,還在這項產業有龐大的投資部位,而這些由本人作決策的事
業,其經營成果顯而易見的很慘,所幸那些不受本人控制的部份,如GEICO表現傑出,才
避免整個集團經營亮起紅燈,沒錯你心裏想的完全正確,幾年前我犯下的錯誤如今已找上
門來了。
整個產業如下表所示,已低迷了好幾個年頭:
Yearly Change in Combined
Ratio
Premiums Written after
Policy-
holder
Dividends
% %
1972 10.2% 96.2%
1973 8.0% 99.2%
1974 6.2% 105.4%
1975 11.0% 107.9%
1976 21.9% 102.4%
1977 19.8% 97.2%
1978 12.8% 97.5%
1979 10.3% 100.6%
1980 6.0% 103.1%
1981 3.9% 106.0%
1982 (Rev.) 4.4% 109.7%
1983 (Est.) 4.6% 111.0%
 
資料明白顯示出目前整個產業,包括股市、共同基金與互助會所面臨的慘況,Combined
Ratio代表所有的保險成本(發生的理賠損失加上費用)佔保費收入的比重,一百以下表示有
承銷利益,反之則發生虧損
如同去年我們所揭示的原因,我們認為1983年的慘況仍將持續好幾個年頭,(正如Yogi所
說:又是déjà vu.)不過並不表示情況不會好轉,事實上一定會,只是要未來幾年的平均
Combined Ratio明顯低於前幾年的水準將不太可能,基於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除非保費
收入每年以超過10%成長,否則損失比率將很難壓到比現在的水準還低。
我們自己的Combined Ratio是121,由於最近Mike Goldberg以接手負責保險事業的經
營,所以這個燙手山竽交給他來解決,要比本人親自處理要來得好得多了,然而不幸的
是,保險這行業前置期很長,雖然企業政策與人員可隨時改進,但其效果卻須要相當長的
一段時間才能顯現,(事實上我們就靠這點在投資GEICO上,賺了很多錢,我們可以在公
司營運效益真正顯現之前,先一步預期) ,所以目前的窘境事實上是我兩三年前直接負責
營運時所捅下的僂子。所以儘管整體表現不佳,但其中仍有幾位經理人表現傑出,Roland
所領導的National Indemnity在同業對手一片慘泹時,一支獨秀,而Tom在Colorado展露
頭角,我們可說是挖到寶了。
近來我們在再保險領域的表現極為活躍,而事實上我們希望能夠再更活躍一些,在這行投
保者相當注重承保者長期的債信以確保其對之多年後的承諾得以實現,這一點波克夏所提
供堅實的財務實力使我們成為客戶倚賴的首選。這行生意的來源主要是終身賠償
(Structured Settlement)即損害請求者每月定期領取賠償費直到終身而非一次給付,這對請
求者來說可享受稅賦上的優惠,也可避免一下子把賠償款花得精光,通常這些被害人皆嚴
重傷殘,所以分次給付可確保其往後數十年的衣食無虞,而關於這點我們自認為可提供無
與倫比的保障,沒有其他再保業者,即使其資產再雄厚,有比我們更堅強的財務實力。
我們也想過或許靠著本身堅強的財務實力,可承受有意願移轉其損失賠償準備的公司,在
這類個案中,保險公司一次付給我們一大筆錢,以承擔未來所有(或一大部份)須面臨的損
害賠償,當然相對的受託人要讓委託人對其未來年度的財務實力有信心,在這一點上我們
的競爭力明顯優於同業。
前述兩項業務對我們而言極具潛力,且因為它們的規模與預計可產生的投資利益大到讓我
們特別將其承銷成績,包括Combined Ratio 另行列示,這兩項業務皆由National
Indemnity的Don 負責。
GEICO在1983年的表現之好,其程度跟我們自己掌管的保險事業差勁的程度一樣,跟同業
平均水準111相比,GEICO在加計預估分配給保戶的股利後的數字為96,在這之前我從不
認為它能夠表現的如此之好,這都要歸功於優異的企業策略與經營階層。
Jack與Bill在承銷部們一貫維持著良好的紀律(其中包含最重要的適當地損失準備提列)而他
們的努力從新事業的開展有成獲得了回報,加上投資部門的Lou Simpson,這三個人組成
了保險業的夢幻隊伍。
我們擁有GEICO大約三分之一的股權,依比例約擁有二億七千萬的保費收入量,約比我們
本身所有的還多80%,所以可以這麼說我們擁有的是全美最優質的保險業務,但這並不代
表我們就不需改進自有的保險業務。
 
1984年
 
Yearly Change in Combined
Ratio
Premiums Written after
Policy-
holder
Dividends
% %
1972 10.2% 96.2%
1973 8.0% 99.2%
1974 6.2% 105.4%
1975 11.0% 107.9%
1976 21.9% 102.4%
1977 19.8% 97.2%
1978 12.8% 97.5%
1979 10.3% 100.6%
1980 6.0% 103.1%
1981 3.9% 106.0%
1982 4.4% 109.7%
1983 (Rev.) 4.5% 111.9%
1984 (Est.) 8.1% 117.7%
●     上表充份顯示出整個產險業所面臨到的狀況,Combined Ratio代表保險總成本(產生的損失與
費用)佔保費收入的比率,當它低於一百時表示有承保利益,反之則有承保損失,過去幾年
我一再強調公司每年惟有保持10%以上的保費成長速度方能確保此比率不變,這是基於費用
佔保費收入的比例不變,而理賠損失將因為單量、通膨與法院判決擴大理賠範圍等原因,而
每年成長百分之十的假設。而不幸的是,實際情況真如我所預言,總計從1979-1984年間保
費收入約增加61%(平均年增率10%),而Combined Ratio與1979年一樣皆是100.6,相較之下,
同業保費平均增加30%,而Combined Ratio則變成117.7,而到今天我們仍相信保費收入的年變
動率是承保獲利趨勢的最佳指標。目前顯示明年的保費年增率將超過10%,所以假設明年不
會發生什麼特別大的災害,我們預期Combined Ratio將往好的方向發展,然而若依照目前產業
損失的估計(及年增率10%)保費收入必須連徐續五年成長15%,才能將Combined Ratio降回到
100,亦即代表到1989年時保費須成長整整一倍,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所以持平而
言,我們預期保費每年將成長約略超過10%,而Combined Ratio在產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將
維持在108-113區間。
我們自己在1984年的Combined Ratio是可憐的134(在這裏我不包括Structured Settlement在內)
這是連續三年我們的表現比同業水準差,我們預期明年Combined Ratio會變好,而且也會比同
業表現的好,Mike 自從從我手中接下保險業務後已改正了不少先前我所犯下的錯誤,而且
過去幾年我們的業務集中在一些表現不如預期的保單上,這種情況將有助於與我們競爭的同
業退縮甚至出局,而當競爭局勢打破後,我們就可以提高保費而不怕失去客戶。過去幾年我
一再告訴各位總有一天我們堅強的財務實力將有助於我們取得保險營運的競爭優勢,而這一
天終將來臨,無疑的我們是全美產險營運最佳,資金最雄厚的保險公司(甚至比一些有名規
模又大的公司還要好) ,同樣重要的是公司的政策便是要持續維持此優勢,保單購買者用錢
所換到的只是一紙承諾,而這紙承諾必須要經得起所有的逆境而非順境的考驗,最低限度,
它必須要能夠經得起低迷股市與特別不利的承保狀況等雙重考驗,我們的保險子公司有意願
也有能力確保其承諾在任何狀況下兌現,這是沒有多少家保險公司能做得到的。
我們的財務實力對於去年曾提過的Structured Settlement與損失準備提列業務上來說是一項
很好用的利器,Structured Settlement的理培申請戶與申請再保的保險公司必須要百分之百
確定在往後的幾十年內能順利獲得支付,很少產險公司能夠符合這種要求(事實上只有少數
幾家公司能讓我們有信心將我們自己的風險再保出去) ,而我們在這方面的業務大有成長,
我們持有用以彌補可能的負債的資金從一千六百萬成長至三千萬,我們預期這項業務將繼續
成長且成長速度更快,為此我們特地為執行該業務的哥倫比亞保險公司辦理增資,雖然競爭
頗為激列但獲利卻也令人滿意。
●     至於GEICO的消息與往常一樣大致上都不錯,這家公司1984年在其主要業務的投保戶大幅
增加,而其投資部們的表現一樣優異,雖然承銷結果不儘理想,但仍較同業突出,截至去年
底我們擁有該公司36%的權益,若以其產險總保費收入億八千萬計,我們的部份約有三億二
千萬左右,大約是我們自己承保量的二倍。
過去幾年我一再提醒各位GEICO的股價漲幅明顯超越其本業的表現,雖然後者一樣傑出,
GEICO在我們公司的帳面價值成長幅度大於該公司本身內含價值的成長幅度,而我同時也
警告各位這種情形不會年復一年地一再發生,總有一天其股價的表現將遜於本業,而這句話
在1984年應驗了,去年GEICO在波克夏的帳面值沒什麼變動,不過其公司的內含價值卻大
幅增加,而由於GEICO代表著波克夏27%的淨值,當其市場價值遲滯不前,直接便影響到波
克夏淨值成長的表現,但我們對這樣的結果並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好,我們寧願要GEICO的
企業價值增加X倍而股價下跌,也不要公司內含價值減半而股價高漲,以GEICO這個case,
乃至於我們所有的投資,我們看得是公司本質的表現而非其股價的表現,如果我們對公司的
看法正確,市場終將還它一個公道。
●     我認為所有在產險業有重大投資的股東對於這行業每年盈餘報告的一項盲點要特別注意,
Phil Graham在擔任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時曾說:「新聞日報是攥寫歷史的第一手草稿」,而
很不幸的,產險業者所提供的年度財務報告,也可稱得上是該公司財務與經營狀況的第一手
草稿。
主要的問題在於成本,保險業最主要的成本是保戶的理賠,而對於當年的收入會發生多少損
失實在是很難以去估計,有時損失的發生與其程度要在好幾十年之後才會明朗。一般來說,
產險業當年度認列的損失主要包含有下列幾項: (1)當年發生且支付的損失 (2)對於已發生且提
報但仍未合解案件的估計損失 (3) 對於已發生但尚未提報,亦即保險業者尚不知情案件所作
的損失估計數字(一般業界稱之為IBNR-發生了但尚未提報) 以及 (4)對於以前年度對於前述(2)
(3)項估計所作之調整
雖然上述的調整時間可能會拉得很長,但不管怎樣,先前在X年所估數字與實際的差異,於
以後年度不論是X+1 或是 X+10年,一定要修正回來,而這無可避免地,也將使得以後年度
的損益數字遭到誤導,舉例來說,假設我們的一位保戶在1979年受傷,而當時估計的理賠金
額為一萬美元,所以在當年度我們便會在帳上提列一萬美元的損失與準備,又若後來到了
1984年商雙方以十萬美元合解,結果我們必須還要於1984年另行認列九萬美元的損失,雖然
我們明知道該項損失係屬於1979年所發生的,又再假設那是我們在1979年所接惟一的個案,
則公司的損益與股東的權益將明顯遭到誤導。
不管管理當局的意圖如何地正當,由於需要廣泛地應用”估計”來組合產險業財務報表上所
有看似真確的損益數字,所以無可避免地其中一定隱含著某些錯誤。而為了減少這類錯誤,
大部份的保險人運用各種不同的統計方法來調整其對成千上萬的被保險人之損失估算以作為
加總估計所有應付義務的基礎資料,而除此之外另外提列的特別準備則稱之為補充準備,而
調整的目的是要使得損失在真正確定支付金額之前高估與低估的機率儘量接近百分之五十。
在波克夏我們已另加一項我們認為合理的損失準備,然而近年來它們卻顯得不太適當,而在
此有必要讓各位知道牽涉到這項損失準備提列錯誤的嚴重性,如此大家便可明瞭此提列過程
是如何地不合理,從而判斷公司的財務報表是否存在某些系統性的偏差。
下表顯示近年來我們跟各位報告的保險承銷成績,同時並提供一年之後以”若當時我們知道
則我們認為我們現在認為應該是如何”的基礎下的計算數字,而所謂地”我們認為我們現在
認為應該是如何”係因為這其中還包含許多對以前發生的損失所作的估計調整,然而這些損
失卻還沒有作最後的確定,只是因為一年的經過使得整個估計過程較為準確而已。
 
 為了讓各為近一步了解上表,讓我們以1984年的數字加以解釋,當年的稅前承保損失為四千
五百萬(這其中包括二千七百萬為當年度所發生的損失,加上前一年度一千七百萬估計的差
異數)由此你可以發現,我跟各位報告的數字與實際所發生的數字有很大的出入,而且這幾年的差
異數越來越不利,這特別讓我覺得非常地懊惱,因為(1)我一向自認說話算話(2)我和我的保
險事業經理人若早發現事情的嚴重性一定不會坐視不管(3)我們少估計了損失,等於是多付給
國庫本來不需付的稅金(雖然早晚會修正回來,只是時間拉得越長,我們損失的利息就越
多) 。
而由於我們將整個重心擺在意外險與再保險事業,比起其它產險業者我們在估計損失這上頭
隱含更多問題,(當你承保的一棟建築物燒毀了,你可以很快地在損失成本上作反應,比起
一家向你投保的雇主發現他一名退休的員工在幾十年前因工作關係感染某種疾病)即便如
此,我仍對於所犯的錯誤感到不好意思,在直接投保部份,我們大大低估了法院及陪審團不
顧事實真相與過去判例對損害賠償的認定,而要求我們這些所謂深口袋付錢的群起效應,我
們也低估了一般大眾對於受傷者應獲得鉅額補償的傳染效應。在再保險部份,既然我們自身
已低估了應提列準備,向我們尋求再保的保險公司也犯了相同的錯誤,由於我們的損失係依
據對方所提供的資料提存,所以他們犯的錯也等於是我們犯的錯一樣。
最近我聽到一則故事可以用來說明保險業目前所遇到的會計問題,有一位仁兄因公赴海外出
差,有一天接到他姐姐來電表示父親因意外身故,由於一時無法趕回國內參加喪禮,他便交
待姐姐處理一切喪葬事宜並允諾負責所有費用,之後當他回國後不久便收到一張幾百塊美金
的帳單,他馬上就把它給付掉,不過隔一陣子他又收到一張15元的帳單,而他也付了,可是
沒想到一個月過後他再度收到類似15元的帳單,他終於忍不住打電話給他姐姐問一問是怎麼
回事,只見他老姐在電話的另一頭淡淡地表示:「噢! 沒什麼,忘了告訴你,那是因為爸爸身
上穿的那套西裝是用租的」如果這幾年你是從事保險業-尤其是再保險事業的話,這段故事
聽下來可能會讓你很心痛,儘管我們已盡可能讓所有類似前述的西裝租金列入在當期的財務
報表上,但過去這幾年的結果卻令我們感到汗顏,也足以引起各位的懷疑,在往後的年報中
我會持續跟諸位報告每年浮現的差異,不論是有利或是不利的。
當然在產險業間,不是所有準備提列不當的錯誤都是無心之過,隨著承保績效持續惡化,加
上管理當局在損失準備提列乃至於財務報表表達上有很大的裁量權,所以人性黑暗的一面便
彰顯出來,有些公司若真正認真去評估其可能發生的損失成本的話,他們可能早已不適合再
繼續經營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被迫往特別樂觀的方向去看待那些還未支付的潛在賠償
款,有些則從事一些可以將損失暫時隱藏起來的交易行為。當然這些行為可以撐過一陣子,
外部獨立的會計師也很難有效地對這類行為加以規範制止,當一家保險公司的實際上的負債
大於資產時,通常必須由公司本身宣告自己死亡,在這種強調自我誠信的制度下,屍體本身
通常會一再給自己翻案復活的機會。
在大部份的公司,倒閉的原因是因為現今週轉不靈,但保險公司的情況卻不是如此,你掛掉
時可能還腦滿腸肥,因為保費是從保戶一開始投保時便收到,但理賠款卻是在損失發生之後
許久才須支付,所以一家保險公司可能要在耗盡淨值之後許久才會真正耗用完資金,而事實
上這些所謂的活死人,通常更卯盡全力以任何價格承擔任何風險來吸收保單,以始得現金持
續流入,這種態度就好像一個虧空公款去賭博的職員,只能被迫繼續污公司的錢再去賭,期
望下一把能夠幸運的撈回本錢以彌補以前的虧空,而即使不成功反正污一百萬是死罪,污一
千萬也是死罪,只要在事情東窗事發之前,他們還是能夠繼續保有原來的職位與待遇。
別的產險公司所犯的錯對波克夏來說,不是只是聽聽而已,我們不但身受那些活死人削價競
爭之痛,當他們真得倒閉時,我們也要跟著倒霉,因為許多州政府設立的償債基金係依照保
險業經營狀況來徵收,波克夏最後可能被迫要來分擔這些損失,且由於通常要很晚才會發
現,事件會遠比想像中嚴重,,而原本體質較弱但不致倒閉的公司可能因而倒閉,最後如滾
雪球一般,一發不可收拾,當然如果管理當局發現的早而及時加以防範,強制那些爛公司結
束經營,當可防止問題進一步擴大。
 
1985年
 
●     下表是年報中常見表格的更新,列示保險事業的主要兩項數字:
Yearly Change in Combined Ratio
Premiums Written after Policy-holder
Dividends
% %
1972 10.2% 96.2%
1973 8.0% 99.2%
1974 6.2% 105.4%
1975 11.0% 107.9%
1976 21.9% 102.4%
1977 19.8% 97.2%
1978 12.8% 97.5%
1979 10.3% 100.6%
1980 6.0% 103.1%
1981 3.9% 106.0%
1982 4.4% 109.7%
1983 4.5% 111.9%
1984 (Rev.) 9.2% 117.9%
1985 (Est.) 20.9% 118.0%
 
●     綜合比率Combined Ratio代表所有的保險成本(損失加上費用)佔保費收入的比率,100以下
表示有承保利益,反之100以上則表示有承保損失。
1985年產業整體的數字有點不尋常,保費收入大幅成長,而投保損失則與前幾年一樣以固
定比率成長(約比通貨膨脹率高幾個百分點) ,結果兩項因素加起來竟使得Combined Ratio
下降,只是損失不大配合,雖然通膨有趨緩的現象,理賠損失卻成長驚人,相較於去年的
16%,今年創新高的17%更顯得驚人。
意外並不是損失成長的主因,雖然1985年確實有幾次相當大的颶風發生,但所造成的損失
僅佔保費收入的2%,這比例不算異常,而且也不是投保汽車、房屋、員工或其他投保標的
出險的爆增。
可能可以解釋的原因是去年業界大幅提撥損失準備,就像報告所顯示的,這場景有點像檢
討會議,保險事業經理人大家一窩蜂地承認前幾年損失準備確實提撥不足,而結果修正後
的數字嚴重影響今年的損益。另外一項更令人困擾的因素是社會或司法通膨成本的增加,保險業者的賠償能力已成為陪
審團判決責任與損害成立與否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人覬諛深口袋,不管保單上是怎麼
寫、不管事實真相為何,也不管以前的判例。這成為保險業預測未來的最不確定的因素,
儘管如此,短期間的影響尚屬有限,只要保費成長的速度持續,不要發生什麼特別大的災
難,明年產業整體的Combined Ratio可望大幅下降。
不過獲利改善的情況無法持續太久,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商品化企業只有在價格穩定或
供給短缺的情況下才能維持高獲利,一是公司必須在景氣轉佳之前先擴充產能並準備好資
金。如同我在1982年年報跟各位報告過的,曾廣汎地討論商品化企業的特點,一般的投保
人不太在乎產品的差異而只注意價格,幾十年來公會的壟斷使得價格居高不下,但這種情
況如今已不復見到,在自由市場中保單與其他商品一樣地被自由訂價,當供給吃緊,價格
自然上升,反之就不會。供給目前在許多險種有些吃緊,雖然保險業不像大部份的行業,所謂的產能只是心態上而
非實質的,保險業者可以接下無限量他認為適當的保單,這其間只受到主管當局與公會評
比的壓力,公司與主管當局在乎的是資本的適足性,越多的資本當然是越好,也代表可以
簽下更多的保單,在標準的商品化企業,如鋼鐵或鋁業,要增加產能還要一定的前置期
間,而在保險業資金卻是可以隨時取得,因此供給不足的情況可能馬上就會消失。這就是
目前實際發生的狀況,在去年總計有十五家業者大約募集了三十億的資金,使得他們可以
吃下所有可能的生意,而且資金募集的速度越來越快。照這樣下去不用多久馬上的會面臨
到殺價競爭的情況,之後獲利也會跟著受影響。而這一切都要歸疚那些大幅增資的業者(有
人一定會批評,就像我們在紡織業一樣,資本社會的動態變化,使得所有業者做出那種個
別看似合理,但就產業整體而言,弊多於利的結果。
以往年報我曾告訴過大家,波克夏雄厚的資本結構(堪稱業界之最)有一天能讓我們在保險
業擁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力,隨著市場的緊縮,這一天已到來,去年我們的保費收入在經過
許多年的停滯之後,增加三倍以上,波克夏的財務實力(以及過去優異的記錄)是我們爭取
業務最有用的利器。我們正確地預期到大客戶對於品質的要求,在他們了解到保單也不過
是一張借據,而許多借條在去年皆無法兌現。這些客戶最後都被波克夏健全的資本結構吸
引上門,而另外有一點是我們沒有預期到的發展,那就是還有許多客戶是因為我們能夠承
擔鉅額的風險而覺得我們與眾不同。關於這點,你必須對鉅額風險有一些認識,在以往有
許多業者都很願意接下這種保單,但是他們會這樣做的原因是透過再保險的安排,業者只
要保留一小部份的風險,而將大部份的風險移轉給再保業者,想想看例如經理人投保額二
千五百萬,透過與再保簽約,保單發行公司可以只留下頭一個一百萬損失,超過的部份最
高到二千四百萬由再保公司負責,照業界的說法,其保險毛額很高,但淨額卻很少。
在任何的再保安排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保費收入要如何來分配,以我們的經理人經營保險
為例,保險人必需要有足夠的保費來彌補其承擔第一個一百萬損失的風險,而再保人必需
要有足夠的保費來彌補其承擔一百萬到二千五百萬損失的風險。一種解決這種難題的方法
叫做派翠克-亨利法則:係完全依照過去的經驗,換句話說過去再保業者需要多少保費來彌
補其所承擔的損失。但不幸的是過去的經驗因為投保期間過長往往無法完全反映實際的情
況,亦即要在許多年之後才能真正知道會發生多少損失,而且最近產業能見度不但越來越
差,有時甚至還會誤導,亦即法院不管以前判例傾向於給予鉅額的賠償,使得再保業者過
去推估的公式與結果相差太遠而變成一場大災難。派翠克-亨利不管用,換成Pogo所說:
「未來與過去絕對不同。」
產業的不確定性加上許多經驗不足的新進者,使得這幾年保險業者偏好維持低水準的保單
淨額,他們能夠吃下比其所能承擔的風險要大得多的保單量,這樣的作法有時在保險與再
保公司整體虧錢的情況下,本身甚至還能獲利,(這種結局並不是刻意的,通常保單發行公
司對於校高階的風險所生最後成本的了解的不一定比再保公司多) ,這種不合理的情況尤
其會發生在環境變化快且成本高漲的時代,如執行業務不當、經理人保險與產品責任險
等,在這些情況下,也難怪保險公司還會積極簽發保單,即使保費毛額已相當不合理之
時。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984年有一家大型的同業,在那一年那家公司一共簽下六十億元的
保單,在保留其中的40%約二十五億後,將剩下的三十五億轉給再保公司,結果保留部份
理賠的損失最後只有不到二億元(算是不錯的成績) ,但是分保出去的部份卻使再保業者蒙
受了十五億元的損失,使得保險公司的Combined Ratio不到110,但再保公司卻高達140,
而這與天然災害一點關係都沒有,完全是業者之間的(但發生的頻率卻相當高) ,雖然我尚
未看到該公司今年的年報,但可想而知這種不平衡的情況一定還繼續維持著。已有好幾年
一些反應較慢的再保業者由於無法對保費作合理的分配,甚至是估計,使得權益因而受
損,到最後再保業者的行為有點像馬克吐溫的貓一樣,「一旦被熱爐子燙過一次,便不會
再去碰任何爐子,即使是冷的爐子也一樣」,再保業者在長期的意外險方面有太多不愉快
的經驗,以至於到最後乾脆放棄(有可能是正確地)該項業務,不管投保價格如何誘人,結
果使得某些業務的供給量嚴重短缺。如此一來許多再保客戶便著急了,他們不能夠再像以
前一樣,動不動就將上千萬的保單轉給再保業者,進而也沒有能力與財力自行吃下大額的
保單,有的業者的承保毛額萎縮到與承保淨額相當。
在波克夏我們從來不玩這類的遊戲,直到最近這樣的作法使我們在某些業務處於不利的競
爭地位,不過現在整個局勢已改變,我們擁有同業比不上的承保實力,只要我們認為價格
合理,我們願意簽下其他大型業者吃不下的保單,例如我們願意承擔一次可能損失一仟萬
美元的風險,只要價格合理且其風險與我們已承保的風險無太大的相關。同業間連願意承
擔前述一半的都不多見,儘管在不久之前,有再保業者當靠山,許多業者甚至願意吃下十
倍以上的保單。1985年我們旗下保險公司National Indemnity在保險雜誌大幅刊登廣告對
外宣傳願意吃下超過百萬美金的大額保單,結果總計收到高達六百封的回函,最後約有五
千萬美金的生意成交(先不要高興太早,由於屬於長期保單,至少鰾要經過五年以上才能確
定這次成功的行銷也是成功的承保),現在一般的保險經紀人要接高額的保單第一個一定會
想到我們的保險子公司。不過就像我說過的,供給吃緊的狀況不會維持太久,大家最後還
是會回到低價競爭的老路,不過一兩年內,我們在幾項業務方面還是有很好的發揮空間,
Mike Goldberg 在營運上作了許多的改進(本人先前的管理不當,提供他不少發揮的空
間) ,尤其是最近幾年他找了許多深具潛力的優秀人才進來,明年他們將更有機會一顯長
才。
Combined Ratio方面也由去年的134進步到今年的111,只不過過去不良的影響還在,去年
我曾告訴各位由於本人在損失準備的提列不當,我曾保證會定期跟各位報告,本來我是想
說以後的記錄應該會漸漸改善,不過到目前為止,好像並非如此,細節詳後述,去年的損
失準備提列與前幾年一樣還是明顯不足。所幸不足的部份主要發生在再保部份,而許多保
單已陸續到期,這種解釋使我想起許多年前,通用再保的董事長告訴我的一個小故事,他
說每年公司的經理人都告訴他「除了佛羅里達的颶風豁中西部的龍捲風的話,今年的成績
一定很好」,到最後實在忍不住他召集所有幹部開會並建議他們乾脆另外成立一個新的部
門,叫作「除了」部門專門把他們後來不計入的業務塞在那裏算了。不管是在保險或其他
行業也好,應該把「除了」這個字眼從辭典裏刪除,如果你要參加比賽,就應該把對手所
有的得分全部計入,任何一直把「除了」掛在嘴上的經理人,之後只會說又上了一課的
人,真正應該上的課是應該要換得是演員而不是劇本。當然不可避免的作生意往往會出些
差錯,而聰明的經理人一定能從中記取教訓,但這教訓最好是從別人身上學來的,若過去
習慣犯錯表示未來還是會繼續犯錯。
波克夏持有38%股權的GEICO公司,在保費收入成長與投資收益方面皆表現突出,但在承
保結果與其過去高標準相較卻表現平平,私家小客車與住宅房屋險是去年度惡化最厲害的
險種,GEICO也難逃一劫,雖然它的成績比起其他主要的競爭對手要好得多。Jack在年中
離開GEICO去主持消防人員基金,留下Bill與Lou擔任正副董事長,Jack之前挽救GEICO
免於破產的表現卓著,他的努力使得波克夏獲益良多,我們欠他的實在是數不清。其中還
包括吸引許多優秀的人才,他找到具有跟他一樣特質的經營階層來繼承他,使得他對公司
的貢獻與影響力超過他實際的任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