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分级式基金研究(三)
(2011-12-24 20:59:30)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帖 |
原文地址:分级式基金研究(三)作者:股民老K
还记得我之前写过的另一篇博文吗:《平凡企业的非凡投资收益》,分级式A类基金也有类似的特性,见下表:
假设A类约定利率为6%,那么如果其市价为0.80元,闭眼用定期折算赎回的钱买入(类似于分红再投资),管他折价率扩大不扩大,扩大再买便是,如此过10年,如果其价格仍保持0.80元,则每年复合收益率为0.06/0.80=7.5%。如果市场哪一天认可,A类价格回归票面价值1元,那么10年复合收益率为9.94%,如果A类折价完全消失(对应B类溢价完全消失),则收益率更高一点。
如果10年之中其价格较0.80元上涨不少,不一定非得等到1元或折价消失,投资者就可了结,反复操作,比如设定利息/现价>=7.5%时买,利息/现价<=6.5%时卖,一年如有一次机会的话,那么盈利应该还可以,比单纯的现金部位要强不少吧。再说在不符合这个条件时,现金可以不投入,所以现金的利用率可能还是很高的——当然,由于分级类基金的历史不长,才两三年,所以设定这样一个买卖窗口是否能如愿,还需要历史检验。
我认为这基本上是针对A类的最终长期操作方案,当然过程中需要考虑0.80元的价格所对应的7.5%的收益率较其他债券的收益率是高是低。比较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1. 通货膨胀和利率情况如何(此因素同样影响债券的投资)
2. 浮动利率变动情况如何(与固定利率类债券比较是否有优势)
3. 折价率缩小会导致A类较其利息/现价显示的收益率所对应的债券有更大的优势。
4. 一些细节比如赎回是否顺利(手续费,赎回时母基价值的稳定性)
前面2个因素的考虑会导致整个买卖窗口需要调整,而这种调整是刚性的,有时会严重影响市场价格。(比如,通胀高企,利率高企,那么债券到期收益率会高企,债券价格会下跌,买卖窗口也需要往上调,比如利息/现价>=8%时买,利息/现价<=7%时卖。反之则反之。具体买卖窗口多少合适,是缩小窗口以提高击球机会,还是扩大窗口以提高盈利幅度,怎么跟随前面2个因素调整,还需要历史检验。我个人目前的初步考虑是将第3个因素看成对债券的额外优势,而第1、2个因素尽量跟当前比较安全的短期债券的收益率看平)
至于在相同买卖窗口的情况下,是优先买票面利率高的(现价也高)还是买票面利率低的(现价也低),在《证券分析》里面,格雷厄姆描述债券投资时,说在相同到期收益率的情况下,应该是后者。
比较之前那篇《平凡企业的不平凡收益》,A类显示的收益率稍低,且赎回再投资并不能使得复合收益率得到提高(比如上面的那个例子,一直维持在该死的7.5%),但A类确定性强得多(或安全得多),不必费九牛二虎之力去找有这种持续性的企业了,那样的企业即使自以为找到了,却还不一定是。
有利有弊吧。结论是,我认为分级式A类作为现金等价物的配置以及利用买卖窗口反复操作套利还是可以考虑的。
定期折算和到点折算是一些小的略带投机色彩的短期因素,而上述整体策略显然是更重要的。
|
|
|
|
价格为0.80 |
价格为1 |
||
年度 |
A类市价 |
新买入份额 |
累计份额 |
账面值 |
年复合收益率 |
账面值 |
年复合收益率 |
0 |
0.8 |
|
10000 |
8000 |
|
10000 |
|
1 |
0.8 |
750 |
10750 |
8600 |
7.50% |
10750 |
34.00% |
2 |
0.8 |
806 |
11556 |
9244.8 |
7.50% |
11556 |
20.00% |
3 |
0.8 |
867 |
12423 |
9938.4 |
7.50% |
12423 |
15.73% |
4 |
0.8 |
932 |
13355 |
10684 |
7.50% |
13355 |
13.68% |
5 |
0.8 |
1002 |
14357 |
11485.6 |
7.50% |
14357 |
12.35% |
6 |
0.8 |
1077 |
15434 |
12347.2 |
7.50% |
15434 |
11.58% |
7 |
0.8 |
1158 |
16592 |
13273.6 |
7.50% |
16592 |
10.95% |
8 |
0.8 |
1244 |
17836 |
14268.8 |
7.50% |
17836 |
10.54% |
9 |
0.8 |
1338 |
19174 |
15339.2 |
7.50% |
19174 |
10.22% |
10 |
0.8 |
1438 |
20612 |
16489.6 |
7.50% |
20612 |
9.94% |
假设A类约定利率为6%,那么如果其市价为0.80元,闭眼用定期折算赎回的钱买入(类似于分红再投资),管他折价率扩大不扩大,扩大再买便是,如此过10年,如果其价格仍保持0.80元,则每年复合收益率为0.06/0.80=7.5%。如果市场哪一天认可,A类价格回归票面价值1元,那么10年复合收益率为9.94%,如果A类折价完全消失(对应B类溢价完全消失),则收益率更高一点。
如果10年之中其价格较0.80元上涨不少,不一定非得等到1元或折价消失,投资者就可了结,反复操作,比如设定利息/现价>=7.5%时买,利息/现价<=6.5%时卖,一年如有一次机会的话,那么盈利应该还可以,比单纯的现金部位要强不少吧。再说在不符合这个条件时,现金可以不投入,所以现金的利用率可能还是很高的——当然,由于分级类基金的历史不长,才两三年,所以设定这样一个买卖窗口是否能如愿,还需要历史检验。
我认为这基本上是针对A类的最终长期操作方案,当然过程中需要考虑0.80元的价格所对应的7.5%的收益率较其他债券的收益率是高是低。比较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1. 通货膨胀和利率情况如何(此因素同样影响债券的投资)
2. 浮动利率变动情况如何(与固定利率类债券比较是否有优势)
3. 折价率缩小会导致A类较其利息/现价显示的收益率所对应的债券有更大的优势。
4. 一些细节比如赎回是否顺利(手续费,赎回时母基价值的稳定性)
前面2个因素的考虑会导致整个买卖窗口需要调整,而这种调整是刚性的,有时会严重影响市场价格。(比如,通胀高企,利率高企,那么债券到期收益率会高企,债券价格会下跌,买卖窗口也需要往上调,比如利息/现价>=8%时买,利息/现价<=7%时卖。反之则反之。具体买卖窗口多少合适,是缩小窗口以提高击球机会,还是扩大窗口以提高盈利幅度,怎么跟随前面2个因素调整,还需要历史检验。我个人目前的初步考虑是将第3个因素看成对债券的额外优势,而第1、2个因素尽量跟当前比较安全的短期债券的收益率看平)
至于在相同买卖窗口的情况下,是优先买票面利率高的(现价也高)还是买票面利率低的(现价也低),在《证券分析》里面,格雷厄姆描述债券投资时,说在相同到期收益率的情况下,应该是后者。
比较之前那篇《平凡企业的不平凡收益》,A类显示的收益率稍低,且赎回再投资并不能使得复合收益率得到提高(比如上面的那个例子,一直维持在该死的7.5%),但A类确定性强得多(或安全得多),不必费九牛二虎之力去找有这种持续性的企业了,那样的企业即使自以为找到了,却还不一定是。
有利有弊吧。结论是,我认为分级式A类作为现金等价物的配置以及利用买卖窗口反复操作套利还是可以考虑的。
定期折算和到点折算是一些小的略带投机色彩的短期因素,而上述整体策略显然是更重要的。
前一篇:[转载]分级式基金研究(二)
后一篇:江铃B简单估值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