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精神疾病的病因、表现、治疗、预后等均有别于临床其它各科,在对于精神卫生知识不足的情况下,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求医心理可能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除了比较常见求助于巫医神汉,求神问卜,结婚冲喜,情愿找中医、普通内科看病而不愿到精神病院等情况下,新的求医心理误区不断出现,这些误区既可影治疗的进行,也可能引起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为通过心理治疗便可治愈疾病。部分人过于看重心理治疗的作用,他认为病人所存在的仅仅是心理问题,而不承认是精神疾病,因此只要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而不愿服用药物结果延误治疗。
2.要求在短时间治愈精神疾病。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当处在发展期时,即使及时地接受治疗,有效控制病情仍需一定时间。其次,考虑到患者对药物的承受性,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药物的起效时间等因素,用药的原则通常都是低剂量到高剂量逐渐调整,因此有的患者病情控制较慢或治疗早期病情出现反复是可能见到的。有的患者家属对此不理解,求愈心切,对医师多加指责,对治疗进行干预,或者中断治疗,辗转它处就医,由此可影响治疗效果。
3.对维持治疗的意义不理解、不配合。大多数精神疾病至今确切病因未明,预防复发的措施之一是药物维持治疗。但不少首发的精神病人及其家属对此不理解,缺乏认识,他们或不想背着精神病的阴影,或顾虑影响自己声誉,因此,不愿进行维持治疗,待到复发时已悔之晚矣。
4.对电休克疗法不理解。尽管精神病药物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有效的新型药物品种逐渐增多,但确实仍有部分患者难以见效,尤其是对木僵紧张抑郁自杀、严重精神运动性兴奋的病人,电休克疗法却有其独特的疗效。但随着“知情同意”的健全,患者家属往往一听到电休克就想到触电、电刑而拒绝接受,生怕患者治疗后脑子坏了,结果这类患者可能拖延很久才能控制病情,甚至有时可能失最佳治疗时机。
总之,面对患者家属的种种心理误区,精神科医师应多向家属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多做耐心的解释,从而使患者及家属做到治疗上的配合,争取患者的早日康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