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一年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的农事诗(《诗经》之一百五十四)

标签:
古典文学古诗词诗经国风 |
分类: 诗经 |
http://s3/mw690/001bnPAIzy6MIXAYjXIc2&690
《七月》出自《诗经·国风·豳风》,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这首诗叙述了农人全年的劳动。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 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诗中使用的是周历 。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 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讲述蚕月里喂蚕养蚕,纺布制衣,开始为冬穿的寒 衣做准备。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 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 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 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原诗】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诗】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村南地,田官看到很欢喜。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注】
1.七月流火:七月,夏历七月。流,这里指行星在天空的位置向下移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二。
2.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去做。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3.一之日:指周历正月的日子,即夏历的十一月。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均指周历,分别为夏历的十二月、正月和二月。夏历三月则不作“五之日”,只称为春。诗中夏、周两历法并用。
4.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5.栗烈:或作“凛冽”,寒风刺骨貌。
6.褐:粗布衣。
7.卒:终。这句意为,靠什么来度过寒冬?
8.于:为,指修理。耜(sì):金属的犁头。
9.趾:足。
“举趾”是说去耕田。
10.同:会合、邀约。我:农夫自称。
11.馌(yè):送饭。亩:指田地。田耕成若干垄,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这里泛指田地。
12.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喜:通“饎”,吃饭菜。
13.春日:指夏历三月。载:则;始。阳:温暖。
14.有:词头,无义。仓庚:鸟名,即黄莺。
15.懿(yì):深。
16.尊:沿着。微行:小径(桑间道)。
17.爰(yuán):语词,犹“曰”。于是。柔桑:初生的桑叶。
18.迟迟:天长的意思。
19.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
祁祁:众多(指采蘩者),形容采藩的女子众多。
20.公子:国君之子,指豳公的儿子。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21.萑(huán)苇:荻草和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蚕箔。
22.蚕月:指夏历三月。
条桑:修剪桑树。“条”是“挑”的假借字,修剪。
23.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24.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25.猗(yǐ):“掎”的假借字,牵拉。“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女桑:小桑,嫩枝条。
26.鵙(jú):鸟名,即伯劳。
27.载绩:载:语助词,无意。绩:纺织。
28.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29.朱:赤色。孔:非常。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
30.秀:不开花而结实。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言远志结实。
31.蜩(tiáo):蝉。
32.其获:将要收获。其:将要。
33.陨萚(tuò):落叶。陨:坠落。萚:落叶。
34.于貉(hè):去打貉子。于:往。
35.同: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
36.缵(zuán):继续。武功:指田猎。
37.豵(zōng):一岁的小猪,泛指小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
38.豜(jiān):三岁的大猪,泛指大兽。公:公家。大兽献给公家。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和分配方式。
39.斯螽(zhōng):亦名螽斯,即蚱蜢、蚂蚱。动股:斯螽以翅膀摩擦发声,古人误以为以腿摩擦。
40.莎鸡:虫名,即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
41.穹:打扫,清除。窒:堵塞,这里借指堵塞在房屋角落里的灰尘垃圾。熏鼠:用烟熏赶老鼠。宇:屋檐。此处指屋檐下。蟋蟀入我床下,这四句都是写蟋蟀,但是直到第四句才出现主语蟋蟀,这在修辞上称为“探下省略法”。描写蟋蟀的鸣声,由远而近,以见天气逐渐寒冷。
42.向:朝北的窗户。墐(jìn):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43.曰:《汉书》引作“聿”,发语词。改岁:更改年岁,指过年。指周历正月,为夏历十一月。处:住处。
44.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yù):一般认为是野葡萄。
45.亨:同“烹”,煮。葵:蔬菜名,今名苋菜。菽(shū):豆的总名。
46.剥(pū):“扑”的假借字,敲打。
47.获稻:割稻。
48.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49.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50.断壶:采摘葫芦。断:采摘。壶:“瓠”的假借字,葫芦。
51.叔:拾取。苴:秋麻之籽,可以吃。
52.荼:苦菜。薪:作动词“烧”。樗(chū):臭椿。吃苦菜,烧臭椿,以见农夫生活之艰难。
53.场:打谷场。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54.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55.黍:糜子,今名小米。稷:高粱。重(tóng):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
穋(lù):即稑 (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56.禾麻菽麦:禾:粟,即小米。
57.同:聚拢、集中。
58.上:同“尚”,还需要。执:服役。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59.于茅:拾取茅草。于:取。尔:语助词,无意。
60.索:动词,搓。綯: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
61.亟:同“急”,赶快。。乘屋:盖屋。乘:登上。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
62.其始:将要开始。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得不急。
63.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64.凌阴:藏冰的地窖。严冬到山谷中去凿冰,取来藏在冰窖里(以备夏天用)。
65.蚤:同“早”,这里指早朝,是古代一种祭礼仪式。
66.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67.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
68.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69.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
70.跻(jī):登。公堂:古代的学校又称乡学,不但用于教育,也是公众集会、举行仪式的场所。
71.称:举。兕觥(sì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72.万:大。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