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蘩》是一首描写蚕妇为公侯养蚕的诗(《诗经》之十三)

(2013-03-28 16:11:34)
标签:

古典文学

古诗词

诗经

国风

分类: 诗经

http://s1/bmiddle/001bnPAIzy6Pj8rpfk440&690

    《采蘩》出自《诗经·国风·召南》,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简洁问答之语,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写蚕事盛况,手法很妙。此诗特点,是连提几个问题,成为设问修辞之祖。此诗主题本写蚕事,似宜铺叙,诗人却轻轻带过,唯写蚕妇的首饰、形态(“僮僮”、“祁祁”),对于蚕事的场面、细节竟只字未提。但从章末写蚕妇之多,可逆知这次蚕事的紧要;从首饰之盛,可推想场面的隆重。因此,诗中虽未铺叙蚕事,已可想见其盛况。
    全诗为三章叠咏,而其主要特色在于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末章写采蘩者的仪容,用“僮僮”
、“祁祁”,言语虽简,而人物之仪态神情可现。

                【原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注】
1.于以:问词,往哪儿。于:在,往。以:何,什么地方。蘩(fán):白蒿,用来制养蚕的工具;生
于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2.沼:沼泽。沚(zhǐ):水塘。
3.事:指蚕事或祭祀。
4.涧:两山间的流水。
5.宫:大的房子;蚕室;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6.被(bì):“髲”的假借字。髲髢(bìdí)是当时妇女的一种首饰,用假发编成的头髻。僮(tóng
)僮:假髻高耸貌。诗人以“被”代蚕妇,僮僮也就是形容蚕妇众多。
7.夙夜:早晚。公:公案,即君主的桑田。
8.祁(qí)祁:形容首饰盛,这里借用形容蚕妇众多。
9.薄言:语首助词;或用为减少之意。还(xuán):同“旋”,指蚕妇回去。

                【译诗】
  
           要采白蒿到哪方?在那池里在那塘。
           什么地方要用它?为替公侯养蚕忙。

 

           要采白蒿到哪里?山间潺潺溪流里。
           什么地方要用它?送到公侯蚕室里。

 

           蚕妇发髻高高耸,日夜养蚕无闲空。
           蚕妇发髻象云霞,蚕事完毕快回家。

                      (程俊英译)
               

                【译诗二】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
             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
             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
              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