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剽窃事件何其多,镕畅那个完全就是盗用,两位社长那是“过度引用资料”,还有一些人会百般否认自己剽窃,这里,有国外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潜隐记忆”的观点,认为真有人的剽窃可能是无意识的。
下面是转自译言的文章。译者是辛兀。原文地址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40151/48401
2004年4月,德国学者Michael Maar在《伦敦时报》的文章:“第一个洛丽塔的诅咒”,在文学界掀起波澜。该文展示了Vladimir Nabokov的著名小说《洛丽塔》(1955)和一个1916年的18页同名德国短篇小说的惊人相似之处。这篇小说由记者Heinz von Eschwege执笔(笔名Heinz von Lichberg)。由Maar所发现的故事情节的相似是惊人的:两部作品都是关于一个中年房客恋上一个同屋生活的青春期前女孩(洛丽塔)的故事。Maar同时指出,直到1937年,Nabokov都与Eschwege生活在柏林的同一地区,且这位德国作家的作品在当时是随处可见的。然而,Maar并不指责Nabokov完全的剽窃,而是提出一种假说,认为Nabokov一九五零年代创作洛丽塔时,可能经历了“潜隐记忆”(无意识剽窃)。
“潜隐记忆”是一种记忆偏误,发生在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原创的而实际上是别人的想法、观点、歌曲或笑话的时候。因此,当事人并不是有意剽窃原始的资料;相反,他们把他们的记忆错当成新的灵感了。这一术语最初由心理学教授Theodore Flournoy在其1901年的著作《从印度到火星:一个想象语言下的多重人格案例》中首先使用。Flournoy使用该词解释“往生回归”的现象。他相信这一现象是催眠引致的“潜隐记忆”的一个实例。1905年,心理学家Carl Jung在其文章“潜隐记忆”中扩展了这一理论。在该文中,他列举了表面看来创造原创的艺术作品,却遭受“隐性记忆”之祸的著名艺术家的详细例证。他举了弗里德里希·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1891)的例子。其中包括了几乎直接窃自1835年出版的一本书中的故事。当原始资料被发现时,尼采的妹妹证实尼采的确阅读了这本广为争论的书……在其十一岁时!
Nabokov在其有生之年从未提及,Eschwege的小说是其《洛丽塔》创作灵感的来源。一些质疑Maar的理论的学者,提出Nabokov可能故意不提Eschwege的短篇小说。一个有趣的理论认为,Nabokov不愿让其作品与这位德国作家发生联系。该作家在二次大战期间成为知名的力挺希特勒的吹鼓手。作为热情地反希特勒者的Nabokov,也许非常乐意其小说与名不见经传的“洛丽塔”短篇小说的相似之处永远不为人知。特别是因为,在其小说发表之时,这位德国作家已经过世五年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