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无可选择之时——读严歌苓《小姨多鹤》
(2008-11-17 16:49:09)
标签:
严歌苓小姨多鹤选择文化 |
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是有选择的,每一个生命的关口,用我们所有的阅历和对世界的全部感觉来选择,只是一个小小的选择,也许就会奠定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可是多鹤没有选择的机会。
她总是被人选择、被时势选择。
在严歌苓的《小姨多鹤》里,这种无可选择的境地一再打动我。这个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中的日本女孩,如同一颗无关紧要的小石子,被她的国家在战败之时扔在中国,又被中国人当敌人捡起来。
有时,多鹤也是貌似有选择的,两个选项分别是生和死。村庄被血洗,她可以选择像村长那样主动放弃生命,但她选择了飞奔回家报信,与全村人一起逃亡;被人装进麻袋称斤论两卖给乡下人家,绳子解开后,她也可以选择自杀,但她还是选择了生……在一个个生死隘口,日本女孩多鹤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活下去,她的选择权仅此而已。
多鹤从此无可选择地做了张家的生育工具,也无可选择地成了张家难以屏闭的家庭成员,无论身份是暧昧还是危险,张家人都无法舍弃她,怎么能像张家女主人说的“生了孩子,就把她撵出去”呢?是个活生生的人,与张家二孩有肌肤之亲的人,再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如何分离?若干年后,她的丈夫张俭真的尝试把她甩掉,她历尽艰险找了回来,悲苦而屈辱,可是她没有选择,在这永远的异乡,她一个语言不通的弱女子只能把张家当自己的家。
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三个孩子,这个奇异的家庭就这样突兀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孩子们叫亲妈做小姨,他们有一套用日语、童语和方言混杂在一起的独立语言体系,多鹤知道自己在这个世上没有亲人了,她只能用子宫为自己服孕育出新的亲人,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要太孤单。这便是她在无可选择的境地下做出的选择。
她还选择了以永不妥协的姿态活在张家,她的执着体现在一切琐屑的细节上:擦得一尘不染的水泥地、奇怪而好吃的日本点心、90度日式鞠躬、还有突如其来的爱情……她在生活上融入张家,但在心灵上永不融合。柔弱的女性一旦在逆境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能量会令男性无法望其项背。
生命,在无可选择的绝境中变得强韧,也在心灵的选择中变得丰盈。
另一个能与多鹤相媲美的角色是朱小环,她的女主人,也是她的情敌,两女共侍一夫,本是现实与文学中泛滥的主题,却在严歌苓笔下散发出异样光彩。多鹤的隐忍与倔强和小环的豁达与泼辣共同成就了这种奇异的关系,理智上不真实,感情上却丝丝入扣。网上有人强烈反对严歌苓将多妻关系写得如此诗性,我倒觉得,文学之所以有魅力,当然不是写普遍生活中的普遍性格,而是特殊命运下的特殊人格,有距离才更有美感。逻辑真实与人情真实同样重要。
这便是严歌苓的大魅力之所在,与生俱来的文字敏感,与好莱坞编剧制度训练出的对戏剧冲突的惊人驾驭能力完美结合,加上对历史背景和故事原形认真踏实的实地考察,让她写出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扶桑》、《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还有这部《小姨多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