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若芸娘不嫁他

(2008-03-16 11:21:51)
标签:

沈复

芸娘

《浮生六记》

文化

分类:
 

    沈复这个名字,与一部散佚不全的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浮生六记》。一部作品成就千古文名,这种情形,有点类似曹雪芹与《红楼梦》,就连幼年生活无忧,中年穷困潦倒这一点两人也十分相似,只是曹雪芹由于政治原因家道中落,而沈复则因不容于父亲,兼个人无能而致。

 

    《浮生六记》仅存四章(后二章《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道》为伪作,这一点又与《红楼梦》极为相似),寥寥数万字,却深为后世文人喜爱,探其究竟,只因里面有个被林语堂说成“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陈芸。

 

陈芸是沈复的同年表姊,沈复13岁随母亲归宁,便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自此订亲,18岁两人成亲,到陈芸41岁积劳成疾去世,两人相伴23年,这23年,正是沈复生命中最有光彩的岁月。沈复以眷恋之笔写下二人生活琐事,既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里的雅趣、也有《坎坷记愁》里的无边愁苦。

 

沈复幼时家境不错,深受父母宠爱,养成放荡不羁的文人习性,成年之后,仍然跟随父亲出入,毫无生活能力,一旦被父亲逐出家门,他既不思仕途,也不善经商,既不会开源,也不懂节流,除了教书作画,一无所长。客居萧爽楼时,他曾有四忌四取,四忌是“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四取是“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净缄默”,这四忌四取可以看作他的人生信条,不俗则不俗,却与主流道德取向背道而驰,难怪既不容于大家庭,更不容于社会,只有贤妻芸娘为他的生命增添无限亮色,是他一生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白芸娘的情事,浪漫如卓文君司马相如,风雅如李清照赵明诚。芸娘可爱,并不在于美貌,沈复写她:“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可见美的是态,并非貌。芸娘极聪明,幼时大人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后得书,挨字而认得以识字,她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诗,在品评李杜诗时也说得出“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这样极有见地的话来。与沈复的风流不羁不同,日常生活中芸娘极严谨,并不因为夫妻情浓而言行随意,“甚至有“迂拘多礼”之嫌,可是她的思想意识终究不同凡俗,所以才在公公纳妾一事上不小心得罪公公婆婆,一生被夫家所不容。

   

三白芸娘在艺术鉴赏方面可谓知己。芸娘对珍珠首饰毫不介意,却对破书残画极为珍惜。沈复从小喜欢从微小之物中看出大千气象,以帐中之蚊作“群鹤舞空”,以二虫斗草两兵交接,自得其乐。有芸娘为伴,他这种雅兴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一起精心栽种兰花,“花叶颇茂”,可惜为小人所妒忌以滚水烫死。再以菊花插瓶,其中讲究一写就是洋洋数千字,完全可以单列成为一篇《插花要则》。就连焚香这种日常小事,芸娘也有自己一套,她将普通香料用饭锅蒸透,再将蒸过的香放在铜丝架上,离火半寸烘之,这样香味“幽韵而无烟”。他们更以黄芽菜心、石菖蒲子作盆景,以鸡孵莲子、小盆容之制成微型荷花,以生长中的植物做成遮荫透风的“活花屏”,其想象力与风雅情趣就更是绝妙。只是,以沈复早年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公子哥习性,如果没有芸娘,不知自己弄不弄得来这些风雅玩意儿?

 

夫妻俩还共同制作过一件寄寓他们人生理想的盆景,以本山黄石制成临江石矶,上种千瓣白萍、茑萝,“红白相间,神游其间,如登蓬岛”,他们看着盆景,恨不能将下半生搬到小小盆景上去,可惜没过几天,猫儿打架,连盆带架全都碎了,两人相对垂泪。夫妻玩物投缘、投入至此,难怪流传千古。

 

芸娘兰心惠质,既爱这些小情小趣,又是个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她对日常家事也自有一套处理方式,她为丈夫制“梅花盒”以装酒菜,以小纱囊装茶叶置荷花心制成荷香茶,客居朋友的萧爽楼时,她雇馄饨担子煎茶煮酒,让朋友们大为惊叹,是将审美与实用完美结合的典型例子,不像沈复,光会吟诗作画,不懂柴米油盐。表妹夫约沈复南下经商,沈复因为之前经商曾“货积本折”,十分犹豫,芸娘则自己准备好绣货和苏酒醉蟹等物,催促他冒险一试,终于成行。他一路游山玩水,与妓同游,生意的事倒不提一字,而后来他们家境越来越窘迫,可见生意彻底失败。平日他以教书为业,可惜又“连年失馆”,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只能靠芸娘做女红补贴家用,及至他们二度被父亲逐出家门,女儿给人当童养媳,儿子送去当学徒,夫妻二人寄居友人家中,芸娘病重,入不敷出,还得芸娘提醒他十年前亲戚曾向他们借贷。沈复万般无奈之下前往索债,一路无比狼狈,状如浪人,还只讨回部分银钱。这样的丈夫,实在是太难为芸娘了。芸娘早逝,不能不说是夫君无能所致。

 

    如若芸娘不嫁他,沈复便是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名小辈,终其一生跟在父亲后面唯唯诺诺,没有那些闺房之乐、闲情之趣,世间便不会有这部“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俞平伯语)的《浮生六记》。但反过来一想,也就没有那么多坎坷之愁,中晚年或许不至潦倒如斯。对一个曾经真实生活在历史上的人来说,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更理想?这个问题,也只能留给我们这些后人不必负责地肆意评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