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在红尘 心存隐逸——读洪放的散文集《南塘》

(2009-12-04 18:16:09)
标签:

俞胜

文化

评论

分类: 评论

身在红尘 心存隐逸

——读洪放的散文集《南塘》

俞胜

 

载《光明日报》2011-5-8

 

洪放先生的散文集《南塘》是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丛书中的一本。书的封底有数行关于这本书的文字:“这是一本一个人的心灵史。从青春到秋风,从苍茫到澄澈,从张扬到内敛,渗透了作者对生命、自然与高远的天空以及悲悯的大地的观照。”我很喜欢这几行字,因为她十分准确地概括了这本书的精髓。

生命是美好的,然而,每个个体的生命只是整体生命长河中的一滴水滴、一粒沙子,个体存在的时间也有长有短,但与自然界的永恒相比,都显得如此的脆弱和渺小,让人不禁产生无尽的惆怅与悲哀。《南塘》一书就弥漫着这种光阴如梭、年华易逝的感叹。譬如《纪念落日》一篇,作者就这样写道:“谁又不面对落日感到无奈?我想起早年故去的祖父,想起现已苍老的父亲,一抬首,又在落日渐渐黯淡的光影里,看出了我自己。”在《西部:怀念与倾诉》一篇中,作者宣布:“人生就是一次奔走。最后都要回来。彻彻底底地回来。”甚至在写“下午”一词中,作者都能把下午想象成一个人的下半生。

从书的基本情调上来看,《南塘》有着一种淡淡的感伤,但绝不悲凉。因为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和渺小,但通过自己点滴的努力仍然可以聚沙成塔,甚至创造出一些伟大的事物。《南塘》一书娓娓地向我们倾诉出作为生命个体“虽然平常,但绝不应平庸”的情愫。譬如作者写道:“我在黑暗中已经接近了这样一种真实——那就是,人类整体生存的苦难和个体生存的悖逆。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呢?为什么不能在黑暗淹没之前,清醒地审判人类自身(《黑暗中的花朵》)?”如果说这样的句子还只是冷峻而清醒地观照生命过程的话,那么“我经过了一朵花,我听懂了她们为什么不再拒绝春天,为什么备受痛苦还要绽放,为什么终将成泥还要灿烂的声音(《花开》)”则诠释出生命之花虽然短暂,但却要开得灿烂的豪迈情怀。《纪念落日》一文的最后,作者也写道:“我感到自己成了一颗沙子,一颗被落日千百次照耀千百次揉搓又千百次渴求站立的沙子。”

《南塘》一书的语言清新、淡雅,且善于以诗入文,写景抒情不时跳出一些诗意的句子,需要读者用心来领悟。譬如:“一万朵菊花其实只是一朵,一万种幸福其实只是一种幸福(《澄明》)”这样的句子其实已经触及到哲学上的“名”和“象”之争,与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命题颇类似。再譬如:“清水被放到灵床之前。我仿佛听见了一些响动。我看见了水中呈现的影子,幻灯似的,渐渐地幽冥下去。我望着,突然额头上感到一丝沁凉。一滴清水从碗中站起来,抚摸了我(《清水》)”摆在灵前的清水是不可能从碗中站起来在,读者不妨把这滴水想象成一滴悲伤的泪珠,是作者的,也可能是别人的。诗意的句子不好理解,但一旦解码成功,往往使人在审美上获得极大的愉悦。再加上《南塘》一书所收的篇目,皆为作者本人平常所见、所思和所悟,作者将个人的所思、所悟和谐地融入到日常景物的描写中,所以,文风雅洁而不晦涩,读来令人感到很亲切。

叙述上的舒缓从容也是《南塘》一书语言上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写景抒情,既不因舒缓而显得拖沓,又不因情重而失之汹涌。《南塘》一书的文字似乎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我从《南塘》一书中还读出了作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种旷达随之的人生态度。如,他在《南塘》一书的后记中写道:“本来,我觉得这集子出版时,应该有一篇序。但后来否定了,也许连这个后记也没有必要。”而“想要找一个可以让自己心安的地方,却又还得在红尘中奔走(《掸一身灰,且吃茶去》)”一句,还表明了作者在滚滚红尘中,存一颗出世的心。但大隐隐于朝,而不为任何外在的形式所拘泥。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情怀,所以作者在观照自然界时,心境才能宁静、澄澈:“我喜欢南塘的夜晚。四周都是静,仿佛一切都沉睡了似的。偶尔有虫鸣,更给这静增添了一层深度(《南塘二》)。”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情怀,所以在观照自然界时,作者常常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或者说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境界。如:“这初秋的雨,我们一点点地听着它,一点点地闻着它,一点点地进入它,我们已经到达了它的深处,连同我们自己的爱和恨(《沉进雨的深处》)。”作者澄怀,才能从自然中见宇宙之道,见生命之道。作者澄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守住“南塘”的一片安宁。

“南塘”——好美丽的一个名字。

 

2009-1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