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游记-南豆角村、太乙长安道

标签:
南豆角村社公爷雕像终南毓秀太乙宫太乙长安道 |
分类: 旅游休闲 |
7月12日吃完中午饭,在家呆不住,驾车到子午古道上第一村—南豆角村转转。转完古村,时间尚早就顺便游览了附近的太乙•长安道小镇。
北城门楼 ↓

南豆角村是子午道出子午峪后的第一个村落,南豆角村在古代就是店铺鳞次、客商云聚之地,关中汉巴物流不息。据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离长安县城南45里,原来分为 东豆角村和西豆角村。宋景佑2年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村并入子午镇内。后来因山洪暴发,西豆角村被山洪冲没,村民被迫北移,始建 今日的南、北豆角村。南豆角村成为子午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旅客,很多都要在这里歇脚并尽心第一波消费和交易。南豆角村也因为这些旅客而繁华了起来,据《长安百村》中记载,解放前,南豆角村里仅饭馆和客栈就有40多家。旧社会,南豆角村人中依靠“跑南山”(通过子午道,往返于陕南和关中之间运输和贩卖货物)度日的人也不在少数。

南豆角村是子午道出子午峪后的第一个村落,南豆角村在古代就是店铺鳞次、客商云聚之地,关中汉巴物流不息。据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离长安县城南45里,原来分为 东豆角村和西豆角村。宋景佑2年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村并入子午镇内。后来因山洪暴发,西豆角村被山洪冲没,村民被迫北移,始建 今日的南、北豆角村。南豆角村成为子午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旅客,很多都要在这里歇脚并尽心第一波消费和交易。南豆角村也因为这些旅客而繁华了起来,据《长安百村》中记载,解放前,南豆角村里仅饭馆和客栈就有40多家。旧社会,南豆角村人中依靠“跑南山”(通过子午道,往返于陕南和关中之间运输和贩卖货物)度日的人也不在少数。
北城门楼里 ↓


北城门楼内部,据几位打扫卫生的老人说政府出资修缮城楼时,把里面的佛像移走了,她们打扫卫生是为了明天请佛回来。↓


南城门楼外 ↓


南城门楼里 ↓

城门楼由夯土筑成,墙外包砌一层青砖,南城门楼外的门额上,隐隐约约有刻字的痕迹,据说这应是“终南毓秀”四个字,也有说“南极增辉”。

城门楼由夯土筑成,墙外包砌一层青砖,南城门楼外的门额上,隐隐约约有刻字的痕迹,据说这应是“终南毓秀”四个字,也有说“南极增辉”。
千年古柏 ↓

村南头,有一千年古柏,来源已不可考。树下有一社公爷石像。传说是这样的,社公爷当年是一个搞农业的尖子,有一年麦子马上要成熟,但是农民还不开工想再晒几日方便收割。社公爷掐指一算说有暴雨,催促大家开工。村民依旧不开工,后来暴雨骤下,一连几日,庄稼绝收,社公爷当场吐血身亡。临死前,他嘱咐人们在掩埋他时,将他的头露在外面,他要看着人们及时收割,及时耕种。人们为了纪念后稷,就用石头雕刻了他的头像放在村南口。

村南头,有一千年古柏,来源已不可考。树下有一社公爷石像。传说是这样的,社公爷当年是一个搞农业的尖子,有一年麦子马上要成熟,但是农民还不开工想再晒几日方便收割。社公爷掐指一算说有暴雨,催促大家开工。村民依旧不开工,后来暴雨骤下,一连几日,庄稼绝收,社公爷当场吐血身亡。临死前,他嘱咐人们在掩埋他时,将他的头露在外面,他要看着人们及时收割,及时耕种。人们为了纪念后稷,就用石头雕刻了他的头像放在村南口。
社公爷雕像 ↓


《南豆角志》洪山镇定风水两块石碑 ↓

社公爷石像旁边,还有两块碑,一块为《南豆角志》,另一块大青石,上面刻有“洪山镇定风水”几个大字,因为南豆角村在子午峪口,子午峪的河水经常泛滥,有时会引发山洪,这块青石就是为了“镇水”,让村里免受洪灾。在村里走走就知道,南豆角村南高北低,水若从南而入,那真是淹了整个村。长安区兴拜社公爷,但现在很少见其他保存完整的,文革期间尽毁。

社公爷石像旁边,还有两块碑,一块为《南豆角志》,另一块大青石,上面刻有“洪山镇定风水”几个大字,因为南豆角村在子午峪口,子午峪的河水经常泛滥,有时会引发山洪,这块青石就是为了“镇水”,让村里免受洪灾。在村里走走就知道,南豆角村南高北低,水若从南而入,那真是淹了整个村。长安区兴拜社公爷,但现在很少见其他保存完整的,文革期间尽毁。
村内街道 ↓

关于为什么叫“南豆角村”,有两种说法。一说:春秋时期,秦武公十一年时,设立了杜县,而当时在子午古道线上的豆角村,就在杜县旁边,所以取名“杜”,而后人将“杜”误读成了“豆”,清朝此地还存南杜角村和北杜角村。其实懂陕西话的朋友应该一读就明白了。另说:豆角村的“豆”字,其实应该是“堵”,在古代,在公路、铁路出现之前,子午古道是沟通西安地区与汉中、安康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战乱年代,陕南的兵马易从子午道进入关中,不仅如此,盘踞在秦岭深山中的土匪,也常常从子午道北袭,骚扰附近的村庄乡镇。因此,在关中的统治者,便想办法严加防守,力图“堵”住子午口的匪患和敌兵。

关于为什么叫“南豆角村”,有两种说法。一说:春秋时期,秦武公十一年时,设立了杜县,而当时在子午古道线上的豆角村,就在杜县旁边,所以取名“杜”,而后人将“杜”误读成了“豆”,清朝此地还存南杜角村和北杜角村。其实懂陕西话的朋友应该一读就明白了。另说:豆角村的“豆”字,其实应该是“堵”,在古代,在公路、铁路出现之前,子午古道是沟通西安地区与汉中、安康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战乱年代,陕南的兵马易从子午道进入关中,不仅如此,盘踞在秦岭深山中的土匪,也常常从子午道北袭,骚扰附近的村庄乡镇。因此,在关中的统治者,便想办法严加防守,力图“堵”住子午口的匪患和敌兵。
太乙•长安道 ↓
前一篇:鄠邑区游记-玉蟾台、崇圣讲寺
后一篇:长安区游记-南堡古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