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蕾波康复法3.0(18)干预技术(2)——蕾波的“点”法

(2022-03-26 10:34:59)
标签:

蕾波康复法

推点运动疗法

点法

分类: 蕾波3.0

蕾波康复法3.0(18)干预技术(2)——蕾波的“点”法

“点法”(Robo point method)是用手指或适宜硬器以适宜力度点压神经肌肉刺激点,如痉挛肌上的腱器官是缓解痉挛的刺激点、拮抗肌肌腹中部神经进入肌肉未分支前是增加肌力的刺激点、相关器官的敏感部位是促进相关功能的刺激点等,这些刺激点很多就是祖国医学经络的穴位。

蕾波康复法3.0(18)干预技术(2)——蕾波的“点”法

 一、基本方法

用手指着力于体表某一点位,逐渐用力下压,亦称点压。“点”强调的是“停留”,就是停留在某一部位施力,如“点穴”。点压基本上是用拇指指端点压治疗部位,与受施部位角度呈4590º。其余四指或扶持固定,或握拳支撑。力度逐渐加大,根据患者的反应,控制时间和力度,一般情况下点压35秒,可反复。拇指指端可根据病人反应改变方向,但不可滑动和移位。对过于肥胖、粗大的部位,为达到点压效果,可以应用拳、肘或者石器等圆滑硬物,加力点压。

二、蕾波点法四作用

(一)解痉挛

中枢神经损伤,造成下神经元失去中枢控制,引起肌肉持续性紧张性收缩增强,造成肌肉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点压其肌腱-肌肉移行部肌腱侧的腱器官,可有效激发反牵张反射,减轻或消除该肌肉的肌张力增高或肌肉痉挛。(见第一章第二节)

(二)增肌力

点压肌腹中部神经进入肌肉未分支前可增加肌力、阻抑肌肉萎缩。(见第一章第二节)

(三)促运动

点压某动作主导肌肉肌腹中部的神经进入肌肉处或其附近的穴位,可激发引出该动作主动运动。

(四)改善功能

点压相关的神经刺激点可改善视、听、智能、咀嚼、吞咽、构音等功能。

三、神经肌肉刺激点

神经肌肉刺激点(Neural muscle stimulation point)一词是按神经、肌肉解剖功能寻找到的敏感点,穴位一词是按祖国医学经络、穴位定位的。虽然两种方法可以找到了同一个点,我们称之为重叠穴,仍然赋予这个点两个名字,其意义是说两种思路、方法均可用,熟悉哪种就用那种,我们祖先也找到了很敏感的神经刺激点。临近穴是指距离该刺激点相邻很近的穴,也有类似的功能,但不如刺激点敏感。也就是每个刺激点的确立都是经过多人、多次比较,证实效果明显,临近穴才能成立。附近穴是指刺激点周围没有临近穴,距离稍近的穴称为附近穴。一般就解痉挛、增肌力而言附近穴明显不如刺激点,当然这些穴位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另外针对每个病人,这些神经刺激点也有个体差异,在临床应用中可以逐步摸索最佳神经刺激点。蕾波神经肌肉刺激点大致有150个,包括:脑神经刺激点(1个)、脊神经刺激点(35对)、外周神经刺激点(60个)和肌肉神经刺激点(19个)。

蕾波康复法3.0(18)干预技术(2)——蕾波的“点”法蕾波康复法3.0(18)干预技术(2)——蕾波的“点”法              


四、肌筋膜链刺激点

人体筋膜是从头到脚包裹体内各种组织器官的结缔组织。主要分为三种:浅筋膜、内脏筋膜、深筋膜。而肌筋膜中包含了很多感受器,能够感受微循环障碍、肌紧张状态、疼痛等各种异常信号。这些异常信号持续刺激肌筋膜链上的刺激点(Muscle fascia chain stimulation point)引发不同的疾病情况,如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骨骼肌内张力带的形成,造成肌内长期的肌力不平衡,而导致一系列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造成相应区域内骨髂肌的紧张、痉挛、疲劳和疼痛,其中引发疼痛称为肌筋膜激痛点。Simons教授和其他的临床康复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证实了激痛点的存在和病理生理及神经生理学的基础。肌筋膜激痛点是一个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位置,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条索样结节。对于脑损伤的患儿,肌筋膜激痛点并不主要引发疼痛,而主要是引发相应链条上肌紧张和痉挛,肌肉两端附着点张力增高,增粗增厚、粘连、钙化,进而发生退行性变化,蕾波法称其为肌筋膜刺激点,本质上与肌筋膜激痛点类似。近10多年来,欧美物理治疗师已逐渐将肌筋膜激痛点技术应用于临床康复、疼痛治疗、运动疲劳恢复、慢性疾病预防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性地临床疗效。近几年来,该技术也已经在我国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蕾波法将其应用于脑瘫康复,针对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肌痉挛、肌无力、关节功能受限以及姿势运动异常等,强化推、点、拨、拉手法灭活激痛点,使肌肉内的挛缩肌束松开,达到机体或各关节的生物力学处于一个正常平衡状态。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主要以消除或灭活骨骼肌内的激痛点为主,称之为激痛点是从疾病诊断角度,蕾波称其为刺激点是从康复治疗角度。应用于较重脑瘫患儿,可以见到明显的效果。应用蕾波神经肌肉刺激点不能定位肌筋膜链刺激点,这种肌筋膜链刺激点可以随着不同病情,不同个体变化位置,临床上可以在问题肌筋膜链范围触摸到条索状结节,片状紧张带定位。定位后采取沿问题肌筋膜链从远端向近端大范围“推顺”;在肌筋膜链刺激点上,通过“点、拨”松解条索、降张力解痉挛;通过直接牵拉、体操牵拉、点压牵拉、姿势牵拉等方法,沿肌筋膜链方向“牵拉”整条肌筋膜链。这种蕾波“推、点、拨、拉”手法,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干预效果。

五、反射区刺激点

广义的反射区是指:所有可以产生反射效应的区域。狭义的反射区是指:传统中医中的脚底、手部、耳部等反射区。人的手掌,脚掌,还有耳朵部位,都有人的各个器官的反射区。反射区是遍布全身的神经聚集点,它们都身体各器官相对应,比如手、足、耳等反射区,它们与身体的五脏六腑、头部的大小脑、淋巴、内分泌腺、肌肉、关节紧密相连。其中,每个器官、部位的神经末梢,在手、足、耳等部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反射区,它们相互呼应,互补阴阳,五行顺畅。所以,如果哪个器官发生了病变,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现象”,反射区在体表可以“点”定位,称之为反射区刺激点(Reflection zone stimulation point)。蕾波的“推、点”非常适合反射区刺激点的手法干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