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波士顿 | 三重视角下的恐袭激战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7/8e7f0056b5b640acba690be4808b1529.jpeg|
1.
彼得·博格执导,马克·沃尔伯格主演的影片《恐袭波士顿》在犹如纪录片冷静审慎的开场之后,带来了紧张激烈的反恐激战。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7/42c84f1192374d198d6d1caa4e0a14c8.jpeg|
2.
在这部今日上映,IMDb评分7.4、烂番茄新鲜度高达80%、豆瓣评分8.0的影片中,导演用了三个视角去审视这场造成巨大灾难的恐怖事件。
一个视角来自汤米·桑德斯(马克·沃尔伯格饰演),一个桀骜不驯被下放去街道执法的警察,他是这场灾难的目睹者,也是之后全城缉捕的参与者,通过他,观众可以一窥这场恐袭的全貌。并且,在这个视角里,观众可以同步见证全程激战的惨烈。
这是最为中立的一个视角,汤米·桑德斯既是警察,同样亦是这个城市中普通的民众,面对恐袭对城市的毁灭,他亦表现出最坚决的态度。
巷战车战以及最后围剿等所有令人热血沸腾的情节,都在这一视角下得以呈现。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7/d2e5b1ef3b934596ab1107d88919f4f9.jpeg|
3.
另一个视角则是来自恐怖袭击者,这个视角则是一种注解,深度剖析恐怖袭击者的态度与行为,当他们的行为一步步被呈现在观众面前时,竟有种不寒而栗的恐惧。
恐惧来自恐怖分子的“自我进化”,在恐袭事件之后,两名恐怖分子并非正视自己对大众造成的伤害,而是反思炸弹的摆放位置过低,应该放在更高的位置,以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效果,这显然是正常人类无法想象的思维模式。
不惜牺牲别人或牺牲自己,同样是恐怖份子的信条,这一信条在逃亡时从亲生兄弟身上碾过的车轮上被再次证实。而恐怖分子的妻子则坚守对夫命的无所不从,摒弃个人情感,甚至泯灭人性,同样让人愕然。
这一重视角下,窥见的是人性的自私与邪恶。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7/7a7f81531a1b4575a10e4b409b94f09a.jpeg|
4.
第三个视角,来自经历事件的普通民众,他们在毫无征兆之下陷入灾难。这是一个具备反思的视角,面对恐袭对亲人或者自身的伤害,普通民众以何种方式应对。
这一视角在最后以伤者的坚强与乐观面对,来向恐袭造成的灾难做最悲悯的终结——恐袭可以造成恐惧,但无法阻挡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坚持。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7/c51cd1841d2b4ffb9113a183520cf020.jpeg|
5.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7/ea4d5ebe004a45518fa36e67837294bd.jpeg|
6.
就在今年的11月5日,一年一度的纽约马拉松赛在警方的严密保护下进行。尽管,此前纽约曼哈顿区刚刚发生一起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并且,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赛恐怖袭击事件阴影犹存。
纽约市长德布拉西奥开赛前说,纽约马拉松赛对于恐怖分子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们聚在一起奔跑,不同背景的人们为他们加油鼓劲,尽管刚刚发生了恐怖袭击,比赛如期举行。“这就是我们要向全世界传达的信息,”。
这个大概就是所有人对待恐袭的态度——用无惧抚慰伤痛,用坚强祭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