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可以无视时间存在的影片,故事随心所动,没有波澜起伏的跌宕人生,有的,是寻常生活的真实与逼仄,而人物,时常进入“失明”状态,黑暗打乱生活节奏,时间被无限拉伸,一分钟仿似一万年那样充满恐惧挣扎,人在无尽的黑暗虚空中,寻找着生活的希望,也寻找着解脱的方向,却始终有力不从心之感。
这也是一部逐渐放弃话语的影片,在影片开场的5分钟时间里,没有任何一句台词,这段时间里,镜头在陈旧废弃的会场座椅中推进和退出,你能看到生活环境的颓败,却看不到突围的路径,而盲童天宇手持摄像机,正在聆听着自己“失踪”之后,发生在这个乒乓球训练场里的故事……
导演是一位来自藏区的转世活佛——第九世乔美仁波切,无疑,这部电影是国内首部活佛担纲导演的电影长片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盲童和母亲的故事,孩子因不满被迫学习盲人乒乓球而离家出走后,母亲蒙上眼睛生活,试图感受和理解儿子,从而发现自己内心光明。
影片放映之前,导演上台和观众见面,只一个观影要求,就是希望所有人能够静静的“欣赏”这部影片。欣赏一词,确实适用这部以思维的变化为主题的影片,重复响起的钢琴声,风铃声,盲人乒乓球的哗然声,手掌打击铁桶声……如此多的声音反而衬托出现实的静寂与人物内心的疏离,反而有无声处听惊雷的震荡之感,而导演的希望也正是如此,使观众可以透过故事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和光明一步之遥,却并未沉沦在黑暗之中,他们应该有更多的选择。
随着故事的进展,导演似乎和观众探讨的问题也再逐步深入,盲童天宇出走之后,导演让倔强的母亲也戴上了眼罩,并把她推进了公交车站,让她在纵横交错的车场中寻找出路,却最终在跌跌撞撞中慌乱,狂躁,崩溃,这是一个原本在生活中充当“领路人”的跌落过程——我们总是喜欢为那些认为至关重要的人安排好一切,然而这种安排,是否正确,并未可知。
当然也会让这种探讨找到答案,导演借由另一个盲童的讲述,告诉她一些事情——我们经常一起唱歌。是的,在这部影片中,有所有动听的声音,但从未有歌声响起,因为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充满焦虑的活着,教练为学费为学生的训练成绩焦虑——这次参加比赛一定要拿第一;母亲为孩子的一技之长焦虑——我死之后你吃什么穿什么?而孩子,只为内心最真诚的意愿而焦虑。
那些渐渐消失在心灵身处的声音,不知道能否重新震动自己的人生。所以,是时候静静,去聆听一次自己的内心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