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高空危机”并非主打CG特效或自然灾害,所以没有穿越云层的颤栗发动机失灵的急迫或者怪物入侵的杀戮,而是将所有人关在密闭机舱中,面临每20分钟就有可能被杀的恐惧,你不知道谁是谋杀者,但凶手就在你身边,而唯一可以提供保护的人,陷入更深刻的危机当中,如何自救以及营救,在时间的重压下,刻不容缓。
机舱这样的封闭的空间,让制作成本得到控制,也让故事因为空间的限制,呈现最大化的压迫力。《空中营救》走的其实是悬疑路线,角色身份之谜最先成为危机的一部分,在机舱中,落魄的乘警与恐怖分子一起混迹于乘客之中,对于多数人而言,没有谁可以确定将枪对准自己的人,是恐怖分子还是警察,危机的这一部分是关于信任的——即用最基本的信息便完成对紧张氛围的营造。
而时间更像是一道坎儿,20分钟杀一人的警告,让连姆·尼森的行为变得激烈起来,同事不为人知的秘密以及来自高层的质疑,都让他的行动陷入极度紧迫的时间困境里,和时间赛跑则是危机的另一种特征,在空中危机中,时间成本是最高的,通过挤压时间来完成对影片节奏的调控,是最为简单的手段。
终于还是有人被杀,但凶手却是“自己”,这种“人和阴谋的对抗”的情节设计是此次“危机”最为精彩的部分,氛围的营造以及时间的把控其实都是技术性手段,故事对危机布局所呈现出的智商与烧脑才是价值核心,谜题的设计在悬疑片中至关重要,设置巧妙的危机会让观众和人物一起陷入情境里,会主动跟随人物寻找阴谋的破绽,也就对即将揭开的谜底充满期待,而一个凭借一己之力完成营救任务的角色,绝对是孤胆英雄的典范——
41岁时,连姆·尼森曾在《辛德勒名单》中拯救过1200余名犹太人,但让他再次走红,却是在《飓风营救》中对“女儿”的营救之旅,失意落魄的大叔范儿充满沧桑感,睿智内敛的硬汉因父爱而充满温情,这两种“质感”让年过六旬的他成为最具信赖的银幕“营救”大使,显得理所当然。
而对人物的设计,影片并未有太多破格的东西,更多的还是体现个体的社会性:会为了工资发愁,会遭遇感情危机,其实也就是这个社会中处于失意的群体——也无数次说过自己喜欢的主角人物,一定是要具有病态缺陷的——精神分裂或者强迫症诸如此类精神疾病,或酗酒吸毒好色生理成瘾,或缺胳膊少腿失明失聪身体缺陷,因为这样的人有异于常人的生命体验,因此无论他们做出任何怪异举动有任何诡异思想,反而显得更正常一些。
低谷中的人总是会幻想奇迹,所以影片更愿意让失意的人成为拯救者,这也是一种自赎之道。所以,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