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不起,我爱你》:角色“本土化”故事有“韩意”

(2014-01-03 15:55:37)
标签:

娱乐

《对不起,我爱你》:角色“本土化”故事有“韩意”

    翻拍自十年前同名韩剧的影片《对不起我爱你》能更清晰的勾勒出电视剧的影院化进程,以电视剧的漫长曲折,换取影片一百分钟的紧张激烈,是一次剧情与人物的聚合骤变。虽然同样凄美催泪,但电影并不是对电视剧的重温,它已然是个全新的故事。

 

    毕竟,电视剧是一家人茶余饭后打发时间一起看的,但电影,未必都是恋爱的人不知道相互间说什么去影院找台词的,电影对故事更有追求。而导演将10年前火到炸天的同名电视剧拿来,以十多集的戏量改成一百分钟的电影,确实有最大的努力,影片的节奏更快,人物更集中,线索也更明朗。所以,电视剧进电影院,是瘦身的过程。而且,影片中黑帮戏更得多点,打架也玩得更真了点,阴谋更深点,人物也必须更少点,冲突更给力点,电视剧进影院,还是一个健身的过程。

 

    ——这么一说,导演的改编是挺成功的。虽然故事框架和人物关系是沿用了电视剧原有的,但过程中,对很多叙事线进行了优化,只用少数的几个角色,让各自身上分担的戏更集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王姬演的母亲,比原电视剧的母亲更复杂了,完成了人物最成功的“本土化”。

 

    尽管角色完成了移植,但电影仍然满身的“韩意”,且与时俱进,在保留“绝症”的同时,更以“大叔”之名,完成当下最流行的虐恋。锦荣这个粉嫩的暴力大叔,尽管连普通话都讲不标准,但胜在肌肉够“大”,且年龄不“叔”,影片中,他归来的背景城市换做澳洲,际遇充满传奇,而那一身健美的肌肉,也理所当然的成了暴力的戏剧元素,又是黑帮杀手的简历污点,又是家族复仇的未解之谜,不时仰天长问“我是谁”,本无心思谈恋爱,却没料到,原来在国内,大叔已经货源紧俏,受宠若惊之余,差点忘了自己的正事是来寻事打架的。

 

    于是便跟《雏菊》一样,黑社会、城市风情、纯爱都有了。只是,时代风潮变了。那时候的女主角还是柔弱含蓄、爱花与自然、喜欢广场画画的文艺的女青年。而现在的女主角,是敢说话的,敢动粗的,想爱就爱的女汉子。至于结局,更是为爱牺牲,典型的韩式凄美,让人陷入绝望般的哀伤之中。或许,这就是死亡艺术的魅力所在。

 

    影片甚至让人想起另一部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一个是本土人物在异地的相识相爱,一个则是异域故事的本土化,都是有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为故事助力。黑帮仇恨,娱乐圈丑闻,家族斗争,每个强力的矛盾冲突都因为这个外来的因素而变得丰富,但都表达了我们对故事化的呼声:我们想要……更……多。

 

    I am sorry, but I love you. 其实,这是个误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