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很多时候会关注角色的身份定位、精神状态、心路历程、心理阴影,因为这些更容易成为其疯狂行事的动因与成因,是故事的逻辑和依据所在;而人物也喜欢以群体细分,或模特或护士或学生,或教授或明星或神棍,因其群体特殊性而顺带夸大其职业范围内的某种特质,形成影片天然的噱头;但很少会让影片中的这些人展现该有的群体特质,没有职场压力,也不用为生活困扰,所有的现实都要给或恐怖或变态的氛围让路,所以你会看到某种不合理和飘浮着,而你却不能说服观众的故事所在。
《笔仙Ⅱ》至少在“特质”这一方面是有侧重的,7位大学生,从一开始就牢牢占据青春特有的状态,且不说女性角色养眼靓丽,单单故意停留的特写镜头,已然让几人得到了应有的关注。情节上,童年校园生活回忆与大学时期的各种情愫交替摆设,完整青春气场的形成,对人物间的关系制造,也如考试一样的卖力,且所发生的事情也俱都学生时期所经历过的——对某位同学的疏远和排挤,行为受情绪主导,进而把恐怖摆放在接二连三的死亡之中,笔仙成为“客串”的人物,反正国产的恐怖片打死都不会有“鬼”,大家的心思终归还是要放在了对“人”的猜测之上。
这时也是剧情开始任意兜转的时刻,观众在恐惧中收集线索寻找凶手的确是件很累心的事儿,郭京飞老师的一堂课,倒是有着画龙点睛的意味,以学习的形式,对《七宗罪》的解读也终于和7个人物有了相呼应的效果,这也就让“校园杀人事件”有了动因与成因上的依据,青春期中的友情以及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把人性中的恶与脆弱一网打尽。
作为亚洲恐怖大师,安兵基确实有着过人之处,在植入美式恐怖元素的同时,也把“怨灵复仇”这样日韩式的元素带进了国产恐怖片中,以更为血腥暴力的故事布局,制造出效果明显的恐怖氛围,在“笔仙”介入之后,一个接一个的死亡模式,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影过程中,对恐惧的体验。
除了恐怖元素的多元呈现,就影片整体而言,导演安兵基同样在视觉上有着出色表现,人物造型、道具植入都有着细节上的表现,甚至音效也极其用心,为恐怖氛围的制造做足了铺垫和烘托工作。整体暗黑色调的使用,也让影片的“青春色彩”蒙上了一层血色阴影。
但这些只能看做是导演的水准之作,对杀机的推理呈现,以及借道“七宗罪”的心理解读,都使得“笔仙”最终流于的形式,不得不稍感遗憾。而影片故事略显单薄的逻辑,使得影片在创意和创新上都有所受损,就像朋友所说那样:“对于亚洲恐怖大师安兵基,我们有理由要求更多。”
不过,在整个异常恐怖的观影过程中,哪里还能想的这么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