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剧的成长历程到电影制作的十七点心得,从“黑社会、阔小姐、贪官、地方政府、富裕农村、煤老板、铁老板、房老板、海外侨胞等几十个融资途径扎钱的策略”到“怪兽片、情色片、艺术片、动作片、黑色喜剧、都市爱情、催泪电影十几种类型片入手开发项目的计划”,《大都浪子》被称为“新生代制片人八卦电影成功学”,但实质上,小说只是影视圈内流传的一部纪实体,故事仿佛一个宿醉酒醒者的喃喃自述,用意识流把人生变成一场温情无比又喜欢不顾一切的酒闹,或者,暗夜中陡然摸到的一颗位于女演员背后的痣。
若再往深了追究,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一些人的“城市化进程”,最早混迹“大都”的“浪子”可追溯到明朝,是些有功名没职务京都候补的官员,卖交情和面子,每日请客送礼拉拢关系,只待一朝补了职缺鸡犬升天;第二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群体则是清朝中后期崛起的徽商晋商,开银号商铺和饭馆,卖布头、刀削面和老陈醋;作者北京驰书中的人群,几乎是这个时代这个“大都”中所有的外地人,但他们混的圈子叫娱乐圈,卖各种“乐子”。
而小说并未因此而让故事变得心酸或者惨烈,在贫嘴台词与隐晦暧昧中,因为一些人的爱情,故事开始在一片浮光掠影中等待真诚浮现,“明月朗照时必生思念”,小说中的主人公建明大酒之后发出的短信,带着圈子中人特有的咬文嚼字范儿,也带着寂寞催生灵魂深处的小矫情,把一段出轨的感情,拐弯抹角举一反三的变成了精神诉求。恰恰这也是小说的文风特质,一行字牵着万千思绪,对世事的洞悉又有着峰回路转的绚烂,犹如大醉之后的幡然醒悟。
“终于能分辨出酒与友情,色和爱情之间的区别”——如果必须“进化”灵魂,爱情绝对是最好的途径,所以“娱乐圈”终究只是小说中的背景场地,故事还是以人为主以情动人。当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各种领导老师前辈陆续粉墨登场,“浪子”毕竟没让操守掉落一地的人生只剩欲望跟枷锁。“我因此变得冷漠,却无比纯真”,这种在谎言和潜规则中冷不丁抖搂一下的真诚,如一颗石子惊起内心万千轻舟,人生尽管浮浪,但也憋着一股子要盛放的劲儿,诚恳
从公关圈到电影圈,涉足编剧、策划、监制、制片人、宣发等幕后工种,以痛饮烈酒为乐的北京驰在他的十年“城市化进程”中,犹如野兽闯进城池,擅长凶猛进取,也一颗有无处安放的文艺之心,所以必须书写,必须讲述。而且,这个背了一身情债还捅出了一堆八卦的制片人,绝对是第一个给小说拍预告片的作者,阵容两岸三地,有床戏也有揭秘,颇费了些心思。
终究因为涉及了太多娱乐圈的辛闻秘事,出版的时候,“北京驰”只能匿名。有时候,匿名也是一种勇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