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半糖主义的现实之歌

标签:
电视剧娱乐 |
分类: 荧屏杂谈 |
很难想象,一部在地面频道播出的剧集取得了令人啧舌的收视成绩,很显然,北京的老少爷们给了《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满满的爱意,都说电视开机率在降低,电视剧各种不景气,但《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似乎逆潮流的回击了这一事实。
不需要怪力乱神狗血暴力偶像爱情,《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甚至是一部刻意追求平实的剧集,回避了过于“娱乐至死”的手法,用娓娓到来的方式,以所谓“生活流”的方式打造了一部耐人回味的平民史诗。
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一年又一年,柴米油茶酱醋盐,苦乐悲欢,旦夕祸福,聚散离合,日子就是这么过的。余华用《活着》书写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史诗,《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则将视角对准了城市平民阶层,谱写出属于他们的荧屏生活大戏。
生活真的比蜜甜么?你能从《我们的生活比蜜甜》里看到太多的不如意,生活的挫折和磨砺,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荡涤;生活真的一点也不甜么?你能从《我们的生活比蜜甜》里看到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的厚重爱意以及由爱而生的浓浓蜜意。法国人说:“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韩复渠说:“二民主义不够,四民主义太多,三民主义正好”,其实有点道理。半颗糖刚刚好,一点甜没有,日子过得跟炼狱一样,没有希望;全泡在蜜罐里,“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不得糖尿病你也迟早尝不出甜味来,这若有似无,甘苦参半的生活,恐怕才是生活的真谛。
老百姓们真的不爱看电视剧了?除了各种视觉噱头和奇情描述,温和委婉的现实主义无法获得观众青睐了?《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证明了绝非如此。这“现实主义”四字,如今俗称“接地气”,看似通俗易懂,实则是“无招胜有招”的高难度艺术手法。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着痕迹,不露锋芒,现实主义题材应该是在剧集中化入现实的身影,套用钱锺书先生的话,这种创作应当是“如水中糖,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应当说,《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在创作中倒是处处体现出了这一点,剧本先不提,即使在画面上,编导也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灯光布局,营造出了比较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越是没有特效噱头,越需要在影像语言中营造出层次分明的质感,不过从影像效果上讲,如果真是完全不加修饰的粗陋“现实”呈现,观众们真心看不下去;但“画鬼容易画狗难”的原理又使得整个美工置景到摄影灯光都要让观众有亲近感,对现实题材的家庭伦理剧来说,一句“太假了”就会毁掉整部剧集的口碑。总的来看,《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在视觉效果上既不失真实感,也尽力打造出了精美的质感。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S.H.E.在《半糖主义》里唱:“若有似无的甜,才不会觉得腻”,也许,这才是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