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分类: 专题综述 |
但是,《艺术家》居然成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五项大奖使得这部令普通观众昏昏欲睡的电影最终赚得盆满钵满,自从电影进入有声时代以来,这不啻是对电影语言的一次莫大讽刺——现代电影的基本元素往往被总结为“视听语言”,而演员的对白又是听觉元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次,《艺术家》让电影学院里的老师哑口无言:编剧们无需再撰写台词,演员也无需背诵,在《艺术家》里,久违的哑剧式音乐歌舞重装来袭。
我知道好莱坞历史上对歌舞片的热爱,近世也有《芝加哥》这样的歌舞片夺走了小金人,但是,在CG、动作捕捉、3D技术高歌猛进的今天,拿这样一部《艺术家》来总结2011年的世界电影工业,是不是有点难堪大任?看起来,在新兴技术的轮番轰炸下,老龄化严重的奥斯卡似乎有点应接不暇,《阿凡达》输给《拆弹部队》,《社交网络》输给《国王的演讲》,《雨果》输给《艺术家》,连续三年,老迈的AMPAS成员们让我们一次次目睹了他们的保守品位,须知,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收视率也连年在地位徘徊,有时候想想,对那些握有投票权的老人家们来说,当真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新技术让老电影人摸不着头脑,iPad和Xbox也让“后电影时代”的来临依稀可辨——对年轻人来说,玩一局《疯狂的小鸟》似乎比在黑暗的电影院里闷两个钟头要有趣得多,至于你是不是“艺术家”,关我甚事?
我宁愿把2012的奥斯卡看作“一次别离”,垂垂老矣的学院成员们用一种重回电影艺术子宫的形式来寻获了某种安全感,《艺术家》在这里就像是一则悼词,写给昔日那伟大的、他们熟悉的电影时代。但是,电影不会死,电影艺术也不会死,新陈代谢乃是宇宙间不可更替的规律,当老一代电影人淡出后,新的电影艺术样式无疑正在跃跃欲试,“一次别离”之后,乃是更美好的相逢。
刊载于《京华时报》2012年2月28日第2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