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很红,但奥斯卡最佳影片在中国内地的大银幕上似乎并不红。如今,曾斩获最佳影片等四座小金人的《国王的演讲》,终于在时隔一年之后,千呼万唤始出来。
《国王的演讲》讲述了英王乔治六世在登上王位后,治疗严重口吃的故事。他在一位江湖气十足的治疗师调教下最终治愈,成功发表了二战时期那些著名的广播演讲。其实乔治六世很无奈,他本不须把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下,搞得全世界都对他的疾病隐私心知肚明。众所周知,英王不握实权,但他仍是国家的象征。在哥哥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后,乔治六世不得不站到前台。在这里,他不再是普通公民,而是整个大英帝国的象征——从这一刻起,这个老男人不得不经历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

从另一方面看,赶鸭子上架的乔治六世其实也是被技术发展给裹挟了。随着传播技术的演进,公众人物的生存方式越来越具象化,以英国的王室成员为例:一开始他们生存在传说中的宫殿里,后来他们生存在报纸上,再后来他们生活在广播中,再再后来他们生活在影像里。直到今天,互联网形成的多媒体流已经让大英帝国的皇亲国戚们彻底更换了生存方式。乔治六世的遭遇还算好的,曾记否,戴安娜王妃在狗仔队的“长枪短炮”威逼下香消玉殒?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国王的演讲》也颇具象征意义。在默片时代,《国王的演讲》这类题材的电影根本就无从通过银幕来表现,是声音的出现让电影成为综合性、包容性最强的艺术载体。然而时过境迁,当向默片致敬的《艺术家》大热本届奥斯卡后,回过头来看《国王的演讲》,特别是看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版,别有一番风味。
刊载于《京华时报》2012年2月27日第2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