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的创新之道
(2011-11-16 11:03:52)
标签:
娱乐 |
分类: 专题综述 |
应当说,放在整个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国产电影的“山寨”、模仿、低水平重复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当然,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必须坚定不移,连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电影,无论其技术手段还是艺术手法,都是从国外传入本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产电影师法国外先进经验,无可厚非。
说到这里,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洋为中用”问题,国产电影首先要获得国内观众的认可,令本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当然,不排除少数电影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海外市场,根本不把国内观众纳入受众考量范围,这是小概率事件,在政策制定时基本不用考虑。
好莱坞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霸权式的文化侵袭力,除了依托宝莱坞自成体系的印度次大陆(和极少数闭关锁国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地区都在面对着好莱坞阴影下的民族电影扶植问题。有关部门提出对国产电影的扶植政策,也是惯例。不过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电影业基本已经建立起了观众们“用脚投票”的机制,扶植国产电影,一定要落实在那些应该扶植的电影作品上,而这里似乎有个悖论:如果一部电影已经取得了商业成功(观众认同),应该就从扶植名单里被删除;而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获得观众认同,即使动用行政资源进行扶植,按照历史的经验来看,恐怕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一批所谓的小众“文艺片”,在票房上遭遇惨败,常常呼吁政策的支持、保护,只是这些影片的相关主创人员收入并不低,电影不挣钱,拍电影的人倒是腰包鼓鼓,若对这类电影进行扶植,无疑名不副实。
其实国内的电影市场空间非常庞大,好莱坞大片也不是无坚不摧的神话,本月一部《失恋33天》就是典型的小成本国产片,也没有大明星撑场面,结果硬生生把好莱坞大片拽了下来,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可见,在符合本土观众接受心理的层面上,还是国产电影更有地利、人和,只要创作者态度认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拍出来的电影不愁没有观众埋单。而且《失恋33天》领一时的风气之先,找不到之前与之类似的国产电影,可见也是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产电影需要的扶植可能主要还是在市场环境的净化上,应当尽量减少行政力量对于市场的直接干涉,更多的通过宏观杠杆政策来引导电影市场,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始终作为电影创作的宗旨,鼓励良性的市场竞争,给创作者一个宽松、健康的创作环境,对于偷、挪票房等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除,相信一定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可以跟好莱坞正面抗衡的国产电影来,而这也正是“双百”方针在电影领域的具体体现,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相信国产电影的创新能力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电影作为文艺作品,不能唯经济效益马首是瞻,也必须重视其社会效益的发挥。就此,可以考虑建立国家扶植的非商业公益院线,将一些确实艺术质量上乘,具有创新意识,但不被市场接受的电影,纳入到非商业院线中放映。同时,这些院线还可以发挥电影保护的作用,整理、维护、放映优秀的经典老电影,弘扬民族电影文化,同时,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相信也会给当下的电影人不少创新灵感。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1年11月16日A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