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不起眼的这家还是CCTV网红店

墙上张贴的宣传资料
既有光顾网红店的明星照,更多的是融合了时尚与经典的各式美食,让人驻足

老街上时而驶过载客的人力三轮车
笑容满面的车夫,载着客人穿梭在老街,边骑边回头向客人讲述老街的曾经

慕名而来的客人,游弋在依然散发浓厚生活气息的老街里
细细回味并享受浓郁的老街味道
没走多久就见一石碑,石碑上刻“晋王右军题扇桥”,原来是到了闻名遐迩的题扇桥啦,一座以王羲之为老人题扇故事命名的古桥
晋王右军题扇桥------由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
(王右军-----后人以王羲之官职“右军将军”来称呼)
石碑另一面详细刻有关于题扇桥的由来
据《晋书》载,东晋永和年间,晋代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每次从宅第出来途经蕺山街走上小石桥时,常在此桥见一老姥在桥头摆小摊卖六角扇,但买的人却很少,顿生恻隐之心,于是提笔在她卖的扇子上各题了五个字------晋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耶,并告知老婆婆,你只要对人说这是王右军题的字,每把扇子必能卖出百钱的好价格。老婆婆将信将疑,照着做,果不其然,由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便被行人抢购一空了。于是王羲之在此桥处为老人题扇后,这座桥就被称为题扇桥了。
题扇桥始建于宋朝嘉泰以前(东晋已存在),道光八年重修(1828)
题扇桥北侧(图左):立有上刻“晋王右军题扇桥”石碑
南侧(图右):立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石碑
不上桥,先移步到桥南侧看看,在这儿可看到题扇桥的南侧全貌
题扇桥为东西跨向的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桥西接蕺山街、桥东连题扇桥直街
桥西的南侧立有题扇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标志
标志物前有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息

题扇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西的南侧,立有时任会稽内史的晋代右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为老人题扇的塑像
在这儿驻足留影游人不少,故拍得匆忙,太急了,画面有点遗憾
若镜头再向左稍移动一点,也许塑像就能拍全啦
此老婆婆莫非就是名气好大的“躲婆婆”?没错,此前在蕺山街一路南行时,看到的“躲婆弄”、“躲婆饼”店,都是在书圣王羲之为这老婆婆题扇后,他们之间后来发生的又一段佳话。
说说题扇后续,可见王羲之是德艺双馨的大书法家。据说因王羲之在此桥处为老人题扇,众人争相购买,老婆婆的扇卖得好价钱后,为此经常去找王羲之题扇,但都被王羲之躲过,于是老婆婆被人戏称为“躲婆婆”。天凉买扇人少了,老婆婆见几次找王羲之写字都避而不见,想想人家帮忙不少了,该谢谢人家才是。这老婆婆除竹扇编得好外,还做得一手好饼,于是她精心制作了十多个甜饼去拜访王羲之以表谢意。遭王家门童拦之,老婆婆说,不是来向大人要题扇写字的,是来道谢的,以后不会再来麻烦你家大人了。王羲之听门童禀报后,心想大家都是街邻,老躲着不见也不是事儿,今去看看再说,幸许能帮她想想别的办法解决生活困境。老婆婆请先生品尝甜饼,并说今后不会再来找先生题扇了,你也不用再躲着我了,为此街坊邻居都笑话我,称我“躲婆婆”。王羲之品尝饼后又听如此一说,笑说:“好!好!这个名字好,你的饼做得好,天气凉了就做饼卖饼,就取名“躲婆饼””。王羲之随手提笔“躲婆饼”三个字,送于老婆婆做招牌字,从此“躲婆饼”问世,邻里争相购买,“躲婆饼”生意越做越大,因王羲之爱吃“躲婆饼”,老百姓口口相传,说是常吃“躲婆饼”,会像王羲之那样聪明,会吟诗作画,字也会写得越来越好。经代代传承,如今“躲婆饼”已成绍兴著名特产。
题扇桥处建有乌蓬船码头,游人在这码头上下船,小船悠悠畅游书圣故里
题扇桥边的乌蓬船码头,小河在此向东拐弯
码头对岸有一茶社,不少游人在赏景休息
与码头同一侧有个题扇亭,与对岸茶社隔河相望,也是供游人休息赏景的好地方

码头上乘坐乌蓬船的
游人一拨接一拨
没想到在候船的游人中,发现先前在蕺山街漫步时遇到的乘坐三轮车的二位老人,好巧噢
原来他们乘坐三轮车到题扇桥下车游览完桥后,就来此乘坐乌蓬船了
真是穿梭书圣故里的老街与畅游环城小河,一样都不拉下
有不少游人,特别是老年游人,看来都是如此按排的
题扇桥为单孔石拱桥,桥总长约20米
其桥拱很特别,是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
桥面不大,长仅3.80米、宽4.30米,拱高3.50米,跨径5.90米
但东西两侧各有19级石台阶作为引桥,很是气派
两侧引桥分别约长7、8米
站在题扇桥上北望,远处视线所及处就是位于其北面的蕺坊桥

题扇桥东侧
同样是19级台阶,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很特别的桥拱
桥面及台阶两边都有实体石栏相围,间有望柱,柱高1米,上端雕刻覆莲
沿石台阶拾级而下,东侧桥端的这家茶社与西侧的
题扇亭隔河相望
游人在此赏景、喝茶,很是享受
下桥后折向北,沿河边走走,细细观赏桥北侧风光
细观题扇桥北侧
在这里能清楚看到桥面及台阶两边都是实体石栏相围,间有
柱高1米的望柱,上端雕刻覆莲
这座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其圆弧状的桥面、栏板与拱券几乎是同一圆心,这在绍兴石拱桥中较少见
拱内还可看到石刻

河边筑有石板路,前街后河的布局,游人若不在街上行走,也可沿河一路南北自由行

咱是自北而来的,自然就不再向北行了,就在此止步
留个纪念回走吧

返回时,见一艘载有游人的
乌蓬船自北向南,正欲穿过题扇桥,向码头驶去
隔河的桥南北两侧游人,都立马抓住这机会,全神贯注地把手机对准这
艘乌蓬船与桥
将这精彩画面摄入各自镜头中
全然不知
还有“第三者”,将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这一切景观都摄入镜头里呢

离开题扇桥前,再摄一张曾经发生的让人回味不已的书圣王羲之与老婆婆之间佳话的古桥全貌
从题扇桥返回继续在蕺山街上漫步
从蕺山街又转到萧山街走走
萧山街路面较蕺山街宽
在萧山街东南首又见一桥------探花桥,清乾隆《越中杂识》载:“探花桥,在戒珠寺南。河口有探花坊,明探花余姚谢丕立,因以名桥。”
书圣故里有探花台门、探花桥。为绍兴府余姚县谢丕得中探花时所建立。谢丕的父亲谢迁是明成化11年1475年的状元。府山越王台的松柏化石1983年就移自探花台门。绍兴饭店后门的石狮子“文革时”从探花台门被移出,原在探花台门站岗一站就是500年,如今探花台门已不再辉煌,探花桥依在,到探花桥去看看。
探花桥与前面游览过的东西跨向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的三座桥------咸宁桥、蕺坊桥、题扇桥不同,探花桥系南北跨向。
南北跨向的探花桥
到探花桥上走走
站在桥上向东西两侧眺望,房舍均临河而建,绍兴水乡名副其实
探花桥为单孔石梁桥,后改建,现石桥墩为古桥原物
桥高3.75米,孔高3.10米,桥跨径6.50米
现桥面长6.70米,桥面净宽2.70米
桥南端折向东西两边,落坡而下,桥北端为斜坡,长10.40米
从桥北端的斜坡而下,临河一边的屋顶上、窗台前,花团锦簇好漂亮
蔓延的绿色丝瓜
藤、盛开的黄色
丝瓜花、弯曲生长的丝瓜果,一派生气勃勃景象
不知不觉早过了中午,绍兴还有好多景点待去,故书圣故里的其他一些地方就不去了,不过在离开书圣故里前得先解决午餐吧,于是离开探花桥后,又来到街上,按惯例找了一家有当地居民在用餐的店里入内,在店主及用餐的当地居民推荐下,如意地解决了一顿午餐

穿过石牌坊,在路人及手机导航下,很快到达另一个向往的景点。(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