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位置很特别,它建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中的一块称之为万鳌矶石的巨石上(因巨石酷似传说中的巨鳌),再由长长的石拱
“浮玉桥”将甲秀楼与南北两岸相连接。甲秀楼自古至今经历了6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仍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车后,沿南明河北岸西行,筑于南明河中的甲秀楼越来越近,当看到“甲秀楼”的三个金灿灿大字清晰呈现眼前时,尽管曾来过,还是有点激动
中国古代建筑中少有的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的甲秀楼,翘然挺立在南明河中
正在静静地观赏远处的甲秀楼时
冷不丁地一只美丽的小鸟张开双翅,从
河边杨柳枝条中欢快地扑棱棱飞来

全长90余米的浮玉桥如白龙卧波,贯通两岸,将甲秀楼与两岸相连
桥墩颇有特色,一个个像是“鳌”头
莫非是为让人们记住甲秀楼是建在酷似传说中的巨鳌矶石上的说法
就这样沿着南明河北岸的护栏杆一路西行,过桥、到甲秀楼里去看看
走到了桥北端,这里立有一座精致的石牌坊,作为牌坊的四根立柱的抱鼓石,有点类似青岩古镇百岁坊的4根立柱的“抱鼓石”------8尊石狮,均尾朝上头朝下,活像狮子下山来,极富有生气
精致的石牌坊,上书“城南胜迹”四个大字
立柱的“抱鼓石”为8尊石狮,均尾朝上头朝下,活像狮子下山来,极富有生气
与青岩古镇百岁坊不同的,只是狮子无雌雄之分
穿过牌坊走在浮玉桥上,前面不远处就是一个亭子------“涵碧亭”,因桥下有个涵碧潭得名
“涵碧亭”
“涵碧亭”内上方漂亮的彩绘
站在桥上西望,南明河清水荡漾、波澜不惊,河上有堤有桥,两侧高楼林立
“涵碧亭”南侧面
穿过“涵碧亭”后继续在浮玉桥上南行,甲秀楼不远了
来到甲秀楼门前,没观赏外貌,就先入内参观了,门口有工作人员管理,但入内参观不用买票,与2000年来时不同的是只开放了底层,上面二层不开放,可能是一则楼上地方小,游客人数受限制;二来也是为保护建筑吧
甲秀楼东侧大门,入内参观不用买票
到室内,一座甲秀楼及周边景观的漂亮模型呈现眼前
甲秀楼在历史长河中当然免不了遭受各种灾难,在原址上几次重修重建,除都是三层三檐外,别的如几个角、顶的式样就不尽相同了,这从室内墙上挂有的甲秀楼历代建筑变迁图示中,可清楚地得知
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重修甲秀楼,是三层四檐歇山顶
清道光十二年时的甲秀楼,此楼是三层八角
据旗人麟庆来任贵州布政史使所著《鸿雪因缘图记》中的一篇“甲秀赏秋”
书中图所绘是裴宗锡在清乾隆时期重建的甲秀楼,就是三层八角的
这是现存建筑,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
是按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后的式样为基准建造的
室内墙上还挂有文字说明,图片展示,详细介绍甲秀楼的历史、作为贵阳地标的重要作用、蕴涵的贵阳文化精华等
甲秀楼的建造修建史
展室内有介绍“甲秀楼”名称的来历,那是明万历26年(1598年),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于城南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甲秀楼”由此而名。
展出的《黔记》复制本,照贵州省图书馆馆藏本复制
甲秀楼的绘画作品
甲秀楼一层东、西向开有两个门,从东门进入室内参观完就从西门出来,来到西侧平台上。在西大门两侧挂有贵阳进士刘韫良所撰的206字长联,2015年到昆明旅游,在大观楼门两侧看到号称天下第一的昆明孙髯翕长联,而这个长联比大观楼的还多26个字
西大门两侧挂的贵阳进士刘韫良所撰的206字长联
此联文字优雅华丽,不仅描绘了甲秀楼美景,并胸襟开阔纵论古今
不单单是以字多闻名,更是气势恢弘,堪称千古一绝
西门外面是个石栏相围的大平台,在平台紧靠门的南北两侧,都立有重修甲秀楼碑记

平台上立在门北侧的“重修甲秀楼碑记”
平台上立在门南侧的“重修甲秀楼碑记”
平台上游人很多,特别是在平台最西侧的栏杆边挤满了游人,因也就是在这里才能完整观赏到那大大的金灿灿的“甲秀楼”三个大字及甲秀楼的外貌,人太多也无法留影,就环顾四周美景吧
站在平台上东望浮玉桥的南端
视线向南移,南岸的翠微园清晰呈现眼前
在西侧平台上环视四周,将美景尽收眼底后,就从西门穿过甲秀楼底层,从东门出去离开甲秀楼了,当返回时边走边自言自语:“这么多的人,看也看不清楚”时,没想到一工作人员听到后对咱说:“其实到东边去看也一样的,看得更清楚。”出门后于是就到甲秀楼东侧平台去了,果不其然,这儿平台上空荡荡的,几乎没什么游人,站在东侧平台最东端的栏杆边,甲秀楼美景一揽无余呈现眼前
甲秀楼东侧外貌
楼上悬“甲秀楼”三字牌匾,此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
文革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残匾
再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于楼额
谢谢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站在这东侧平台观赏真爽,想怎么拍摄都行

可能是甲秀楼的大门开在桥的西侧缘故,人们首先进入室内,再到楼的西侧平台,游览完就从桥上过去了
没想到站在这对称的东侧平台上,甲秀楼的外貌同样清晰呈现,同样能观赏到“甲秀楼”三个大字
站在东侧平台上东望,浮玉桥、“涵碧亭”、石牌坊、北岸马路尽收眼底
瞧瞧这东侧平台,与西侧平台完全是两个场景,空荡荡的
站在这里
观赏效果与西侧一样,遗憾的是少为人知,真是人越少越没人来

,都挤到西侧平台上去了
其实作为对称的东、西侧平台,观赏效果是一样的噢
离开东侧平台,在浮玉桥上继续南行,站在桥上回望甲秀楼,又是另一番景象
甲秀楼的东南侧立面景象
可清楚看到甲秀楼由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
瞧西侧平台上依然挤满了游人,个个翘首仰望、
握手机上举拍摄
怎么就不会跑到东侧平台上去观赏呢?
问题是大家不会想到的,咱起先不也是这样吗
走到了浮玉桥的南端,接下来就去游览身后的这个位于南岸的翠微园了
位于南明河的南岸与甲秀楼毗邻的翠微园,前临浮玉桥,清潭碧流环绕;后倚秀峦,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翠微园历史上曾有好多名,像南庵、观音寺、圣寿寺、忠烈祠、武候祠等等,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5-1435年)。现园内有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桂舫亭等一组造型迥异各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现为贵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翠微园同样不用买票
翠微园的山门
这位着红上衣的外国美女,在山门前左边拍拍,再跑到右边拍拍,呆了好长时间,留了好多影
见此状况,咱算啦还是先到里面再说,返回人少时再拍也行
过山门了,山门的门槛好高噢,腿脚有点不利索的老人,想跨过去得费点劲呢
跨过高高的门槛,来到一院落,院落不大,但精致,院落正南是座高筑于台基上的“拱南阁”
一进入山门,迎面就是高筑于台基上的拱南阁
拱南阁等会儿再上去,先在院落四周溜达,到西边看看
院落西边立有一石碑坊------重修翠微园碑记、供游人休憩的石桌凳
有座假山,假山上有座亭子
院落东边是被挂满红灯笼的游廊相围

有标志的山门前留影人多,咱没顾上就径直进来了
现在就在院落里留影也不错
逛完小小的精致院落,就沿筑于院落中央的长长台阶,拾级而上到正中的拱南阁去游览
拾级而上到拱南阁去
现在看到这张片子,想起当时趣事直想笑。身后一穿粉色上衣的拿相机男士(图右),正对着下方一站在院落里的时髦女士不停地拍摄,那女士一会儿上来看看回放镜头,应怎么样怎么样地叮嘱几句,匆忙走下石阶,站好等候,一会儿又跑上来看看回放,为了拍摄一张满意的像,如此上下折腾好几次,大热天的短时间内要上下这么多的台阶也不怕累
,佩服之余继而想想,也许人家就是在这乐此不疲中,充分享受生活呢
拱南阁
拱南阁,高约20米, 白墙青柱,飞檐翘角,金匾高悬,
造型敦朴、生动
拱南阁是贵阳市目前发现的唯一未经改建的明代建筑
始建于明代永历十年(1655年),保存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
1990年政府重修时,保留了刻有“永历乙未年孟秋月吉旦火器营都督同知高恩建”字样的脊桁原件
拱南阁的东、西两侧,阁外楹联满垂,但阁内却空荡荡的
拱南阁的西边是龙门书院,东边是翠微阁,先向西行吧,离开拱南阁后向西溜达,前面有道白色的墙,墙中有个镂空的花瓶,有游人进出,是道门吧,走近一看,上书“龙门书院”,是龙门书院所在地
一路西行,到围墙内去游览
里面是“龙门书院”所在地
龙门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名,寓“鱼跃龙门”之意。翠微园内的这座“龙门书院”,在康熙7年(公元1708年),因纪念贵州巡抚刘荫枢曾更名为“刘公祠”,主要是因刘荫枢先后三次在贵州任职达14年之久,且“政绩卓著,吏民讴歌”,故设祠祀奉。后祠堂建筑修葺,就仍用“龙门书院”原名。
穿过这漂亮的花瓶门,来到龙门书院里,这里是个幽雅的院落,种有竹、果树,站在这里北望,甲秀楼的南侧面清晰呈现在眼前、一揽贵阳市貌

北望远处,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交融
近处,即是翠微园的山门

院落里种的果树,像是苹果?
“龙门书院”建筑就坐落在院落中央
龙门书院
现在龙门书院里办有展览,用文字和图片详细介绍了“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流传及科学依据;中国人的“爱鲤文化”;贵州巡抚刘荫枢的居官清廉爱民、勤于国事的故事
“鲤鱼跳龙门”虽人人皆知,但其传说来历,未必能详细说清楚

河宽不足40米的黄河的咽喉------“龙门”,冰化雪融时,龙门下黄鲤竞相跳跃
所在的韩城就是华夏文明标识------“大禹治水凿龙门”、“鲤鱼跃龙门”等诞生地

展示的“鲤鱼文化”

墙上贴有贵州巡抚刘荫枢的居官清廉爱民、勤于国事的详细介绍
这也是为纪念他,“龙门书院”曾称“刘公祠”的原因
龙门书院北边靠山有一条石阶,冷清清的,好奇心就拾级而上,台级上端即有栏杆相隔,过不去,里面建筑也不开放,后才知这里可能是地图中所示的鹤梧栏,但不想错过高处赏景的机会,就尽量将相机伸到栏杆内,向外拍了几张
远处的高楼、近处掩映在绿树中的甲秀楼、筑于巨石上的亭子构成的画面很美
刚才咱已经去过这亭子,还在亭子里休憩过呢
现在还有游人坐在亭子里休憩,亭子台基下方有水,中间有石墩铺设
游人也可从石墩上到亭子里去
亭子最下方也有一汪水池,上下两汪水池有不小的垂直高度落差
若水多时这里会有瀑布下泄,很美的噢
难怪那位
女士会不惜几次上下拱南阁前的长长台阶,“折腾”取景

赏了景拍了几张,即从台阶下来一路向东溜达,经过了拱南阁,继续东行,在拱南阁的东边又见一道白色围墙,围墙上有好几个镂空窗户,非常漂亮
沿长廊花墙走过去看看
“澹花空翠”
能猜测其表达的意思是里面一定很美
从此花瓶样门洞入内,里面果真很美,又是别样天地。只见园内修竹婆娑,门口奇石相迎,四周有长廊花墙相围,而秀丽的翠微阁就玉立其中。(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