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2018-07-28 11:29:21)
标签:

四方井巷

冲子口巷

杨氏宅院

傅家大院

歪门斜道

分类: 游山玩水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镇远古巷民居--------杨氏宅院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镇远古巷民宅-------傅家大院
                                                 摄于2018-5-21
   
   四方井巷就在博物馆的西边,出博物馆后向右一拐进去就是。四方井巷是镇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巷名因巷内有一四方井而得名,到里面就会见识到这独特的四方井了。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四方井巷,巷口立有石牌坊,很精致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巷口墙上挂有四方井巷及与其周边景观的图示

   参观博物馆后,应该说对镇远的古巷民宅已有初步印象了,它们依山就势,逐层递高、错落有致,民居大多建有各式用青砖垒砌的高高封火墙,墙边有彩色或水墨绘的宽幅装饰图案,在高墙夹峙中纵横着一条条石板铺就的幽深小巷,小巷出口临河处与码头相连接,民居门的朝向很独特,形成“歪门斜道”古居特色。

     现在是到实地来亲眼目睹古巷风采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入牌坊后,空中是一大片红红灯笼,非常喜庆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写有“百年豆腐”字样的红灯笼高挂,豆腐是镇远的一大特色美食

   行走在窄窄的石板铺就的小巷里,前方的一座宅院引人注目,走近看看门前围墙上的标示牌,原来这是“四方井巷第一门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四方井巷第一门楼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细瞧门楼的建筑,与大多数门楼差不多,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主要是其门楼的朝向很是特别
不是面向巷子而是扭转了一个角度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门楼方向与巷子有夹角,这就是镇远古巷民居的“歪门斜道”特色

   继续前行,又见一门楼,这是四方井巷第二门楼,院内是镇远县档案馆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四方井巷第二门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是镇远县档案馆、镇远县现行文件阅览中心
回想不知前面的第一门楼里现在做何用?大门也关着
                                                                   第二门楼的朝向与巷子也有一夹角

   途经四方井巷的第一、第二两个门楼后,继续在小巷里前行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不用操心问路,尽管沿小巷弯曲曲的石板路向前就是
围墙筑的有弧度,呈波浪形地向前延伸,很漂亮

  巷子前方路边有一作坊------古城银坊,还有两辆摩托车停在路两侧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巷子边的一间屋外木板上书-----“古城银坊”,巷子两侧停放摩托车
有人在此生活、工作

   此作坊似是建在巷子尽头,前面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了,其实小巷就在此作坊处向西拐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一条小石板路即在眼前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向左一拐,石板铺砌的一条小路盘旋向上
路边见有一人弯腰在提拉着什么(图左)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原来是四方井到了,这位居民正在提井中之水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四方井始建于明代,位于府城四方井巷中段,我们常见的井口都呈圆形的,但它的井口却呈四方形的,故此井就命名为“四方井”,而巷子也以此井而得名“四方井巷”

  它的井口用细錾长条青石镶砌,边长均是1.2米。井壁和井底都用细錾大块青石镶砌,且井口、井底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井深2.2米。井台地面用细錾青石铺砌,在井的东、西、北三面筑有高1米的也用细錾青石砌筑。在北面离井口0.6米处有一石穴,源出石屏山的泉水不断潺潺流入井中,且水质极佳。井台总占地7.1平方米,井台的开口在东南方向1.5米处,与四方井巷相接。

   与常见的井还有一不同处,在井北面还有一高出井口1.5米的砖砌小庙,内有供奉之神。四方井年代久远,井壁、井台、围墙的青石磨得光洁圆滑。清乾隆《镇远府志.山川》记载:“四方井,在府治西,源出石屏山”。四方井可能得益于都是用青石镶砌的,较通常的砖砌井坚固耐用,故建成后很少进行维修,是巷内居民生活的主要用水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四方井的井口呈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用细錾长条青石镶砌
井壁和井底都用细錾大块青石镶砌,井口、井底形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井深2.2米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北面离井口0.6米处有一石穴
来自石屏山的潺潺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井中,且水质极佳
四方井建成后很少进行维修,这可能得益于都是用青石镶砌的
图左上方:角落里一盆子,内有焚烧之物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就在咱逗留观察的一会儿时间里,这位居民来回提了几桶井水
四方井是巷内居民生活的主要用水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为安全起见吧,与别的井不同的是,在井的东、西、北三面筑有用细錾青石砌筑的高1米的
与井形成一整体,井台共占地7.1平方米
在东南方1.5米处则有开口,与四方井巷相接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在井北面筑有一高出井口1.5米的砖砌小庙,内有供奉之神
为保健康、保平安,木板箱上放有上供的香纸、每份六元
在井台西北角有一盆,内见焚烧后之物,可见确是有人来供奉噢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沿石阶上行,回头望四方井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筑于井北面上方的砖砌小庙
尽管小,但其围墙、屋顶、屋顶上的装饰,小庙的各个部位都是像模像样的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继续前行,这儿建有台阶,拾级而上,古居依山势而建,逐层递高

   四方井巷,除主巷道外,在高墙夹峙中还纵横着一条条石板铺就的小巷,在主巷道北侧看到一条小巷,小巷里的古宅很有特色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小巷里的古宅背依石屏山,屋前红灯笼高挂、三角梅盛开
拾级而上去看看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在两侧古宅中间,可望见镶嵌在石屏山上的“城”字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古宅的筑于外面的楼梯,凌空架设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房屋竟用砖块垒成的柱子作房基(图左)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二层上有木栏杆,就像现在的阳台,透过木栏杆,上面有水斗之类的,有人居住

   再向北走走,不由眼前一亮,这户人家好有生气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院门闭着,尽管院门上方的“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大门上的绘画都已陈旧
但在门前的绿树红花灯笼装扮下,显得生机勃勃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在这家的东侧隔壁,又是一条幽深小巷,围墙边的一条绿叶红花将人们视线引至小巷深处的一家院门前
一位女士从一扇虚掩着的大门里走了出来(想拍的,但总是不好意思将相机对着人家)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返回原来的这家,在其东面还有一条支巷,于是向东走去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东侧的这条支巷里有座“刘氏民宅”,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再向东行,民居错落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在路北侧古宅,都依石屏山而建

   在支巷里向北向东转了后,就再原路返回到主巷道,继续在四方井巷里向西行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这家门也转向而开-----“歪门斜道”也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门楼上的标语、围墙上的诗词,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仍依稀可见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巷两侧的围墙一如既往地呈现优美的弧度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四方井巷石板铺就的巷道,就是这样一路波浪形地向前延伸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古巷又一处民宅--------“向氏民宅”,县级文保单位
门楼讲究,门的朝向与巷成一夹角,镇远古巷民宅的“歪门斜道”特色不变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继续前行,前方一屋门上有草复盖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县级文保单位,现作酒坊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四方井巷的石板路上,时而可见到这样的带孔花纹石板镶嵌
原来这是下水孔,类似阴井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古巷道,时而平坦,时而向上,拐弯抹角,老是变化之中,漫步其中倒不觉得累了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石阶之上有二个红灯笼伸出了头,又一个民居到了

   拾级而上,来到这个门楼前,原来是杨氏民宅,县级文保单位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杨氏民宅,县级文保单位

   从贴于门前墙上的介绍得知,杨氏民宅好厉害。它建于清末,占地有960平方米。位于石屏山中段的兴隆街北侧,处于要道之中-----四方井巷、仁寿巷、复兴巷均可通往大院,地理位置极佳。大院高出兴隆街的街面37米,由南向北依山势筑成三层台基,每层台基高4至6米,再在四周用高封火围墙将这三层建筑围成一个整体,即是杨氏宅院。

   高封火墙将三层建筑围成一个杨氏宅院整体,最下层为谷仓;第二层级院为正厅;第三层级院为书房和花园,整个建筑坐北向南,形如大船。正厅的门框用精磨青石条制作,门框高2.64米、宽1.9米,门楣上有垂花门罩,罩下有横额浓墨楷书;正厅靠北为单檐悬山式穿门木结构,有明次四间,通面阔15.73米,进深7.1米。两旁在厢楼南侧置门,通第一层的谷,用石阶相连,而正厅东侧筑有石阶,可登第三级书房和花园。

   杨氏宅院里面没进去,就一路在其外面西行,好在它的每一层建筑庭院的台基都在封火墙的西侧开有大门,可以向里窥视,这三个大门的门外均有石阶,通过门外石阶可相互相联通。

   咱就是沿三个西大门外的相通石阶一路观赏上去,感受杨氏宅院的风采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杨氏宅院的第一层级院建筑,门楼匾额“瑞洁衔环”
沿此石阶拾级而上就可到位于其北面的第二层级院建筑(见图左上方)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拾级而上,来到第二层台基,台基在高封火墙西侧开门
里面的第二层级院建筑原为正厅,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锦绣坊、及杨家大客栈之用
再沿石阶,拾级而上,就可到第三层台基了,那儿同样在高封火墙西侧开了门(见图左上方)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拾级而上来到杨氏宅院的第三层台基,同样向西侧开门
第三层级院建筑原是杨氏书房及花园,门楣上有“图书”两字
现为“上书房客栈”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门前墙上悬挂一块“大圆木砧板”,上书经营内容
出售阳光20元位-------不懂何意?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提供以画换宿每天仅限一间,节假日除外-------以画换宿?写的也不明白
是当场作画还是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是一定要本人的画还可以是别人的?
咱反正看过算了,不过好像还是应写得明白些,营销策略应发挥其应有作用

   到了杨氏宅院的第三层级院后,就折向南下行,路西侧的民居虽不有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这家民居,虽不如杨氏有名,但也有自个特色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一路走来,很少见到游人,总算在杨氏宅院的这条小巷里看到一些游人了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这家门框用青石条构筑,上刻有阴阳八卦图,门环也经典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杨氏宅院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位于几条巷子相交处
东通四方井巷;西接仁寿巷、冲子口巷;南与复兴巷相连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南接的这条复兴巷下去走一点就上来了,还是按当地人指示继续向西行
于是一直向西沿冲子口巷一路走去

   四方井巷终止于杨氏宅院的东侧,而杨氏宅院的西侧就是另一条巷------冲子口巷的“领土”了,过了杨氏宅院,行走在冲子口巷上,没走多远冲子口巷开阔了不少,还有一小平台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冲子口巷子这儿的小平台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站在平台上南望,有条小巷
绿色的则是舞阳河南岸的中和山了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小巷围墙上装饰的两条金鱼栩栩如生,年年有鱼-----这是屋主人的殷切期盼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南边这支巷深处有家“袁家豆腐”,是建在复兴巷里的,真的是镇远豆腐无处不在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在平台北侧,有好几幅镇远景观浮雕镶嵌在围墙上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围墙上方的民居很是气派
后来才知这里就是有名的傅家大院的前院,前院有转阁复廊二层可登高望远

  走过平台,在平台的西侧,就见傅家大院的门楼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傅家大院
门楼匾额“封唐召泽”、门楼东侧三角梅耀眼,南侧围墙上挂满红灯笼
大门以传统的风水习俗,开在东南角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放置在门楼台基旁的名人签名及照片,有点向人们“炫耀”傅家大院的身价地位之嫌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得持票入内,门旁有关于傅家大院的介绍

      从介绍得知, 傅家大院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是盛商行创始人、江西商人傅氏家族的宅院。傅氏先辈早年由江西来到镇远,靠在码头挑担搬运起家,继而开办堆栈,发达后建此宅院。傅家大院经历了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至今已传到第九代了,是镇远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之一。宅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风水习俗----大门向东南角开,吉祥平安,又免路人窥视,是古巷民居典型的“歪门斜道”。前院有转阁复廊,二层可登高望远。宅院内建筑雕饰精美华丽、有很高的历史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清代镇远商业文化和民居的活教材。

   离开了傅家大院,继续西行,又见一建筑------盛老行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裕盛老行
傅家是盛商行创始人,这盛老行与傅家有关吧?现在已作茶舍之用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下行途经又一家经营豆腐之处-------邓家豆腐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邓家豆腐”里,豆腐花色品种多多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从店铺门前张贴的介绍,知邓家从清末年间就开始用手工制作豆腐脑
至今仍沿用祖辈遗留的石磨工具,手工制作豆腐
没时间去品尝,无法与豆腐创始人所在地安徽寿县,吃的豆腐脑作一比较了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继续随冲子口巷一路折向南、向下行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这座木结构房屋看上去历史悠久了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房子边挂有公示牌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继续在狭窄的冲子口巷道里向南向下行走,观赏各类民居
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道平整洁净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西湖会馆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西湖会馆小学,县级文保单位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何氏民宅,县级文保单位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站在门口,向何氏民宅里张望,透雕栏杆非常精致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冲子口巷里属县级文保单位的民居不少
在长长的七弯八绕的冲子口巷里,观赏了不少古巷民居,古巷幽深留一影作纪念吧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叔度豪风”门楼,县级文保单位
门窗透雕,似才漆过,亮亮的、红红的,有点耀眼,不过看上去有点像底漆,不会就是这样子了吧?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这里民居是作青年旅舍之用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前面两侧围墙挂满红红灯笼,快到巷口了,已经看得到古街马路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没想到,已近巷口了,还有一个县级文保单位-------彭氏民宅
看看门的朝向,同样是转了一个角度,这里的古巷民居就是这样的偏爱“歪门斜道”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终于到了冲子口巷末端,冲子口巷也有精致的“门楼”

   从位于古街东边的四方井巷起步,在纵横于高墙夹峙中的一条条石板铺就的幽深小巷里穿行,最后从冲子口巷出来到古街西边,就像爬了一座山------东边上西边下,“山”沿途中观赏了不少各种类型的镇远古巷民居,不管是有名的大户人家、还是普通人家,镇远古巷民居的“歪门斜道”特色留下了很深印象。想到沿舞阳河边的古民居在昔日的城市化改建时差不多都改造了,幸亏依山而建的古民居至今尚得以存留,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也得以保护丰富。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出了冲子口巷,穿过古街马路,到舞阳河边去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河边的雕像-------反映舞阳河捉鱼、码头搬运工的劳作场景
冲子口巷临河一边,建有冲子口码头,现在仍在使用
舞阳河畔建有不少码头,古巷临河一边一般都与码头相通,便于居民出入需要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向河对岸眺望,一艘龙舟正待出发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在龙头后鼓手前,还有一个专业摄影者坐着,面对镜头想必大家更有精神了吧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只见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来回穿梭拚搏在舞阳河面上,鼓声阵阵、号子声不断
猜测他们如此刻苦训练,是为不久将临的端午节龙舟赛作准备吧,默祝愿他们取得好成绩

   站在河边,面对如此激荡人心的画面,真想再观赏观赏,可是不行啊,还有好多地方还等着去游览呢,不得不开步,在古街上西行,一会儿就到了立于古街上的牌坊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牌坊的东侧,匾额上书“钥锁楚滇”

黔东南镇远古城-----古巷民居
牌坊的西侧,匾额上书“石屏巨镇”

    牌坊立于古街与新大桥桥头交界处,没向南过桥,而是继续西行,到桥的西侧游览,那儿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