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城全貌
筑于石屏山上的古城墙------府城垣
摄于2018-5-21
(接前)晚上回到客栈,站在位于舞阳河北岸、祝圣桥东侧的阳台上向西南眺望,青龙洞古建筑群、祝圣桥、舞阳河又呈现另一番美景,移步即景嘛,更何况现在是站在-----河北岸、桥东侧,与先前的站在河南岸、桥西侧截然不同的方向赏景的了
位于河南岸的青龙洞古建筑群、舞阳河上的祝圣桥
尽管不错,但发觉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精彩,要知当初就是因看中图片------站在这客栈阳台上,向外观赏到的夜景非常之美而决定住宿这儿的,可现在都有点暗暗的,那祝圣桥就是下面的反射光,不是灯光勾勒轮廓;中和山上的青龙洞古建筑也如此,询问了店主,老板娘告知,这是因在改建中,来的不是时候啊,原本还有点遗憾,但后来得知端午节时,就是咱这间屋,住宿一天已上涨至1千多元后,也不遗憾了
站在这里赏夜景,虽然不如预期的精彩
但事后一想到端午节时人家比咱多花5倍多的银子,也不过是如此一样的景致
那就偷着乐吧
清晨,在店主于自家屋顶养的公鸡阵阵鸣叫声中挣开了双眼,开始了新的一天。到阳台上去活动活动
西望,时间尚早,祝圣桥上几无游人
东望,清晨的阳光柔柔的从东边斜射过来,想想昨天到时已是中午,而明天一早就得离开,若现在将青龙洞的这“望星楼”、“中元禅院”、祝圣桥等作背景留影倒是好时机

于是迎着初升的太阳,又折腾一番

好啦,得抓紧时间开启新的一天游程了。先到街上找找吃早饭的地方,路过大河码头时,想昨天是在中和山上的古建筑里隔河多次看到这码头的,现在既然路过,何不就顺便先到码头上去看看。
大河关码头早年为沙湾渡,明洪武年间建舞溪桥了,渡口就改作码头,因石屏山与青龙洞所在的中河山隔河封峙如门,故又名石门关。清代在此设厘金总局督办税务,所有过往商船必须在此靠泊交纳厘金税,它是出入滇黔水路航道的重要关卡

大河关码头上一组雕像
寓意明清时期的大河关,相当于现在的海关、税务合署办公的地方
凡过往货船都要在此报关纳税,当时所得关税居贵州前三名呐
明代成化年间设税课司,清代改官钱局,后称厘金局
坐者为厘金局官员正在办公,站者是纳税者手捧银子正待报关纳税
虽现在在此过往是不用纳税了,但至今码头仍在使用

码头东侧的这个亭子就是售票处,游人乘坐游船在此买票

亭子里可供候船游人休息
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坐船游览舞阳河两侧风景,是很惬意的

当时见此,随手按了一张
没想到在后来参观镇远博物馆时,见到题为“古城乐事”的河边垂钓者旧照片一张
看来这河边垂钓的“古城乐事”,一直延续至今


站在码头上望隔河古建筑,万寿宫、紫阳书院、青龙洞道观、玉皇殿等,
青龙洞古建筑全貌尽收眼底
离开码头,继续寻找合适的当早饭,想喝点粥清淡些,但一路店铺差不多全是各式米粉,终于在一家食府看到了包子、粥,店主很客气免费送一小碟榨菜,早饭很“落胃”,吃完后就即折回径直到登石屏山的入口处去了

门票30元/人,旅游团都不组织的,而自由行的有的则趁下班时间进入,故上山游人不多

沿山路上行,俯视下方,
观光船停泊在舞阳河
码头边上
河北岸的古街两侧,白墙黛瓦民居重重叠叠

上山路修筑很好,两个工人扛着铁丝网、铅丝上山,到山中
修筑一新开发的路段去

石屏山很陡,山路盘旋向上,但好走,也很安全,走走停停看看不累

透过树影缝隙,下面就是古街的一支路

舞阳河南岸,一列货车驶出隧道,位于其上面是一条公路
镇远曾是“湘黔咽喉”、“水陆要冲”,如今也是交通要道

山路掩映在树荫中,这一路几乎不用防晒
当山路再次盘旋至石屏山的南侧时,古城面貌尽显,目光随着清澈的舞阳河自东向西由近而远慢慢望去,美不胜收

镇远古城的东侧
镇远古城的西侧
呈"S"形的舞阳河,就在南北对峙的两山------中和山与石屏山中穿越而过
沿河而建的密集民居随舞阳河向远方伸展、向两山拓展
这就是建于隔河、两山对峙中的镇远古城
向东南方向望去
青龙洞古建筑群已在下面,在其东侧上方,有个塑胶跑道,像是一所学校所在地

再向东望去,舞阳河上游之水蜿蜒曲折穿行在
狭谷中
继续上行,来到一座亭子里,这就是在山下时看到的高高建于石屏山上的亭子,没想到现在自己就已经站在亭子里了

发现栏杆有干扰,为将背景拍得更清晰些,
只得站得高高的试试
可清晰看到古城中的舞阳河呈“S”形伸向远方

亭子里没其他游人,自拍玩玩

早就发现
手机自拍里有美肤功能一项,莫不试试?好像效果还可以

当然这好像与此时所取的角度、光线都有关,它们也是“功不可没”的

继续拍个痛快,这里已是最西端了,已经可看到远处公路上的高架桥

与亭子西侧相连的走廊里,有几位游人在休息
上山的游人很少,而且人家在这里拍几张就好了
哪像咱在凳子上跳下跳下的各个方位“折腾”个没完,如此这般,想起以前一个小插曲
那是2016年5月登上青岛信号山,为拍著名的总督官邸,起先咱是站在栏杆边上对景拍照的,后来有4、5个外国人来了,只见其中一人快速跳上长条椅,以总督官邸为背景,给其他靠在栏杆边的外国人东拍西拍的,这角度确实不错,我们原本不好意思站上去的,等他们走了,于是什么也没想就如此效法,刚拍了一张,就听见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老远大声喊话了:“下来!下来!”当时我本能回应:“刚才外国人也站在上面的,怎么不说他们?”虽然明知长条椅是供坐的,不能站,自己理亏,但因遭遇与外国人不同的“待遇”而想不通,为自己也为国人鸣不平,因常一提起外国人来,总是会说他们素质如何如何高、如何如何文明的,可今天呢?且管理人员对先跳上去的外国人视而不见,就专会说国人。当然啦自己也不对,不能学坏样嘛。
现在这儿没人管,又想好不容易爬了上来,为更好取景于是就站上去了,好不自觉噢,想过去教育学生要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可现在自己呢,有人管与没人管就不一样了,真的是“学坏样”容易自觉律已难哟。
赏景拍照休息得差不多了,告别亭子,继续西行,前面有条陡陡的山路直指蓝天,原来高高在上的亭子还不是最高处

陡陡的山路,直指蓝天,继续攀登吧
这条山路的尽端,有段城墙,那儿才是石屏山的最高处呢

近中午、又无遮蔽处,虽说直射的太阳光很是厉害
“不到山顶非好汉”,向前吧,好在山路修筑很好,这就不怕了
回头望去,刚才的那个亭子竟已被甩在下方了
再东望,山谷中蜿蜒曲折的舞阳河上游,又是另一番景象
继续向上,快走到山路的尽头了,一高大的城墙突现眼前,这就是府城垣,镇远古城将舞阳河南岸称卫城、北岸称府城,故这筑在北岸石屏山上的城墙就称府城墙了
府城垣
府城垣,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位于县城北石屏山上,原城墙长2030米,建有烽火炮台、指挥堡、城楼。古称:“屏山为城,舞水为池。金汤之固,其无逾于斯乎。”府城垣气势恢弘,所在的石屏镇是易守难攻

行走在古城墙上,曾经的这里硝烟弥漫,如今四处静悄悄

前方似无路了
但走到跟前,才发现高低绵延的城墙,一直伸向远处,好远好远

继续向前行,见前方一段城墙骤然陡起
在骤然陡起的城墙前,见立有一块标示牌,上有告示“前方城墙修缮,游客禁止通行”
就是说登古城府城墙到此为止了
镇远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南边陲的军事重镇,历代是入主云贵高原的黔东要塞、滇楚锁钥。史书载:“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到清朝,军旅浩荡已成为黔省一冠。而筑于石屏山上的府城墙自是功不可没,在下山前就再与之合影留念吧

下山前再与府城墙合影
虽现在府城墙上曾有的烽火炮台、指挥堡、城楼已无,但磅礴气势犹在
镇远以石屏山为城、以舞阳河水为池,可谓“金汤之固,其无逾于斯乎”
返回时一路下行不费劲、再说四周景色已经赏,自然就轻松多了,只不过偶尔有些新发现也没错过

一列货车正驶入隧道里
来往的客车、货车就是这样在镇远舞阳河南边的中和山里穿越,时隐时现,将中原与西南边陲相连接

再瞧瞧舞阳河的上游景观

山路边的“抗子哨”花开正茂
继续下山行,仍不忘张望四周,突然发现原先空无一人的操场里有不少人影在移动,原来是正值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之时,下了课的学生们源源不断地涌出教室,通过操场,直奔食堂
图右:结束了上午课程的学生,正从教室里源源不断地走出来(二层教学楼与操场地面相平)
再通过操场到食堂去
图左:可看到跑道上的跑在最前面的几位,是迈开大步向食堂冲去

想想咱的学生时代,不由暗自好笑,不也这样嘛,真的是不管何时代,此时都是一样的“腔调”噢
虽说从图上看,学校仿佛建在高高的山上,比青龙洞古建筑要高出好多
其实从校东边的公路上来到校,落差还是不大的
从图中看到,教学楼的二层就与操场处于同一平面
所以这里同样是显示了,学校建筑与古建筑有一样的特点-----依山势而建

南岸山坡上,一列
开往贵阳、昆明的客车从眼前渐渐驶过
无愧镇远
“滇楚锁钥”的殊荣

快到山脚的山路上,安有照明灯,就是晚上看到的石屏山近山脚处的“之”字形

路过“火神庙”,门关着,门旁贴着“2017年镇远县首届迎新春千人登石屏山健身活动“告示
可以想象当时千人登山情景是何等壮观
”镇远不止在记忆里,也在你的相机里,和镇远合个影吧!“
从自到镇远的一刻起至现在,咱可是合个没完呢


售票口前面的雕像
下了山,先到住宿处去,反正不远,洗洗稍休息一下后,精神抖擞地又开始下午游览了。来到街上,已知镇远的米粉、豆腐脑很有名,虽主料一样都是米粉,却随调料不同衍生出很多种不同口味的米粉来,古街上米粉店很多,午餐就是它们了,随意就近进入靠祝圣桥边的一家店铺

也许豆腐脑特别有名,连米粉里也会在上面另加一瓢豆腐脑的
不愧为当地特色小吃,价廉物美
下午是逛古街了,看看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巷民宅等。行走街上,时不时会有古迹出现

炎帝宫,大门关着,没进去
可能里面就是供奉炎帝、太上老君、财神爷的

街两侧这些清一色的黛瓦白墙的建筑,可能还是1986年后新建的

古街上有公交车穿行

从外观看,这家素席馆可能比较有名

立于街边这幢建筑为府文庙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围墙上有太极古城镇远地图
街边两侧,摆有各式鲜花装饰,用供人们休息的坐椅

这里与主街垂直,早上是农产品集散地
早上就在这家食府里吃的早餐-----粥、包子,这儿供应面食的店铺是很少的

途经博物馆,就入内参观,以便更好了解镇远

不用买票,登记一下就可入内参观
地处黔东南的镇远,在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县起,至明、清建州置府、至废府改道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一直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湘黔咽喉”、“滇楚锁钥”的殊荣。镇远的名刹古寺、宫殿园林、戏楼会馆、码头驿道、山水秀丽、气候宜人,使镇远堪称“西南一大都会”。镇远这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大批商人涌入,使镇远一度成为繁华闹市。
镇远是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青龙洞古建筑群、和平村旧址、镇远城墙(府城垣、卫城垣、四官殿。省级的7处,中共镇远支部旧址(周达文故居)、天后宫(含天后宫码头)、谭钧培公馆、邹泗钟祠、吴王洞摩崖、青溪铁厂遗址、镇远码头(大河关码头、米码头、府城码头等);还有100多处的县级文保单位。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自然风光绮丽,是一座美丽的山水古城。

镇远在贵州省的位置,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管辖
(杭州与黔东南地区结对,故杭籍游人来此不用买票,而咱宁波是与黔西南地区结对,只有到黔西南才免票)
镇远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生活。五千年前,两支苗族先民从中原徒居镇远,与土著居民融为一体。先秦时期,镇远属夜郎故地,后楚将从沅江入舞阳水伐夜郎,夜郎及苗族部落归附,镇远就渐被纳入历代王朝行政管理中

有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化石,见证历史悠久
古驿道遗迹
始建于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湘黔驿道的雄关段,就位于县城西14公里处
驿道经山谷中有条相见河,原河上有一”相见桥“,为古代镇远官署迎送官员之处
林则徐几次路过镇远都写下诗文,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他在云贵总督任上告病还乡,路过相见坡时为山程之险有感于仕途艰难,写下《相见坡》一诗
红军战斗和经过时的祝圣桥
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1934年9月西征转战进入镇远,1934年12月,右路纵队攻克镇远战略阻击,会师并完成策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任务,1935年11月从湘西入贵州,经镇远继续西移
红军先后三次征战镇远,宣传抗日,激起镇远人民革命热情,纷纷加入红军长征行列

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
府城垣,位于县城北石屏山上
见此照片特别亲切--------才登上过啊

,好像实景与照片一模一样噢
作为军事重镇的镇远,以石屏山为城、以舞阳河水为池,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舞阳河上商贾繁忙景象
清代时,舞阳河两岸民房达3600多幢
仅在1856年到1882年的30多年里,迁入商户2000多户,极大地繁荣了镇远
舞阳河两岸的码头最多时达20多个,目前还在使用的有大河关码头、天后宫码头和米码头等
码头为古时的”装卸货场“,卸下生活必需品,装上油桐、茶叶、生漆、牛皮药材等经水路运出,
尤其是桐油,1875年输入欧洲,1900年远销美国

1944年始建时的镇远新大桥
如今的新大桥,当然是焕然一新了
在古城旧影中,展出不少镇远名人事迹、文物古迹、幽幽小巷等老照片,让人回味无穷

青龙洞不同角度的老照片

日常生活情景
古巷民宅
古巷民宅依山就势,逐层递高、错落有致
民居大多建有各式用青砖垒砌的高高封火墙,墙边有彩色或水墨绘的宽幅装饰图案
高墙夹峙中纵横着一条条石板铺就的幽深小巷
小巷出口临河处与码头相连接,形成”歪门斜道“的古民居特色
看了介绍,不由对这些古城民宅充满了好奇,要知在街上看到的都是现代改建的,这些依山就势“歪门邪道”的民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好在博物照馆参观完就去民宅游览就在计划之中的
镇远端午节的龙舟赛,历史悠久的了,今年就进行大型比赛,比这照片上的声势更浩大的了

博物馆中展出的不少地方已经去游览过了,就抓紧时间接着继续游览吧,虽说不可能都跑遍,但尽可能的能看多少就多少。离开博物馆后西行不远,看到街边有一尊挑着水的雕像,雕像后有一牌坊,牌坊匾额上书“四方井巷”,正好向右拐,到这小巷里走一走

四方井巷口前的雕像
“四方井巷”口的牌坊
牌坊非常之精致,牌坊后面的巷口上方挂满红灯笼
窄窄的小巷曲折向上,看来这是个有故事的古城小巷
进去瞧瞧。(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