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第一大佛
建在断崖上的敦煌莫高窟
摄于2017-7-17
(接上)当我们这一组的游人都分发到一只“耳麦”后,就在导游亲切的“现在请大家跟我走”声中千年佛窟探秘开始。因窟内不许拍照,倒也省事了,不过随即取出纸和笔来,记记总可以的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哟。此后一直老老实实地跟着导游穿梭在指定的8个洞窟中,先来到329号洞窟,大家依次入内,没想到外面是毫不起眼的一扇小小门,内面确是“别有洞天”,释迦牟尼雕像端坐中央,弟子立于左右两侧,释迦牟尼眼晴很亮,因加了琉璃珠,中间是唐代12升飞天壁画,右边壁画是释迦牟尼出生故事,左边壁画是释迦牟尼出家故事;332号是初唐佛窟,中间也是释迦牟尼雕像端坐,弟子立于左右两侧,仰望头顶上方,倒复漏斗状的藻井,窟顶为坡顶与平顶组合(印度传入),上面布满千佛像;335号塑像是后来清朝重修;16号,其右侧甬道隔壁就是藏经洞,1900年发现后,到1907年几万件文物被盗,现已是一空黑洞,76号西夏窟,西夏是母系社会,内绘制的是4龙盘凤,内容与当时时代密切相关;420号窟-----1000多年前的隋代佛窟,千佛像的头光与背光不同,4种颜色的佛像有规律地排布窟顶的上方,整个画面变幻莫测,如此的千佛像第一次见识;428号---北周佛窟,坡顶平顶组合,内加佛龛,壁画是出资人形象,按其出资大小决定画像大小,61号,元代,窟主曹元忠,覆斗形顶下方四角龛内,画四大天王像,主室背屏式马蹄形佛坛,仅残存主尊文殊所骑狮子像尾。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图壁画,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东壁以及南北壁东侧下方分别绘回鹘公主、于阗公主、曹氏女供养人像,供养人画像大小及排列次序则取决于政治地位。
参观到后来,实在目不暇接,反正就是彩塑佛像坐中间,弟子立两边,千佛像顶,四周壁画富丽多彩,记述了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及山川景物、亭台楼阁、出资人、供养人画等,从最初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惊叹不已到最后以至麻木了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与其它石窟不同的是,因这儿是砂砾岩,就不能与大同云岗石窟、乐山大佛,洛阳的龙门石窟一样,采用石胎,仅除了几个大塑像为石胎泥雕外,其余小塑像均为木骨泥塑,壁画也是在砂砾岩上敷泥层而作画的。如此制作虽已逾千年而至今仍得以保存,这得归功于敦煌地处西北,干旱少雨的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及戈壁滩的特殊地理位置,免除遭遇更多的人为之灾。
因实地不能拍照,就放上几幅后来参观敦煌博物馆时拍的照片,以便大致有个了解

按比例复制的莫高窟佛窟之一

窟顶的藻井与千佛像
释迦牟尼彩雕坐像与立于两侧弟子与保护神像(?)

莫高窟第39窟飞天(中唐)

第321窟凭栏天女与飞天
(上面室内的这几幅是后来参观敦煌博物馆时所拍的复制品)
这次参观的洞窟,似都是佛像,原本印象中的一提起敦煌,脑中就会呈现飞天画面,但这次很少到,问了导游,许是刚好没轮到参观有飞天的窟吧,有点遗憾,通过这次参观,纠正了以往的偏见-------以为敦煌石窟就是“飞天”的狭义误解,其实大部分还是佛像,外界宣传敦煌时突出的“飞天”,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是佛像不便于展现,而“飞天”的美感更易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缘故吧,其实敦煌莫高窟毕竟是千年佛窟嘛。
穿梭在开放的封闭的洞窟之中,室内不能拍,莫高窟的外景倒是可拍个够

建在断崖上的三层洞窟
转移参观阵地时留影

洞窟全都编了号,一个洞窟参观后,若后面没有其他团队等着来参观,导游就将门锁上
所以不管是容许参观的还是没有开放的洞窟,平时基本上都是铁将军把门,为的是更好保护吧

洞窟外面的走廊修葺得很好

站在洞窟上层,看下面排队等候参观的人们还是源源不断

围拦外面的莫高窟广场可以任意游览

古老与时尚如此有机结合

参观完毕得下去了,时间都由导游掌控

等归还了“耳麦”后,趁还没走出围栏,又赶快拍了几张


莫高窟来过了

虽然没在洞窟里欣赏到飞天画像,却意外地发现了残留在这儿洞窟外的飞天画像
终算是减少些遗憾,莫高窟行对自己有个交代了

等我们走到围拦出口处时,与咱同批参观完的游人早就走得没人影了。按工作人员指点,到另一入口处排队参观------一直对外开放的几个大石窟,也是“应急票”可参观的洞窟
编号第96号的九层楼洞窟,因窟前建筑为九层楼,故得名九层楼,已成为敦煌莫高窟标志之一
这窟前建筑原为四层,至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
现九层楼是1935年建,里面就藏有莫高窟第一大佛
九层楼洞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坐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有北大佛之称。 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虽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只是参观人实在太多,不能多逗留,依次移动脚步就是

出了九层楼,继续排队参观
接着参观的是第132号窟了,132号窟有南大佛之称,因窟内的巨型弥勒像位于莫高窟96号窟“北大像”以南而名

“南大佛”外观

“南大佛”像,摄于窟外的宣传资料
南大佛像高26米,仅次于北大佛,为莫高窟第二大佛。塑造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年---742年),历时29年完工。除右手及腹部以下的衣褶经宋代修缮、洞窟内壁画为西夏重绘,其余皆为唐代原貌。
130号窟覆斗形顶,东壁上有两层明窗,甬道南、北壁各开一龛,有塑像11身,现存壁画约1300余平方米,洞窟价值等级为A级。
与北大佛一样,依山而造,石胎泥敷,后施以彩绘。其佛陀的头大,不符合人体比例,但正由此却巧妙地解决了观者自下而上仰望时产生的头太小了的视觉误差。南大佛庄重沉稳,气势宏大又不失细腻,是莫高窟唐代大型彩塑中的代表之作。

在莫高窟第二大佛南大佛前留影

甬道南壁的作为当时优秀的唐代供养人之一的------都督夫人礼佛图
都督夫人雍容华贵,身量超过真人,身后2个女儿及9名婢女,身量依次递减
由此也反映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

甬道北壁的晋昌郡都督礼佛图

第130窟藻井
虽说气候得天独厚,毕竟制作已逾千年,壁画又是在砂砾岩上敷泥层而作,随着地仗层、崖体的水、盐分向外渗透,及人类活动自然气候影响,它们的支撑体、颜料层渐老化,以至于裂缝、起甲、空鼓、颜料层粉化、划痕及壁画的被后人复盖等,这些在文物保护中用技术手段对其加固、稳定,使其不向劣化方向发展,尽量最小干预,将最真实的历史留于后人。
又到北区参观,北区是僧人生活活动场所,基本上无彩塑壁画
北区的洞窟
接着到位于九层楼广场南侧的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参观
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
外墙也是清一色的黄土
入馆内看看,馆内有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几个展室,及段文杰、张大千、常书鸿展室、展室很多,而且展室名称差不多,很易相互混淆,只能转到哪儿就看到哪儿了
馆内大树,不知是什么果实

《敦煌壁画集》,1957年清样稿

1988年--1995年,在莫高窟北区700余米断崖,清理248个洞窟,出土大量文物

美术工作者的临摹与创新,为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做出了贡献

敦煌壁画临摹用的矿、植物颜料

敦煌壁画
临摹用笔和临本装蒜裱工具

加固前后对比

代表窟举例,元代后因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就冷落,敦煌不再建洞窟
其中的151号即光绪26年王道士发现之藏经洞
其间大部分重要经卷宝藏已于光绪32年(1907年)为斯坦因伯希和所掠去,今只能谨见一黑洞
这次我们参观的是16、61、76、329、332、335、420、428,怎么都没在举例之中
但据导游带我们参观16窟时,指着其甬道右边(方位北边)的洞说,这个15号窟,就是藏经洞
于1900年被盗走5万多文物,现已是空洞
但这儿说的是151号?
后来查了敦煌莫高窟官方网站,藏经洞又是17号?
一个洞3个号?
接着参观了张大千故居(1941年至1943年)及临摹敦煌壁画
走出陈列馆后又到九层楼广场逛逛

戈壁滩里也有这样盛开的鲜花,难得

在小买部外坐下,喝杯敦煌特产杏皮水解解渴,酸酸甜甜的很好喝
来到慈氏塔广场,慈氏塔坐落在莫高窟前,建筑年代无文字记载,按其建筑形制,专家判断为北宋早期(公元960年)建筑。
慈氏塔
泥木结构,平面八角,单檐攒尖顶亭阁式,高5.5米。八角形塔基,上建木构八角亭式塔身
外围环廊,环廊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各有一尊金钢泥塑像
廊内建有塔室,正北辟一塔门;塔室内壁隐约可见彩绘图案
塔室外墙壁为黄泥抹面,上施彩绘神像(现已剥落残破)
古塔历经千年,仍保持完整,实属难得

过大牌坊后继续东行,过桥后一路向北行,到停车场去坐车了,至此莫高窟参观完毕

途经一片塔林,有点远就没过去

向停车场走去
停车场里摆渡大巴早就等候,上去即开,途经敦煌机场、敦煌火车站,很快大巴回到了数字中心,结束了莫高窟游览,终算这个老祖宗遗留的宝贵财产,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这个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的莫高窟来游览过饱眼福过了
。
只是有一个问题纠结,对于莫高窟一个这么重要的藏经洞,竟同时有15号(导游)、17号(官方网站)、151号(研究院陈列馆)-----3个号?
这个15号也许是导游带我们在16窟参观时,将窟的左右两侧搞错说成15号了,因既然说藏经洞是在16号右侧甬道的隔壁(即北边),就应是17号了,这就与官方网站一致。另外也不是1900年被盗,1900年发现这洞,大量被盗应是1907年。
那这个来自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中说的藏经洞151号怎么回事?若后来编号有什么变动,也应及时修正吧?毕竟都来源于官方、还都是权威机构,让游人该想信谁?
为何一个编号,自己会对此如此“较真”?只因联想到,近年来多次在外旅游,发觉有的导游讲解靠谱,有的不然,若是自然景观,导游尽可发挥自己的理解想象口才,随便怎么说都行,若是人文景观,那就得收敛些,不能加上主观臆想信口开河的了。这次有点不同,辛辛苦苦几千公里慕名而来,总想结果要踏实些,没想到眼见也不实,而且又都来自权威机构的,于是有了这个导火线,于是就有感而发,确切说是一触即发了。
算啦,反正实地来过了,知道了眼见了莫高窟确有这么个藏经洞,确有被盗这么回事,如今那些躺在英国伦敦博物馆里的中华文化之宝,终算也有了个安身之处,否则后来也不知会遭遇什么命运,现在也只能这么想了。
至于这些流落他乡的国宝的“老房子”的编号嘛,别当回事,编号-----就是随时可变的,决定于当时规则,就像门牌号,出于各种原因,有的不也是号给变了,但老地方不变。所以只要关于藏经洞的信息正确对了就是,至于号嘛,有啥可纠结的,有关官方不改也行,不知情的人们愿意想信哪个就哪个
。话虽这么说,但内心还是希望敦煌莫高窟的有关研究单位,能及时修正,相互统一一下,反正就是研究有关这些的嘛,不难的吧?
在数字中心换乘公交车回到酒店,稍事休息,继续下一个游览点-----鸣沙山、月牙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