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关老龙头------长城与渤海接吻之处

摄于2016-10-4
2016年5月的青岛旅游留下了很深印象,特别是以我国八个大关作为路名、并附有详细介绍的八大关风景区更是难忘。在青岛的短短几天里,竟会三顾八大关风景区,以至于几次往返于那条美丽的山海关路,当时就在想,何时能实地去那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看看?没想到同年国庆节时就实现了。
宁波有直达山海关的火车,习惯坐火车的咱自然选择火车出行------出发、到达的时间合适,不累、价廉物美
。
坐上10月2日晚5点多的火车,睡一宿,次日晚上8点多就到目的地山海关了。一路上也没多少风景,倒是到达唐山站时,一列运煤货车引起注意,好长好长噢,莫非这就是行驶在大秦铁路上往返于大同与秦皇岛之间的煤车?想起第一次参加工作的大同煤矿了,不由亲切起来,目不转睛地看着它从列车旁驶过,竟有40多节

途经唐山站时,一列长长的运煤车,引起注意
这列奔驰在大秦铁路上的货车,将大同煤矿生产的优质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秦皇岛,再流向全国各地

坐了20多小时的火车,10月3日晚8时多些顺利到达目的地------山海关
出了山海关站,因预订的酒店离车站不远,三、四百米,走过去就是。快到酒店时,在马路拐弯处的空地上,有一群人正在跳舞

在马路拐弯处的空地上,有一群人在跳“广场舞”
只是音乐有点怪,充满空灵感觉,像是佛教音乐
到了酒店安顿好,美美睡了一觉,次日开始游览山海关。在酒店不远处有个店,是专卖驴肉的,一日三餐都有供应,就买个驴肉火烧当早餐吧,不知驴肉是什么味,虽然宁波也有,但从未吃过

驴肉火烧,5元/个,够诱人的吧,价也不贵
买了回到酒店,再冲上一碗燕麦片粥,慢慢地第一次享用驴肉
火烧的滋味
,不错
老龙头景区就在山海关城南4公里处,下了公交车,来到景区前的广场,这儿极其开阔,北方的景点几乎都有这特点,先在广场上兜一圈再说

身后远处是“行宫”

广场里行宫前摆放多个这样的用以
拜谒的器皿,
没有香火,只是象征性的摆设
位于广场一角的亭子,精致的彩绘、精湛的白色龙雕围栏

行宫西侧的围栏、亭子里挂满祈福的红条,红彤彤一片
来到售票大厅,大厅很宽敞,里面服务设施齐全,还有医生坐镇,咱还让医生量了一次血压,享受景区提供的服务呢

售票窗口很多,除了团队散客分类设置外,山海关的各景点的门票几乎在此均有出售
山海关各景点的门票在此可单独买也可买景点各种组合的联票,各有利弊,我们就选了老龙头、孟姜女、钟鼓楼、王家大院、天下第一关的联票,二天内有效。
持票进入老龙头景点,老龙头为明初长城东部起点(1990年前一直认为),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是大将军徐达修建的山海关前卫哨城。在明中后期,又经抗倭名将戚继光、兵部尚书孙承宗、巡抚杨嗣昌等重臣名将增修加固,成为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老龙头占地600亩、有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海庙等多处景观组成,这里是长城与大海握手之处,横跨崇山峻岭蜿蜒万里的明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此入渤海,故将此长城之首形象地称作“老龙头”真是名至实归,下面就开始一一游览了。
南行不远,有一座亭子,亭子里面有一口“龙井”。这口龙井踞于老龙头之北,虽离海岸很近,但因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北高南低的地势,使得浅地表水一直由北向南渗透,故龙井之水总是清澈干冽,从未干涸过,直到现在也如此。明初时的老龙头驻军近200名,明末达千名,直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兵舰闯入渤海,为加强防海,此时老龙头驻军已经达二千,其生活用水一直全靠龙井之水。另据传,明清时期各文臣武将、文人墨客、清代的各帝王每逢回盛京拜谒祖陵往返途径山海关,到老龙头观海揽胜,也用龙井之水
亭子里面就是龙井,好多人围看,一会咱也进去亲眼目睹这口龙井

历尽
沧桑的龙井四周有花岗石相围,井口有铁盖,上有铁锁

透过井盖栏杆空隙,向下探望,可见到井中一汪清水
身着红上衣的咱在井下水中的倒影竟看得一清二楚呢
0

龙井旁的这个摊位,供应“茶汤”,10元一杯
看其用料都是花生面、薏仁米粉、紫米粉、燕麦荞麦粉、莲藕粉等,用开水一冲即成
哪有“茶”啊,倒像是南方芝麻糊之类的
后来才明白,像这样的“茶汤”小吃,还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呢
旁边的摊位供应像桂花百合蜜饮、蜜枣姜饮等各种
饮料,也很养生

不懂书法的咱认不出是什么字

这儿还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接力秦皇岛站的起点
一路继续南行来到宁海城外,在小苑一角,有座碑亭,这是因1991年山海关暨老龙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时,当地政府为弘扬长城文化,发展旅游事业而修建的

为纪念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碑亭

碑亭四周鲜花盛开

盛开的鲜花引来蜜蜂嗡嗡
看到蜂蝶在鲜花里不停息地盘旋、总会不由自主地止步欣赏,为的是充分享受这充满生机的情境
宁海城的边门,在此拾级而上可到城里
这是宁海城北门,一般游人都从此门进出
在北门留个影,就入内参观了
这座宁海城始建于明代,是万里长城军事防御建筑中唯一的一座功能齐全的海堡城,
城中拥有军事指挥机构-----守备署、驻守军队的-----龙武营、明代七品武官的官邸-----把总署、依托神灵保佑的----龙王庙、关帝庙等建筑,现存的内瓮城也为国内罕见。
驻守军队的龙武营生活区参观,明代驻守在此的龙武营将士,实行屯田制。粮食要先贮藏在粮仓,再在碾房加工

碾房里加工粮食的工具
粥房
粥房是明清老龙头龙武营驻兵做饭、吃饭之处,为便于游人了解当时情景,粥房墙上贴有各种相关介绍

玻璃窗里挂着的是“腰牌”,得凭军士腰牌,才可在此
龙武营粥房里进餐
有点像现在的食堂饭卡

墙上贴有各种介绍
粥房一旬菜单、戚家茶、养生粥、醋、糖醋蒜制作、及古人用水用柴的各种知识

这就是龙武营粥房的一旬菜单告示,不像
现在的食堂一般是一周菜单告示的
从初一至初十的早、中、晚的主付食告示中看到,伙食按排很科学嘀
如初七,早餐:炒高粱米饭、素汤面;午餐:白米饭、牛肉炖萝卜;晚餐:玉米面粥、煎小鱼
别的日子还有炖豆腐、香椿炒鸡蛋、大白菜炖肉、清蒸河鱼、海鲜汤、破米粥、焖饼、炒饼......
用现代养生目光审视,丰富又营养,真是OK!

放于一角的盛粥器皿

《戚家茶》
配食果常为桂花、杏仁、藕、红枣、姜糖、莲子
从介绍得知,《戚家茶》即为茶汤,源于明初,是华北地区传统小吃,将蒸熟的糜子面用开水沏成糊状,加以蜂蜜桂花枣泥等配料食用,香甜细腻。戚家军镇守山海关时,常在行营帅府备下福建糕点,配以茶汤,宴请当地乡绅、官府、有功将士等,故凡能在帅府品尝戚将军赏赐的茶品,都会觉得无上荣光。于是当地衙署、客栈、大户人家受戚帅影响,开始《戚家茶》的传承。
除了《戚家茶》外,与戚继光有关的还有一种《橡萝叶饼》,当年戚家军坐镇山海关时,士兵多来自江浙福建一带,不善面食、不耐寒冷,水土不服,当地百姓主动帮军营包饺子,但费时又易糊成一片粥。戚继光发现长城边有许多橡树,百姓用其叶做包装,于是就提示用橡树叶做饺子外皮,并改蒸熟,蒸既可量多、又多存几日不易变质、还又方便携带,再说橡树叶有奇特清香,回味久,味道好。因橡叶形似菠萝,这种饺子就被戚家军称作《橡萝叶饼》,并流传至今

看看其中的糖醋蒜的制作工艺多地道
先去皮浸水7天,每天一换水,再晒干焯水后,用炒盐腌透
最后用一定比例的糖、醋泥封收藏

看看《古代用水》
说饮食即是饮先于食,水生于天谷成于地、饮以养阳、食以养阴
水属阴故滋阳;谷属阳故滋阴
还有什么水能饮什么水不能饮,古人都好有讲究
看了挺有启发的
粥屋内的大铁锅,锅体非常大非常深,一次竟能做900余人的伙食,真是无法想像
瞧游人扔下的钱币,从上面看下去小小的

这是大铁锅的底部,
锅体有好几米高吧,柴火要在粥屋的下一层里添加了
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大锅粥”了
莫非就是“大锅饭”的由来?
关于大锅粥,也有介绍,何谓粥?古人云:“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亦非粥也。”必使“水米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粥”。还有“宁人等粥、毋许粥等人”还有用什么样的水煮粥,怎么煮等,真是没想到一个“粥”就学问多多,咱平时煮粥根本就没想到这些。
离开粥屋,在院中看到一口井。在明代末期,为加强山海关军事重镇的防御力量,派兵部尚书孙承宗督师蓟辽、保定军务,驻山海关。在老龙头训练水师三个营,兵员达千人之多,此井也是当年官兵的生活用水之源

当年官兵千人用水之源

关帝庙
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内供“武圣人”关羽,古代在重要的军营中都建有关帝庙
龙武营不例外,在此供奉关圣公,也是守卫兵士祈求神灵保佑的精神寄托之地
马厩,饲养战马地方

饲养战马的官吏称“厩长”
为严肃军纪,保持战斗力,营中设有牢房,用以囚禁龙武营士兵中违犯军纪或不法行为者
牢房

对违犯军纪或不法行为者加以囚禁是必须的
粮仓
明代戍边兵丁,兼有屯田使命,此处为当年驻守老龙头兵士的军粮储藏之所

储粮用的有关工具

军粮如此储藏

墙上贴有明代蓟州米石价,基本平稳噢
继续转悠,来到另一院落,这里是龙武营的军事指挥机构-----守备署,守备之名始于明代,是正五品武官,辖官员千余人,公署设在宁海城内,后毁。现在参观的这个四进封闭式四合院,是于1992年重建的,重建后的守备署仿明代大木硬山建筑,占地3200平方米。守备署里由南向北有署门、正堂、议事厅、后宅等
。
因我们是从北向南浏览的,故先来到位于守备署最北面的《后宅》,即后院,是守备家眷居住地方,俗称《夫人房》
夫人房面阔7间,进深一间,分寝室和外室

置于院子一角的夫人出行的骄车
在这四合院落里继续南行,就到了议事厅
议事厅,守备研究军情决定军务的地方

议事厅的正中坐着的是宁海城守备大人,两侧是其统领的文武官员

游人在守备署封闭的四进四合院落中游览
穿过院子,从议事厅再向南行,就到了正堂。正堂是守备部署军事、调兵遣将之地,守备之名始于明代中后期,有中军守备、掌印卫守备等,正五品武官辖管官兵千余人,清代仍沿用明代兵制
正堂
守备署里设有“海运”、“海防”等室
两个高大武士守卫在大门两侧
守备署前场地开阔、漂亮
在守备署院落的南边有个高高的将台,这是驻守老龙头的官兵练武之指挥台,建于明代,是土筑砖包,清代后期被毁。现在的是1989年重建
将台
现在有个八卦阵让游人游玩
不少游人正在八卦阵里行走,也有不少游人已到达八卦阵中央了
当然等会咱也得去走走体验一下,这是必须的
向东南角望去,那儿正在舞龙
向北望,北边就是“龙武营”
据康熙八年《山海关志》记载:“龙武营,明天启二年阁部孙承宗设。”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老龙头,龙武营被毁
1992年春重建,恢复后的建筑物有粥房、碾房、粮仓、牢房、马厩等,再现明代军营原貌
这些都已经参观过了
走下将台,因龙武营的最南面一段,原先没走到,反正就在旁边,再进去走走

明代战船
明代后期,军事要塞老龙头增派重兵驻防,建立水师三个营,战船百余艘
此处陈列的战船模型是根据当时实物所复制
在兵器陈列室里,看到明代长城攻防的武器,有云梯、巢车、撞车、塞门刀车、旋风车炮,守城兵器有木檑、砖檑、狼牙拍、竹节炮等,部分是实物,大部分复制

撞车、塞门刀车、云梯
练功房------练功所设的专用房,现关闭着
戚继光兵阵陈列室,戚继光在任蓟镇总兵期间,创造一套独到的营阵
离开龙武营东行,就来到了显功祠,显功祠是为表彰对兵家重地山海关建城守城有功的重臣名将而兴建的
显功祠前的两石碑
显功祠
显功祠内立有徐达、戚继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朱梅、葛守礼七位明代戍将的塑像

戚继光(1528-1587)塑像,明代爱国名将、著名军事家
在浙江沿海防倭,训练百战百胜的“戚家军”,隆庆元年(1567),调任蓟镇总兵
万历七年(1579)在老龙头增修入海石城

葛守礼
十年任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建角山望京亭、创建养济院,主持编修《山海关志》,后升任户部尚书

徐达(1332-1385),在北山南海间筑城设卫、定名山海关,病死,追封中山王

明末爱国名将孙承宗(1563-1638)
在山海关督师时,设龙武营, 出兵大凌河以东,恢复失地四百里,开垦土地五千顷
加强了山海关的防务
限于篇幅,山海关的有关明代名将简略如此。显功祠向北行,就到“把总署”。“把总署”是明代七品武官的官邸,为营以下部队的指挥官或教练官。清代的把总为正七品,驻守一城一地,下辖士兵449人

这里恢复的“把总署”为明代形制
只是显示屏幕上老是这几个字,最好能将山海关景点的风景片滚动显示就好了
在这显示屏幕旁有个小广场,那儿正在进行精彩的舞龙狮表演,过去看看

精彩的舞狮表演吸引了不少游人围观
一黄一红的两只狮子像是在比武

看来这只红狮子想爬上黄狮子
没想到,结果还是被黄狮子踩在脚下

胜利者高兴地露出尊容

舞狮结束,舞龙跟上

怎么游
过来了?

原来是与游人互动,这位着蓝上装的游人高兴地挥舞着龙头走来
欣赏了精彩的舞狮舞龙后,就移步就近的八卦阵了,此处的八卦阵相传为戚继光坐镇蓟镇长城时所建,后毁。于1987年复建

先在外面留个影,再进去走走玩玩
八卦阵的东西两侧,如蜘网,密密麻麻一片
咱开始走了,在外围走了一点点,好像还行
不过开始好像不难,兴致勃勃的,自以为畅通无疑,但越向里走就越不行了,娄遭“此路不通”,几次碰壁后,静下心来,观察就近的快到中央的游人动向,才慢慢悟出点门道了
看来这位女士走得实在不耐烦了,竟干脆在上面走捷径

终于走到八卦阵中心了,中心处立有高高的两个旗杆
到达八卦阵中心后,还得走出来啊,出来时毕竟有点经验了,基本上一路顺畅

破解了八卦阵,好
开心!

一点事就很容易满足的咱,心情不错,看啥都开心,更不容说看到这露出笑脸的
花儿,觉得它更美了

景区设立导游咨询服务台,还提供免费的公用电话,手机没电也不用怕
找失散的亲朋;接下来到何处玩更合理,在这儿很快都能得到解决

咨询了导游后,确定下面该登长城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