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包公园(一)------包公祠、包公蜡像馆、包拯历史文化长廊

标签:
合肥包公园包公祠蜡像馆廉泉井瓯塑 |
分类: 游山玩水 |
包河里,绿荫环抱中的那座白墙青瓦、纯朴典雅的古式建筑就是包孝肃公祠
摄于2014-10-4
沿河边的步行道一路东行到包公祠去
包河河中心,那座白墙青瓦、纯朴典雅的古式建筑就是包公祠
一座横跨包河连接南北的弯曲长桥,紧挨包公祠外侧通过
快到包公祠时,祠周边的包河中种有大片荷花,若是夏天来,荷花盛开,一定更美
曲桥的北端与高出水面6、7米的昔日的城墙基相连,现是一条绿化带
曲桥上还有位大妈在钓鱼,不知钓上的鱼,鱼背是否是漆黑的?
好像这倒不难,难的是藕无丝,很难见到吧
这是立于包公祠前的牌坊,牌坊南侧与芜湖路相通,也是包公园的南边出入口
1981年被重新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碑于2013年10月重新规划建设后立
包孝肃公祠大门(孝肃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
这儿入内就得买票了,普通票50元/人,60岁以上免票
(另包公祠、清风阁、包公墓、浮庄也可买联票的)
堤坝两侧的包河中荷花满池,站在堤坝上西望,欣赏与堤坝平行的曲桥又一身姿
这才是真正的包孝肃公祠堂大门
立于大门前两侧的一对精致石狮
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端坐正殿中央
包拯从最初的县知县到最后官至枢密副使而卒(999-1062),追赠礼部尚书
一生爱民如子、清正廉明、不畏权贵、执法不阿、铁面无私
展出的家谱反映包公的生平史实及其家族的情况
包氏支谱共24卷,卷首列出包氏家族世代延续的历史情况
包拯原葬墓出土的木俑(图左)、包绶墓(包公次子)出土的铜印(图右)
包永年墓(包公长孙)出土的影青瓷钵(图下)
包拯任三司使(主管中央财经的官,宋人俗称“计相”)时,包公理财从“民本”出发
力主范祥所建通商法--------规定盐商凭钞运销食盐的制度,终为宋代政府采纳
包拯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珙-----包拯之子)
包拯石刻像
还有好多记载包公故事的书文展出
廉泉亭,游人围观亭子内的一口井
上“廉泉”二字为赖少其所书、下面是一口井-----廉泉井
此井原名包公井
后因李鸿章侄孙李国蘅(光绪年间举人)撰写的《香花墩井亭记》中记载:
昔日有一太守喝此井水,头疼不止。
后人们得知此太守是赃官,遭报应,就将包公井改名廉泉井
蜡像馆位于狭长小岛(过去称香花墩)的最东面
国丈张祐佐,原是进士,将养女送仁宗,被册立贵妃,张以“国丈”自居
公元1050年,包拯时任知谏院,专评国事及大臣政绩,此时仁宗决定授予张宣徽南院使等四项军政要职,包拯认为皇帝此举是“私于后宫”,先后6次弹劾国丈,终使仁宗削去张的宣徽南院使和景灵宫使两个要职
《铡美案》
秦香莲状告负心汉陈世美,但遭太后、公主百般刁难
瞧那蜡像人物的那双眼睛,像真的人一样,都有点不敢正视了
怒不可遏的包公自摘乌纱帽、为国正法、为民请命
终将冒娶公主、还派人追杀糠妻的陈世美处斩
包拯智断“狸猫换太子”宫廷奇案,使仁宗母子相认
包拯以仁宗为子不孝借打龙袍,以儆天下,充分展示了包公的刚直不阿
馆内有三个铜铡刀展出
这三口铜铡刀,是台湾高雄大发开封宫包公庙全体委员捐资1万2千多美元
用铜800多公斤在广州铸造,1998年6月13日赠予合肥包公祠
龙头铡(上):专斩犯法的皇亲国戚
虎头铡(中):专斩贪官污吏
狗头铡(下):专斩劣绅恶霸
坏事做尽者看到该胆战心惊了吧
向东望去,河面波光涟漪,垂柳婆娑中玉带桥静卧
浓荫下,在此凳子上坐坐息息聊聊,多好
这景区里也没小卖部的(是几个出口紧挨外面马路之故吧)
幸好带来“自热米饭”,午餐解决了
流芳亭
原来最初在曲桥上看到的位于河中的亭子就是这流芳亭
回澜轩里是包拯历史文化长廊
长廊里集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金木雕等多种工艺于一体
以北宋包拯生活的时代背景,表现了包拯一生传略
有包拯艺术绣像,12幅包氏家族世祖像与世系图仿古彩金木雕
客观真实展示了包氏受姓始祖申包胥及其家族世系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