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姚郝村:那是别人的父老乡亲
(2014-09-26 09:50:53)
标签:
华县姚郝村化解矛盾打工 |
分类: 原创评论 |
文/吉建军
9月23日,秋分。
网友爆料称:9月23日晚,陕西省华县瓜坡镇姚郝村的村公路路面被某施工队压坏了,之后24日上午,村民们与施工队交涉,未果,双方发生冲突,造成数人受伤。而该镇派出所民警接警后据称姗姗来迟,原本二十分钟的路程,却用了一个半钟才驱车到达现场。
华县是笔者的故乡,瓜坡镇更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姚郝村也是去过很多次的,这些熟悉的字眼,身在他乡的笔者,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情形。
爆料称,参与斗殴的施工队民工,手持各种器械,对村民实施身体伤害,暴力是应该被谴责的。同样都来自农村,也同样都有父母妻子,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作为在华县打工的民工们,何以以暴力来对待与他们一样背井离乡的民工们的父母妻子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那是别人的父老乡亲。之前说过,中国人的信任感,是建立在地域的亲疏上的。倘若在渭南,两个华县人之间信任感就天然地高于与其他地区;在西安,渭南人之间(无论哪个县),信任感就高一些;在北京,陕西人之间的老乡信任感是稍高的;在纽约,中国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亲近感要稍高一些,哪怕他们一个来自四川,一个来自华县。
然而,在华县,四川人之间的信任感是要高一些的,对于当地人,他们有着天然的不信任,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那是别人的父老乡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家乡,也是这样的父老乡亲,地域不同而已。
因此,在施工方的一声令下,作为受雇于施工方的民工们来说,自然趋之若鹜,因为劳动契约的约束力,远比情感和同命相怜来的要实际。冲突因此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并不想讨论谁是谁非,也许事实上,双方都有错,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是,作为弱势的村民,在冲突中多人受伤,明显吃了亏,在情感和人道方面,笔者更倾向于村民们的维权。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妇孺充斥的农村,维权的艰难可想而知,发生冲突之后,吃亏几乎是一定的。事件的发生,也许有另一种可能:双方只想通过私下的接触谈判,达成协议,根本没有想过要通过官方协调,直到打人发生之后,才有人想起报警。
也许会有人说,按照以往的经验判断,通过官方没有用!紧接着又是一通官方不作为的陈词滥调。那么,你通过官方了吗?既然没有通过官方协调此事,在这一件事情上,怎么就能知道通过官方没有用呢?往往是自己一厢情愿地判断罢了。
近来国人的戾气颇盛,暴力充斥在民间。我们在谴责暴力的同时,民众和官方都应该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获得深刻的教训。积极作为,防患于未然,把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防止发生更大群体性事件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