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评话剧《老爸,开门》

(2013-07-29 14:01:00)
标签:

影像

婚姻

心灵

亲情

动作

分类: 其他

                                    门好开 心扉难启

                              ——评话剧《老爸,开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081715:21 

                                                                            来源:文艺报 邹红

 

    2012年北京人艺第一场小剧场话剧《老爸,开门》已完成了首轮演出,相关报道、评论也见诸报刊网络。总体而言,对于这出由费明编剧、唐烨执导、曲敬国和郭奕君出演的小剧场话剧,媒体多有肯定,尤其是对剧中随处可见的隽言妙语、富于寓意的舞美设计,以及两位实力派演员的表现称誉有加。此外,导演唐烨也功不可没。虽然是唐烨第一次独立执导的处女作,但并不给人稚嫩之感,相反,唐烨对剧本的二度创造充分显示出她作为导演的剧场感和舞台调度能力。比较剧本和演出可知,尽管不乏能令观众捧腹或莞尔的台词对白,但较为平直、单一的戏剧结构却给导演带来一定的挑战:全剧六场戏的场景始终是老爸的家,每场戏开头都是女儿回家探望老爸,剧中情节展开、父女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刻画全部依赖于父女二人的对话,如此安排很易使观众感觉单调,唐烨对原剧本进行了大量的删节,将场与场之间的过渡处理的错落有致,流畅自然。这无疑为演出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至于不足,似乎主要在于剧本的结构及意蕴。从相关报道和介绍来看,《老爸,开门》被定位于一部反映当代生活的家庭伦理剧,认为该剧“深层次地描摹和展现了空巢老人的孤寂,知识分子的苦闷,大龄剩女的患得患失等深刻主题”。然而,据编剧费明所言:全剧讲的是人对爱的恐惧,“这对父女之间的误会是双方对爱的怀疑,不敢爱,心里总在想值不值得去爱,总在试探,我要讲的就是人对爱的恐惧”。在此我们看到媒体(观众)对于《老爸,开门》的解读与剧作家创作意图之间的某种错位。有意思的是,这出原本命名“恐惧”的话剧在上演前正式改作“老爸,开门”,一个连费明自己都觉得“太有八点档的肥皂剧气质”的名字。剧本易名本身并不足怪,但最终选定这样一个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的剧名,是否意味着从编剧到剧组对于剧作之主题意蕴缺乏准确的把握呢?

    平心而论,较之“恐惧”,“老爸,开门”这个名字似更胜一筹,因为它较前者更贴近剧本潜在的内核,即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依笔者之见,所谓家庭伦理、亲情,所谓“空巢老人的孤寂,知识分子的苦闷,大龄剩女的患得患失”,都只不过是剧本的表层结构所呈现的题旨,在此表层结构之下还隐含着一个深层的结构,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开掘的戏剧情境,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了当下人与人之间渴望相互了解却又不能相互了解的困境。很显然,期待老爸开启之门,并非仅指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有形之门,更多的还是指心灵之门,而在此意义上说,被期待开启及期待开启心灵之门的,又岂止是老爸一人。女儿希望老爸开门,老爸又何尝不希望女儿开门。因此,“老爸,开门”这个名字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尚不在于它像一个肥皂剧,而在于它将本来是双向的企盼缩减为一种单向的诉求,使得“开门”作为隐喻缺失了最基本的意蕴。

    当然,剧名终归只是剧名,即便是用“老爸,开门”这个剧名,也并不意味着对剧情的处理只是指向老爸一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父女争吵这类看似平常的日常琐事中发掘出更多、更有意味的东西,能否发现其中的戏剧悖论进而营造戏剧情境。较之表现空巢老人的孤寂或大龄剩女对婚姻的恐惧,我们更应该关注“心扉如何开启”以及“心扉能否开启”这类相对形而上的问题,或者说,通过对空巢老人的孤寂或大龄剩女对婚姻的恐惧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引发观众对人与人之间如何沟通、交流、理解的思考。而且应该看到,相对于“心扉如何开启”,“心扉能否开启”或许更能揭示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况。在剧中父女二人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讨论背后,可以说已经潜在地触及到“心扉能否开启”这一话题,如果我们能够不止于表层故事的叙述,而由表及里,将对问题的思考引向更深一层,相信不但有助于提升剧作的思想品位,而且可以为人物之行为动机、对白寻求一个合理的支点。

    不妨举个例子。剧本中有大段关于品茶的台词,虽然在演出时已删去不少,但仍给人以游离于剧情之外的感觉,而据导演介绍,之所以还保留了那么多关于茶的对白,实在是因为父女间缺乏戏剧动作。而如果能扣紧“心扉如何开启”,“心扉能否开启”来营造戏剧情境,那么这些看似游离于剧情之外的话语其实正折射出人物真实的内心——父亲想对女儿敞开自己的心扉却又不知该如何敞开,他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女儿愿听什么,不得已,于是只好说茶。他所说的其实并不是他想说的。女儿同样希望和父亲聊点什么却又不知能聊什么,于是也只好顺着父亲的话头聊茶。她在听的其实并不是她想听的。父女二人看似不缺共同话语,但实际上彼此间的心扉并未敞开,而这恰是现代都市人生存困境的极好写照。笔者相信,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对白便会具有内在的动作性,能够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某种戏剧张力并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我们反感故作深沉,尤其是伪深沉,但我们的确希望戏剧能引发观众的思考,能让他们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走出剧场之后,对自身的处境作一番审视。戏剧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尽管舞台上出场的人物是有限的、既定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观众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8-17/13838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