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旧闻(三)
(2010-07-30 15:58:03)
标签:
华商报电影高兴贾平凹西安 |
分类: 影视教学 |
贾平凹夸电影《高兴》:这是场平民的狂欢
“今天看的时候我也笑了”
“我也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看的时候有这个准备,觉得电影跟自己无关。因为小说跟电影、电视是两码事,是另一种创作,一旦交给人家,就与我无关了。
“这个片子很温暖”
从原著作者的角度上,贾平凹认为戏里的悲剧成分还有点不够,不过他肯定了导演的浪漫精神:“当时我写的时候其实挺难受的,电影结构与小说结构是两码事,小说中的悲剧基调在电影中表现得很浪漫,看来导演是很有才华、很有浪漫情结的导演。这个片子很温暖,从电影角度上讲把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强化了,当时我也想到小说与电影的关系,这两种艺术形式叙事的角度、节奏都不一样,我一直也不敢涉猎电影这方面。我看的电影不是很多,看过历史上一些喜剧片,比较一下,这个片子起码是有生活实感,是基层人民的狂欢。我也看过《功夫》和一些外国喜剧,那不是生活的实感。”
“电影给我很多启发”
贾平凹甚至认为电影为他写小说带来启示,“这个电影也给我很多启发,让我思维更开阔,苦难还能这样表现,对我写小说,怎么处理苦难这方面有启发。”
同时贾平凹还从自己的角度上,对演员来了一次即兴点评:“当时郭涛出来以后,觉得他有点胖了。黄八的扮演者也高了一点。田原扮演的孟夷纯很可爱,我觉得导演对孟夷纯这个角色处理得也非常好。杏胡是苗圃演的,一出场就很不错,表演到位。五富嘛……反正我最后看着这些演员都很顺眼,感谢导演,感谢这些演员。
专家观点
《高兴》成“新西部电影”标杆
《高兴》让观众高兴,同样也让众多陕西电影人和文化人高兴。昨日观影后的“华商报《高兴》座谈会”上,不仅贾平凹健谈,肖云儒、李星、张阿利、赵安等我省文化名流也难掩激动。众人忽略了电影的诸多瑕疵,都兴奋于《高兴》带来的启示。
《高兴》彰显陕西特色
《黄石的孩子》为黄石做了一个大广告,《非诚勿扰》让旅行社推出的杭州“非诚勿扰”观光团生意火爆,如何展示现代西安,《高兴》满足了很多观众的期待。
钟楼、城墙、护城河、小巷、高新区、臊子面、羊肉泡馍、全程的陕西方言,加上不时冒出的土话,《高兴》里面,有太多的西安元素,正是这些我们不以为然的,却让西安观众异常兴奋。参加座谈会的诸多嘉宾难掩激动,文艺评论家李星语惊四座:“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小说作者、导演、演员都是西安人,镜头也伸到陕西的各个角落,这本身就是陕西效应。《高兴》这个片子不光在艺术上,在故事创作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作品。展示的地域风情,也可以与《海角七号》相媲美,是陕西的《海角七号》。”
肖云儒一连说出《高兴》的数个价值:“这样写农民我很高兴,这样打开西安城市低层面我很高兴,陕西出现了这样一个有现代感的导演,我高兴。能把西安拍得如此现代、时尚,我很高兴。”电影学者张阿利说,表现西安新城市形象的电影他还没看到过,《高兴》对西安现代城市形象的展示让人激动。“从《高兴》中还可以看到,用电影展示西安形象和风情,也还有很多挖掘空间。”
《高兴》给西安穿时尚外衣
《高兴》不仅在形式上融入歌舞这样时尚的表现方式,而且在镜头方面也给西安穿上了一件时尚的外衣。这不仅是一部宣传西安的电影,更被众多专家称作是西部电影的一个标杆。
张阿利称,之前《秋菊打官司》展现的是西府方言,杨亚洲《美丽的大脚》也说陕西话,总之过去的西部电影一般都是展示贫穷和落后。《高兴》拍得如此时尚,给中国西部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西安美术学院影视系副教授鲁涛也说:“这个电影把陕西拍得特别舒服,我们现在教育学生,都是往西部电影上靠,《高兴》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著名制片人赵安表示,陕西人拍戏一直很沉重,北京的喜剧火了后,西安在喜剧这一块一直很空缺。“这个电影让我想到《赤壁》,吴宇森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演义都改了,他是很有娱乐精神的。《高兴》这样的电影,我们陕西人也要造喜剧,让观众更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