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进退之间

(2006-11-25 13:53:33)
分类: 槛外旁观

                      进退之间

 

 ——猜想尤无曲老人

 

 

不提渊深的家世出身,也不提传奇的人生经历,甚至不用提精湛的艺术造诣,单是以92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就足以让人肃然景仰。国人有敬老的美德,但单是一个“老”字,让人起敬的程度毕竟有限;只有那些老而有为、老而不辍、老而伏枥不息的人,才真正让人油然生敬。

对我而言,无曲老人是一团浓浓的水雾。我常常思忖,生逢清末民初的尤老,以渊茂的家学背景,以漫长的人生阅历,以诗书画印、制砚、园艺的精博才学,以显赫的师承渊源,以三四十年代在海、京两地广泛的求学、交游经历,以而立之年就名动京华的辉煌影响……,顺推下来,尤老的生平事迹当早已家喻户晓,尤老的名字当早已与一长串让人津津乐道的、大写的名字相比肩,怎么也不可能到今天才让美术界去重新“发现”,怎么也轮不到我们这些后学晚辈今天还对老人作饶舌的描述。

我相信这是历史的一个阴差阳错。

在我追究这个差错的成因的时候,我想到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环境。环境是人生的舞台,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它扮演着双面的角色——推波助澜或落井下石。在一个热热闹闹的舞台上,总是容易听到更多的叫好声,总是容易获得更多的票友;而在一个相对冷清的舞台上,成为名角的几率则大打折扣。环境与机遇狼狈为奸。对于尤老,向使他没有离开带给他荣誉和机缘的北平、上海,那么他的历史一定会重写;对于尤老,影响和限制了他的“名望”的环境就是南通,就是他息交绝游之后定居的南通。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生尤老者南通,养尤老者南通,而限制了尤老的声名者仍是南通。当然,这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虚枉又轻薄的说法,在以“淡泊”明身、“无意苦争春”的尤老那里,这个说法未免显得庸俗和亵渎了一些。那么,对这同一个因素,再延续、补充得更辩证一些:曾经限制尤老的是南通,今天成就尤老的仍是南通——如果不是退隐南通,尤老也许获得不了今天的心态和矍铄,也许形成不了今天的画风、取得今天的造诣。

那么,我想到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性格。与环境相较,性格是一个更主动、更彻底、更根本的因素——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决定尤老命运的就是他“人淡如菊”的性格。有谁能真正改变他与生俱来的性格呢?有谁能抗拒潜藏于内心的性格对自己行为的发号施令呢?

除过性格,还有机缘。因为性格只是主观一面的,而对于一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的形成,除过主观的一面,还有另外的一面,就是客观的机缘。对于尤老而言,这个关键性的时刻就是1952年——尤老告别上海,回到南通,蛰伏在南通医学院,绘制了二十余年的教学解剖图——从此“明代暂遗贤”,尤老的名字渐渐淡出画坛。

我一直搞不明白,又一直想明白:在那一年——或那一年之前,在尤老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鲜为人知的事件,让尤老以四十三岁的盛年激流勇退,将“前功”尽弃,“忍痛”绝游,“挂印封金”,“敛裳宵遁”,回归故里?陶渊明的“归去”是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那么尤老呢?“不愿”是主观的原因,是性格在左右,那么“不愿”什么呢?是不愿艺术为政治所用的“时代要求”而觉有违心志么?还是有别的更个人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原因?我不知道。

对我而言,尤老是一团浓浓的水雾。在进退之间,藏着一个历史的秘密。一个世纪老人,一团世纪迷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好意思
后一篇:冬日清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