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文汇报专稿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28日,越界中国境内的印度边防部队撤军了。
这一消息得到了中印两国外交部的确认,也意味着在东朗地区对峙70多天的龙象冲突落下了帷幕。对此,两国政府各有解读,中印舆论场合全球其他媒体也有自己的立场和评判。肯定的是,印度方面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任务,那就是发展。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已经散去,新经济周期的帷幕已经拉开帷幕,中印两国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中国的任务是从世界大国向全球强国的转型升级,印度需要更快的发展以实现自己的大国梦。
这个时候,中印两国即使存在漫长的边境争议,也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逐步解决问题。但是印度采取了莽撞且违反国际法常识的方式去挑衅中国,即以不丹保护国的方式越界到中国境内制造对抗。
在此期间,中印两国外交部、国防部皆有自己的说辞,两国舆论场也是火药味十足,边防部队之间也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当然,两国也各有军事调动和相应的军事演习。但是,随着对峙的日久,国际社会渐趋明白了一个事实,到中国境内制造冲突,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站不住脚的,也是不符合常识和国际法逻辑的。印度的立场越来越像是蛮不讲理的孩子,给人的感觉就是莽撞和任性。中方则发布了详实的立场文件,让国际社会洞悉这场对峙的由来。
简言之,两个多月的对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仁至义尽和印度的蛮不讲理。
印度呢,莫迪政府也是无奈为之。一方面是军方强硬派刻意制造这场对峙,因为印度军方对于1962年的战败耿耿于怀。另一方面,莫迪经济改革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也希望借此对峙转移国内矛盾。更要者,由于中国和不丹近年来接触颇多,印度也担心中不建交影响印度对不丹的保护国地位。内外因各种因素纠结之下,才导致印度铤而走险。
洞朗对峙两个多月,印度并未达到自己的目的。国内政局反而更为糟糕,多重内忧让人暴露了印度的社会短板和治理硬伤。从洪灾到罢工,再到纷纷扰扰的各类天灾人祸,尤其是宗教“神棍”辛格因强奸罪被判刑带来的全印骚乱(已致36人死),印度的大国形象在世界眼里竟是如此不堪。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印边防部队对峙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印度也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帮助自己说话的大国朋友。美日欧这些“民主世界”的伙伴,并没有站在印度一边,而是要求中印两国自己解决问题。
印度国内很乱,印巴克什米尔冲突依然硝烟弥漫,莫迪政府要解决的老问题还有很多。在此情势下,和中国发生的这场对峙,只会让莫迪政府陷入更尴尬的境地。客观而言,印度的国情、社情、民情和国力,还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国。何况,是不是大国,印度政府更要有自知之明。一场中印对峙,集中暴露了印度国内的各种乱象,这也凸显--莫迪政府的核心目标是“安内”而不是“攘外”。
印度撤军了,中国还会在本土领土上“巡逻驻守”(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语)。成败是非,印度自然是点滴在心头。
当然,印度撤军也是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毕竟,擦枪走火--哪怕是最低限度的战斗,也是和而为贵。作为金砖国家成员,中印两国的核心任务都是发展,两国也应有足够的智慧去解决两国的边境问题。
大国博弈,既是实力为本,也讲以理服人。制造一场无理无趣的对峙,印度政府缺乏大国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