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敬伟微博
张敬伟微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850
  • 关注人气:26,7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朗普减税计划是乌托邦

(2017-02-18 08:59:31)
本文刊于香港文汇报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2月10号表示,将在税收领域进行重大改革,致力于让企业能够在美国更好地经营,他同时警告称,那些想把业务转移到国外的企业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特朗普的诉求是让美国“重新伟大”,追求的是“美国优先”,实施的是美国版的基础设施大建设,加持以大规模减税计划,让美国和世界的跨国企业在美国落地生根。特朗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过减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做法,看上去似乎有中国的影子,不妨称之为美国版的“供给侧改革”。
    在特朗普和希拉里竞选辩论时推出的减税计划,曾经让希拉里阵营和美国舆论场不以为然。但特朗普的减税计划,已经健在弦上--当地时间9号,特朗普在与航空公司高管会面时表示,将在未来2至3周内公布重大税改方案。虽然特朗普并没有透露更多内容,但是白宫发言人斯派塞当天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新方案将是1986年以来最为全面的税改方案,将降低企业和个人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增长,鼓励企业在美国创造就业。
    考虑到特朗普的个性,以及特朗普之前对丰田等跨国企业祭出的杀威棒--不在美国市场经营就要承受惩罚性“边境税”。因而,这一减税计划,应该极具特朗普特色且让企业惊愕不已。
    对于特朗普减税计划的反应,资本市场最为敏感。10日,美元汇率应声上涨。这意味着,对于美国资本“四市”(楼市、股市、汇市、债市)言,这一计划是不错的消息。
    特朗普的大规模减税计划,能够降低多少企业成本,留住多少美国企业和吸引多少跨国企业,尚不得而知,但是美国市场“变天了”却是不争事实。奥巴马时代虽然也实施了通过刺激基础设施建设和减税计划(企业减税2000亿、中产阶级减税3000亿),但是奥巴马任内的主要任务是将美国经济拉出危机泥潭。而且,奥巴马囿于民主党的政治理念,施政方针主要是为了中产阶级,譬如实施平民医保计划。所以,奥巴马时代的经济政策,财政刺激政策为辅,减税政策也非主要,世人关注的是美联储几波量化宽松和货币政策正常化。
    特朗普时代开局不错,美国经济企稳复苏,美联储也连续两次加息,货币政策正在正常化。从美国经济逻辑看,特朗普在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上,主要任务是刺激经济稳增长。因而,特朗普的减税计划,范围更广、规模更大,是系统性的给企业和个人减负。特朗普已经决定给华尔街松绑,准备废除“多德-弗兰克法案”。和减税政策一起,就是要在新的经济周期让美国经济稳增长。特朗普的减税计划,不仅是给企业减负,也期望重振美国制造业,给美国工人提供更多饭碗。给家庭减负,则是为了激活内需市场。
    特朗普式的降成本或美国版的供给侧改革,让华尔街、美国中小企业和民众获益,对于股市、楼市、汇市和债市也是利好。但需说明的是,特朗普的减税计划未必能够进行到底。一方面,他的减税计划和贸易保护主义紧密相连。他给本国跨国企业戴上了闭关自守的紧箍咒,也用税收作为惩罚手段逼迫其他国家的跨国企业到美国经营--只能进不能出。这本身就是难以调和的矛盾,美国跨国企业如微软、苹果、谷歌以及传统的汽车产业,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如果这些企业被迫萎缩美国市场,即使享受到减税政策,也丧失了全球化市场,可谓得不偿失。要其他国家的跨国企业到美国市场经营创业,意味着特朗普希望美国享受全球化的成果。既要反对全球化,又要尽享全球化的利益,这样的“美国优先”或“只有美国”,会使美国陷入到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市场困境中。
    硅谷的IT大佬以及福特等美国传统的跨国制造企业,已经加入了反特朗普的大合唱。他们清楚,特朗普的大规模减税政策是否能够执行还是未知数,但如果退回美国国内,这些企业没有未来。对普通美国人而言,像苹果这样的数码产品如果在美国生产,将在生产和消费两端增加更多成本,这对企业和消费者绝非好消息。
    美国企业不能走出去,外国企业也未必进得来--以国家安全名义的资本审查桎梏还在。所以,特朗普的大规模减税计划难以达到预期--更要者,特朗普的大规模减税计划,或会导致美国赤字更多、负债更重。
    而且,美国可以逆全球化,但全球化大势难以阻遏。奥巴马利己主义的减税计划,不仅会造成美国跨国企业的反弹,也会带来“胡佛主义”的全球贸易战乱局。掩耳盗铃和闭关自守的减税计划,或是画饼充饥,即如他的“限穆令”一样政令不出“白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